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官的派头     
从表面上看,当官的派头似乎只是官员道德素质在官员身上的一种个性化表现,与权势不太相干;但往深里看,当官的派头实质上是对权势的一种炫耀。  相似文献   

2.
当官高风险     
《党课》2010,(22):47-47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官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而权力被错用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是无法估量的。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权力风险,已经成为摆在执政者面前的—道难题。权力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种是权力嘭胀、腐败滋生而导致官员自我毁灭;另一种权力风险是指官员自身本来想做点事,  相似文献   

3.
编者:权力不受约束和规范,极有可能会变得蛮横霸道、肆意妄为。在西方国家,不是没有蛮横霸道的官员,但相比中国要少得多。其原因在于,西方国家成熟的官员选拔机制、严密的权力监督体系、完善的权力制约体制、法治化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等都能有效规范官员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相似文献   

4.
没有特权 在瑞典,政府官员没有任何特权。瑞典的法律规定,只有议长、首相、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少数几位高官,才配公务专车,所以瑞典的高级官员都和普通人一样,乘公交车、私车或徒步上班。  相似文献   

5.
重庆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已告一段落,对于“我为什么当官”,某报对最后进入面试的5名参选者作为采访,这些选出来的精英们的回答却令人不大敢恭维,有的说可能进入新天地,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此类答复自是十分暖昧没有说出当官的目的,而更有甚者,有的说是追求心理平衡,因为“被管理的滋味不好受”,即使企业再庞大或在非机关单位职位再高,在官员面前也要低三下四,威风无存。真不知道抱这种心理的参选者当选后的表现与他在当选前所厌恶的“衙门作风”有什么两样,作为有多大!然而他们能直言不讳地说出这种现象,道出这番心…  相似文献   

6.
水风 《廉政瞭望》2011,(22):24-25
官员权力谁给的? 相信但凡为官者,都有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最高大法《宪法》的明文规定。但现实却不尽然。比如在贪官忏悔时,我们就经常听到他们说,“忘记了‘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喧嚣一时的因“宜黄拆迁案”8名官员被问责,而引起的“当官有风险,从政须谨慎”的讨论,这几天在我脑海里又泛起了些许浪花。  相似文献   

8.
吕春 《奋斗》2009,(2):62-63
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三鹿问题奶粉等几起重大责任事故,危害重大,影响恶劣。在党中央严格问责下。一批负有责任的官员落马,其中包括多名省部级高官。广大群众对如此问责热烈拥护,认为这是党中央从严治官以端正党风、遏制腐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决断。但也有一些为官者发出感叹:这样一来,官不好当了!  相似文献   

9.
关于喧嚣一时的因"宜黄拆迁案"8名官员被问责,而引起的"当官有风险,从政须谨慎"的讨论,这几天在我脑海里又泛起了些许浪花。"当官真有风险,从政真要谨慎"吗?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当官确有风险,从政确须谨慎——从我国的发展现状看。无论官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我国的压力型体制下,上级政府主要通过各种指标来激励与约束下级政府官员。人们似乎普遍乐观地认为,通过设计更为合理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就可以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适应党的科学发展观政策的要求。理论与经验研究表明,无论对其指标设计进行怎样的改革和完善,这种自上而下的官员考核方式都会有着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缺陷,甚至出现政绩造假等消极后果。为走出这一困境,官员的激励与考核必须引入"民主"等非指标化的制度加以配合。即增进地方民众对于地方官员的约束力,促使地方官员以"民意"为施政方向,从而构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均衡的激励与约束体系,真正实现官员治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民众基于自身立场在官员微博政务性功能和舆论功能之间更为期待前者,尤为希望官员微博能回应和处理其利益诉求,然而官员微博属性上并非政务微博,对政务作用机制具有间接性,这决定了官员微博政务性功能面临着技术局限和行为局限.应从民众调整期待和官员良性对待民众诉求回应两方面努力以超越官员微博在政务性功能方面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命与乌纱帽     
齐夫 《前线》2011,(9):56-56
宋代有个官员叫王圭,《宋史·王圭传》记:“以其上殿进呈,日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日已得圣旨也。”时人讽他为“三旨相公”。直至今日,这种不干事、不担责的“三旨相公”,仍然大有人在。前不久,鄙人就听说有上级领导这样批评一些下面的干部:“遇事主动往前迈一步,又不要你命,有什么可怕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人看来,当官即“当关”或曰“把关”,我却以为,当官者既在“当关”,也在没完没了地“过关”,过形形色色的、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意识到的或没有意识到的、不断产生的或暗中构筑的“关”。“当关”是个比喻。是说官员或统揽、施政于一方上下,或引领、号令于一个方面,操持着党或国家交给的权力,据守着某一“关隘要津”,各方诸侯、各路兵马、庶民百姓,凡要“过关”,都须符合有关政策、律令、章程制度,否则,便不得通行。如此,便是能够恪尽职守的好官。但如果自以为太平无事,高翘着二郎腿,玩忽职守或缺乏辨识真假的才能,让不合规定者混过关…  相似文献   

