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正>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偶像是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供奉的人像"。这些东西往往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死去的人或者传说中的英雄,被人们所崇拜,这些东西叫偶像。新华词典还有一种解释,"特指一种传统的信仰和理想"。偶像崇拜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我认为人类是需要宗教的,现在中国是个无神论的社会,其实无神论也可能产生多神论,现在好多"大师"就是在钻这个空子,他们把自己自封为"大师",让人们对其进行顶礼膜拜,而许多中国老百姓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影视作品历来重视青年形象的塑造,五十至七十年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大力倡导英雄形象的塑造,八十年代在文化反思的热潮下青年形象回归凡人,九十年代在商业力量的推动下偶像符号成为影响广泛的青年形象。这一方面有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所致。  相似文献   

3.
当前,依附于偶像文化发展起来的饭圈文化滋生出畸形样态,主要表现为偏执性的偶像崇拜、被扭曲的推广营销以及有组织的口水战争。究其原因,既与偶像明星的失声、把关人机制不健全有关,也与粉丝价值观的迷失有关。饭圈文化是粉丝参与互联网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引导饭圈文化归正,不仅需要偶像从正面疏导,政府、平台、社会当好"把关人";更需要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促进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智能社会到来是人工智能聚集性发展与广泛性渗透的结果,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与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且与社会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结构嵌套与协同发展。智能社会具有三元空间并存、深度智能化和人机共生的时代特征。对于当代青年的发展而言,智能社会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同时青年也面临新的适应难题、就业压力和发展挑战,具体体现为智能社会对当代青年发展的正向与逆向塑造作用——既促进青年实现沉浸式发展、自由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但同时容易导致部分青年受到思维约束、遭遇阶段性的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怀疑自身的价值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智能社会对青年发展的正向塑造作用,并尽可能减少其逆向塑造的负面影响,当代青年需要从智能意识、智能知识、智能思维、智能技能、智能实践和智能伦理等方面切入,不断提高自身的智能素养,以在智能社会中获得更好的适应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萨满神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萨满神偶色音在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中,人们跪倒在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神偶面前祈求它赐予人们幸福和快乐。神的偶像是根据他们自己的观念中所想像的形象来塑造的。偶像的来源几乎都有某种神话、传说的依据,并根据神话、传说中所描绘的模样去制作偶像。偶像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袁志香 《人民论坛》2020,(14):118-119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狂欢性、交互性、圈层性等特征,其在青年主体意识构建过程中可能带来网络暴力、被动跟风、文化偏离等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发挥偶像和"饭圈"对青年的正面影响,引导青年增强辨别力,塑造积极正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李莉 《前沿》2012,(21):25-27
对政府在钓鱼岛争端中应对方式的质疑,提出了中国在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上如何构建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问题.国家形象的物质本源性使其更是对国内民众的社会化过程.社会文化话语冲突、现代性和网络时代给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带来的挑战,需要建立新的“以人为本”的国家安全观,促进社会参与并重视构建青年的国家形象塑造的社会认同应对.  相似文献   

8.
青年官兵对偶像的多元崇拜,是一种军营文化的嬗变现象。它印证人们步出了“神化光环”笼罩着的“迷谷”,又叠影出打破盲目后新的迷惘。对此,我们既不可无动于衷,亦不必大惊小怪;科学的态度是启发诱导,强标固本,引导官兵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现象,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不能把“琉璃球”当“珍珠”。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人类需要一点偶像崇拜,就象需要空气一样。然而,由于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迥异,心目中的偶像也大相径庭,甚至有的把“野雉”当“凤凰”,把“琉璃球”当“珍珠”。这就要对偶像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诚然,崇拜谁是个人的自由,更不能要求偶像的“清一色”。但是,犹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谈到的,俄国上流社会以柔弱、萎顿、慵倦,  相似文献   

