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博 《学理论》2014,(7):52-5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与发展经济,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新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根本的制度前提。  相似文献   

2.
由于连年战乱、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改组等所产生的一系列新旧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党和政府审时度势,实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元化的救济与安置工作,成功地解决了当时较为棘手的失业问题。这一历史经验对解决当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严峻的失业、就业问题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策略,是毛泽东安全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国内反动势力的破坏与反扑,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面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险。毛泽东深刻洞察各种重大风险,以高屋建瓴、未雨绸缪的战略策略,采取坚决的应对措施和政策。毛泽东和党中央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团结人民,以维护和改善国家安全环境、保卫和巩固新生政权;抗美援朝、坚决反对美国分裂台湾,以维护国家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加强国家安全观,维护政治和社会安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其宝贵经验与实践,对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1,(2)
新中国刚刚诞生之际,察哈尔省察北专区的鼠疫开始蔓延。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通过封锁隔离、防疫作战、宣传教育、群众动员、争取外援、永久预防等行之有效手段,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内基本扑灭了鼠疫蔓延的势头。回顾这次鼠疫防控的实践,卫生防疫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卫生防疫与群众动员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和卫生防疫精神、疫区和非疫区的分类指导及协同配合、利用外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5.
曹阳 《学理论》2013,(21):149-151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基本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当下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11)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员队伍的参差不齐,党的干部及广大群众理论水平欠缺的状况,中共高层领导发动了一场对毛泽东经典著作《实践论》《矛盾论》的学习运动。党政领导机关、理论界、高等学校、部队、工厂等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工作实际,展开对"两论"的学习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党员干部和民众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为新中国各项建设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国内的"两论"学习运动也引发了国际社会译载和翻译的热潮,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1,(11)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通过解决民主党派的实际困难、帮助其进行组织建设、鼓励其反映所联系阶级阶层的利益、支持民主党派人士参政履职等实践,来保障民主党派正当利益的实现与长远发展,形成了思想方面之外的另一种争取政治认同的实践维度。这也启示现阶段党做好民主党派政治认同工作需要在利益维度注重细节,重视对民主党派人士的包容爱护;把握关键,保障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职能;立足长远,帮助民主党派加强参政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变化的过程.1950年至1952年,采取了限制发展甚至暂停发展的方针.此后,改为大发展的方针.这种组织发展的方针政策变化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而前后不同的方针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工作具有不同的影响.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大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党支部下乡”全面展开.到1956年底,党的基层组织基本实现了在乡、村两级的全覆盖,这对于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和进行农村社会整合,都产生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绿色革命”,是本世纪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变革。它把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的运用同新的灌溉技术、良种培育技术等结合起来 ,大大提高了农作物对不利气候、土壤和其他严峻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从而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但一方面是粮食产量提高了 ,一方面是挨饿的人数也增加了。现行的土地制度保证了少部分土地所有者从技术进步中获益 ,而绝大部分贫苦农民被排除在外 ,造成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内部的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同一地区富人与穷人之间鸿沟的扩大和加深。因此 ,只有改革造成不平等的土地制度 ,才能真正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定位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衡量和评价这一制度标准,要看其是否适应新的社会主义方式,是否使城市土地这一稀缺资料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文章从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的关系入手,对城市土地的变革提出了要求,对当前深化城市土地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尝试从社会权利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福利资格准入、福利制度安排和福利结果的解释框架,对四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福利制度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国家主义统揽、发展主义主导、新世纪初期政策扩张和新时代政策深化的变迁过程,并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为了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应该克服福利发展上的认知悖论,重视福利制度安排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福利责任主体不清的问题,形成多元的社会福利供给模式,并通过改变社会福利制度碎片化格局,构建统一公民身份的社会中国。  相似文献   

12.
蒋如高 《党政论坛》2008,(14):36-36
1988年8月8日,虹桥开发区26号地块有偿出让的国际招投标项目最终尘埃落定,日本孙氏企业有限公司以2805万美元的价格,获得了该地块1.29公顷50年的土地使用权。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实行批租,也是上海乃至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包雷 《学理论》2008,(10):18-21
发展园区经济是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调整和集约利用,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要按照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政策,将经过审批确定的园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树立建设用地的紧凑度发展理念,重新修订园区的布局规划,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类园区的建设用地,并实施二次开发,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应对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压力,党和政府提出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具体措施为要求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贯彻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酝酿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下乡等。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转变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土地经营是城市治理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新理念。其实质就是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土地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一方面.城市土地管理机制的转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土地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两者相互影响、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在构建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同时,广泛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然选择。根据农民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紧密结合形势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以阶级意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它为当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切实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党的奋斗目标,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认知认同,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契合。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城市土地国有化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两个阶段。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在运行过程中都存在诸多弊端:中央与地方土地所有权关系不明晰,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不够完善,土地隐形市场的普遍存在,试行土地年租制并不成功,税费名目繁多且征管不够规范。完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应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角色和权利范围,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公开的土地交易市场制度,改革土地年租制,建立与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关于建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拴民 《学理论》2009,(5):125-126
社会保障觎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的“减震阀”和“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和模武选择,格须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模式选择上应该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在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上坚持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及其内在优势,为新中国70年的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保障。有了党对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有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维护,才能有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有了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有了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人治的纷扰;有了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才能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活力;有了对人类制度文明的吸纳和借鉴,才能在承接的基础上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20.
以土地流转为载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影响家庭承包制度的关键,具有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积极意义。在农民自发创新以及国家政策制度层面积极引导下,我国提出了不断稳定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政策。我国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