14.
在古都亳州,李兴民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身为地方官员、人民公仆,他 也曾数十次把行贿人拒之门外。可是,他没有守住廉洁的底线,没有筑牢拒腐的防线,终 于在拒贿-受贿-索贿的三部曲中站到了法院的被告席上。日益膨胀的私欲和野心,把他 推上了在当地炙手可热的巅峰,也把他推下了万悔不及的地狱。2004年10月22日,名噪一 时的亳州市(县级)市委书记李兴民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李兴民一案,带有典型性,也带有普遍性。从他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的过程,我们可以 看到,一个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一个 多么重要多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翻阅报刊,时常会发现一些官员“落马”的报道,扼腕叹息之余,不免陷入深思。一些官员道德的频频失守,使得我们无法躲避现象背后更为深层的东西,这就是,到底是什么动摇了这些官员的道德底线?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官员的外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对人们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的  相似文献   

16.
正北魏开国之初,官员腐败严重,皇帝们的惩贪动力是很强的。为了惩治贪腐,他们开动脑筋,想尽了各种办法。太武帝太延三年下诏,号召天下百姓和官员,举报其官长和上级。文成帝太安五年下诏书,要求对官员们实行长期追责制,虽然任满调离或者退休,但是如果发现问题,也不放过。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办法更为特别,他发明了类似今天财产公开的办法。他听说州县官员搜刮百姓特别厉害,就专门派出一批使节到各地巡行,任务只有一项,就是查点官员的财产。巡行使  相似文献   

17.
大可 《党课》2010,(3):73-75
在近年来发生的腐败案件中,官员个人的腐败往往与家族腐败紧密联结在一起。在腐败官员背后,几乎很难找出一个完全清白的家庭或家族。更为关键的是,家庭或家族极容易成为最坚实的腐败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开始在司法系统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举措,引起舆论界的高度关注,被视为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上具有突破意义的进展。但这种突破是指什么,是首先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上升至省级机构层面?是对于申报的内容做了更为全面的规定?这些当然都是不容否认的,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下两点。  相似文献   

19.
王慧峰乌云斯琴在3月4日的《人民政协报》上报道:台盟中央在《关于建立健全官员滞留他国预警机制的提案》中指出,应加强和改进公职人员,尤其是一定级别的官员出入境管理。对公职人员特别是对厅级干部出国考察应附加更为严格的审批条件,建立预警机制和工作机制,通  相似文献   

20.
名刊要览     
官员政绩年终考 对于官员不考核不行,但考核的方式和标准应当更为科学、理性。要树立抓GDP增长是政绩,解决民生困难、生态环保问题同样也是政绩的观点。只有破除单纯的GDP政绩观,才能让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