9.
祁建 《传承》2009,(5):58-60
偶像,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后来又失落的那些榜样。偶像,是过去的雷锋、张海迪,也是现在的周杰伦、王菲,偶像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回顾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偶像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10.
直面崇拜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与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分析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表现与心理机制发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存在“以偶像为中心”的他恋型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型等几种不同的行为类型,在心理动因上则表现出理想我的投射、现实我的肯定、认同与归属的需要以及渲泄缓解压力的需要等几个方面。这种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自我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具有积极地引导与调节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刘同舫 《前沿》2006,46(4):222-225
技术与社会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整合关系,其中,社会因素的变化强烈影响与制约技术的发展,社会因素参与技术的建构。社会实践、社会需要、社会选择、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人类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榜样"代表了主流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偶像"代表了大众所喜爱的流行文化,以树立"榜样"和推出"偶像"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社会结构对个体进行引导和整合的重要方式。以媒体对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机制为视角,通过将榜样和偶像所具有的价值功能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说明媒体引导个体价值取向的逻辑和悖论。  相似文献   

13.
公民素养是社会群体精神面貌与价值理念的综合表现,是维系社会发展意识层面的关键组件。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公民的优质群体,也是社会发展的接班人与生力军,尤其需要强化锻炼其优秀公民素养的培养塑造。高等院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对于青年大学生美育的培植、智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塑造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加强青年大学生优秀公民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偶像养成模式在新时代政策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把握新时代政策对公民的要求,培养出的新时代偶像成为弘扬正能量的使者。偶像养成模式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对以青少年为代表的"追星"人群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网红"即网络红人,其形成脉络可追溯至文字时代,初现于图文时代,并在宽频时代得到迅速发展。"网红"在客观上有着牢固的现实基础,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热潮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其负面效应不可低估。不仅影响和妨碍大学生的目标树立、品格塑造、情绪管理与自我认同,也干扰与危害大学生的独立自主、相互依存以及人际关系,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要规避或消除其负面效应,需要多管齐下,系统治理,尤其需要高校从微观层面及多个不同角度,加强综合管理与疏导。  相似文献   

16.
刘胜枝 《人民论坛》2023,(21):66-69
青年饭圈文化中的情感是偶像产业和媒介技术以及饭圈组织合力下催生的新情感类型,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和工具属性。在偶像产业中,情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虚假情感和增值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真实情感的异化。饭圈场域内形成的这种新型情感也难免会作为一种惯习迁移到其他领域,形成饭圈思维和行为失范现象,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因此,粉丝情感需要一个规范化的治理过程,从而使其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7.
张锦智  李逢春 《前沿》2012,(14):182-184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自身的价值原则和价值取向对整体社会能起到一定的规约和范导作用.作为大学生个体来讲,其价值观会影响甚至决定其成长的高度和自我发展的程度.因此,分析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合理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塑造的哲学反思,认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合理塑造需要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流出,吸纳其他文明的合理因素,并结合现实社会的时代主题,才能为自我完善的最终指向提供方向性范导.  相似文献   

18.
任春雷 《理论月刊》2012,(2):151-153
对社会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与反思,并为之确立超越性目标,是人类文明跃升与延续的关键,文明的人类社群生活应当同时具备理想和现实这两个面向。对于崇尚自由的现代文明而言,塑造社会共同理想在协调社会冲突、破解发展难题、创造社会和谐等方面更有着特别的意义。在现代文明的视域中,社会共同理想的塑造应当是在多元基础上寻求最大共识的过程,它的选择不应排斥公民对于社会理想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相反,它恰恰需要从后者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论身体消费对青春期女生的身体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琳琳 《青年探索》2004,1(6):14-17
在消费社会中,身体消费已是一道无处不在的风景,而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其身体意识正在构建当中,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身体审美、消费型偶像取代传统型偶像、消费社会中的个性崇拜及消费工具的导向性作用等不同角度,结合访谈资料深入探讨了身体消费对青春期女性的身体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关于雷锋精神微博的观察与分析,总结雷锋精神微博的内容、功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视野中,青年参与正向偶像传播的基本特点及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微博技术放大了正向偶像传播的功能,表达了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在传播正面价值上的主流倾向;雷锋精神微博的地域差异性,显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正向偶像传播的积极作用,青年群体对于雷锋精神微博的参与,表明参与正向偶像传播是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向因素;而整体上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对于正向偶像的关注程度还明显不够,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