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新中国成立初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明确为一个历史阶段。有学者据此肯定新中国初三年是既要使社会主义因素迅速增长,又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生长。于光远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概念,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三年间的社会形态,是独立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性质之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1))。薄一波肯定:"我们党在立国之初,要搞一段新民主主义,是真心实意的",力图证实中共新民主主义思想与政策在各地的落  相似文献   

2.
韩继锋 《世纪桥》2008,(5):26-27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不难看出苏联没有搞好的正是我们贯彻落实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不难看出苏联没有搞好的正是我们贯彻落实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4.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解决好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党员体现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思想入党,就是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  相似文献   

5.
郝遥 《探索》2011,(1):180-183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作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是成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用以解决革命胜利后在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的问题。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我国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解放区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都曾经存在。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检察机关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领检察工作,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检察工作的最高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五六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胡耀邦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说: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这个提法,同过去常说的这一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以来,中央印发“纲要”.胡锦涛同志发表“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要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用“三个代表”统一全党同志的思想,这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理论创新,用“三个代表”统一全党同志的思想是为了继续坚持党的先进性,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8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我们党史研究的指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广东党史,总结历史经验,编撰地方党史,对于帮助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加深理解和自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周思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周思来长期担任政府总理,特别往重党的建设。他的党建思想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党建思想和实践风格一道,孕育了“三个代表”,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起点;历史的发展又具有连续性,“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对上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周恩来的党建思想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按照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主党派存废问题上,反复强调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以稳定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政党关系.长期合作思想与1956年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有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13.
论刘少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刘少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理论 ,可分两大部分来阐述 ,一是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和理论 ;二是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一 )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科学构想1 .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并把它作为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比较长的、不可逾越的、相对独立的历史阶段。刘少奇预计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搞新民主主义 ,第二步是搞社会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阶段 ,经过长期努力 ,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条件 ,以便稳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他指出 :“我们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公布以后,许多同志根据《决议》,“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五六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提法,认为我国建国初期经历了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一九五六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也有一些同志对此仍有保留。他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徐贵相撰文指出,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存在一些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三个代表”新在哪里?有的人认为“三个代表”没有新意。为澄清这一糊涂看法,需要正确认识“三个代表”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从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同属于一个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实现了历史和逻辑的内在统一。“三个代表”中的任何一个确实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找到,但是,站在全新的历史高度,把“三个代表”放在一起进行论述,把若干基本原理进行综合和归纳,使之成为一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的主要原因就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不同阶段,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不同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现代化所走过的历程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与此过程相应,形成了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创造的新的现代化理论成果,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总结历史经验 ,应对时代挑战 ,着眼新的实践 ,解决发展战略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四个基本动因。深化对“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和理解 ,把握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也主要应从这四个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历史视角 :总结党的全部历史经验 ,联系其他执政党的兴衰成败 ,探寻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从江泽民同志提出和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整个过程来看 ,他的一个基本视角就是反思历史。通过总结历史经验 ,探寻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 ,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三个代表”思想首先是从党的历史经验中得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它解决的主要问题.因而理论的着重点不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着重点是执政党。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了执政党如何建设、如何坚持先进性、如何执政兴国的问题.形成一整套治党治国治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社会主义执政党理论的建构作出了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理论重要的程度 ,决定于它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着眼于解决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提出了党的建设的理论纲领。以改革的精神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建设与执政规律 ,对于党的政治建设和理论建设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 ,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怎样代表人民 ,怎样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