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良法与良人     
正偶阅《史记·循吏列传》,其中两则古代循吏的故事,颇为感慨。所谓循吏,在司马迁老先生笔下,就是奉公守法的官吏。第一则的主人公是春秋晋国的李离,他是晋文公的司法官,由于过失而错判人死罪,于是把自己拘禁起来,认为应当受死刑。晋文公说:"官位有贵贱,处罚有轻重。你手下的官员有了过失,并不是你自己犯了罪。"  相似文献   

2.
正向来官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循吏,一种是能吏。循吏往往安分守己、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能吏则善于解决棘手疑难问题,人们往往希望官员既能当能吏也能当循吏,但现实是,二者不可得兼。同时,能吏与循吏的获取途径、考核方式等也应有所区别。获取途径上,能吏往往需要通过竞聘、竞争或者竞选才能被发现,或提拔。而循吏往往是一步步培养出来的,还可以通过轮岗来掌握更全面的工作经验。品德要点上,对能吏要鼓励讲"诚信",即"遵约定、讲义气";对循吏则要鼓励讲"忠诚",即"听话、守纪律"。用人上,管理能吏要坚持用其所长,敢于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总结了莆田古代清官循吏群体事迹总体特征,系统阐述了莆田历代清官循吏在省内外为官的廉政事迹、廉政思想等;接着从莆田清官循吏清廉为民做事等事迹入手,归纳了莆田古代清官循吏的廉政思想内涵,通过对莆田古代清官循吏廉政事迹分析研究,指出如何利用廉政名人资源搞好廉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董克用 《廉政瞭望》2014,(13):71-71
向来官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循吏,一种是能吏。循吏往往安分守己、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能吏则善于解决棘手疑难问题,人们往往希望官员既能当能吏也能当循吏,但现实是,二者不可得兼。同时,能吏与循吏的获取途径、考核方式等也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彭安玉 《唯实》2013,(2):84-87
有了国家,就有了官吏;有了官吏,就有了"清官"与"贪官"之别。在中国历史上,"清官"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元的戏剧和小说中,但在二十四史中,为"循吏"、"良吏"、"能吏"立传者,不在少数,这些循吏、良吏、能吏也就是后来通称的清官。  相似文献   

6.
民意评官的源头当是汉魏时代的乡议选士制度,就是从最初的选拔官员要听取群众评议,逐渐发展到考核官员时也要参考群众评议。当时,有很多基层官员因为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而飞速升官。比如,在《汉书·循吏传》中,朱邑就是因为受到群众拥戴,由乡干部一下子升为太守卒史;召信臣也因为得到了群众的好评,由上蔡县长直升到零陵太守。  相似文献   

7.
《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  相似文献   

8.
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定,四海清平,“文治武功”为人称道,号为“治平”。他之所以能开一代盛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他极为重视倡廉惩贪,奖罚分明。  康熙三十八年顺天府乡试,科场舞弊,康熙把正考官翰林院修撰李蟠革职并发配到边疆;把年逾“古稀”的副考官翰林院编修姜宸英革职下狱。处理此案后,康熙作了《为考试叹》一诗:“人才当义取,王道岂纷更。放利来多怨,徇私有恶声。文宗廉洛理,士仰楷模情。若问生前事,尚怜死后名。”  在严惩贪污的同时,康熙还积极树立清官循吏的典型作…  相似文献   

9.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晋文公时代的最高司法长官李离,一次根据下属汇报的案情将人错判了死刑,便自己把自己拘押起来,准备抵当死罪。晋文公说:官阶有高低,处罚也有轻重,这案子是下面人弄错了,并不是你的罪责啊!李离说:我的官职很大,从没有让给下属一点权;享受很多俸禄,却没有赏给下属一点利益。现在错判案件而杀了人,却把罪责推卸给下属,这可没有听说过。说完,不顾晋文公的劝阻,伏剑自杀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离伏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所谓清官,顾名思义,是指清正廉洁的官吏,与贪官相对(《辞海》释语)。历史上,清官盛称于明清,此前称为廉吏。廉吏有各种别称。汉代司马迁谓之循吏(奉法循理之士)。其《史  相似文献   

11.
据《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公仪休在鲁国为相,奉法循理,清正廉洁,从不收礼受贿。有个人打听到公仪休喜欢吃鱼,心想,送别的礼物不收,大概是  相似文献   

12.
汉代民众对地方官的评价主要有口头评论、立碑祠祭、离任挽留和以姓名子等形式.循吏、良吏、能吏等通过自己的作为在民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民众的爱戴和怀念.民众对官员的评价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反映的是民心的向背,成为政府考察官员德行与政绩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3.
王蒨 《共产党人》2007,(4):35-35
黄霸(?-公元前51年),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西汉名臣,曾任廷尉正、丞相长史、扬州刺史、颍川太守、京兆尹、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官至丞相。黄霸思维敏捷,精明强干,擅长治理地方,在任上劝民躬耕,推行教化,令乡官畜养鸡豚,用以赡养鳏寡贫穷者。为政外宽内明,户口岁增,盗贼日少,治为天下第一。为官廉洁公正,所到之处,深受官吏百姓敬重,后世把他与龚遂作为循吏代表,并称“龚黄”。  相似文献   

14.
"三不欺"体现了古代三种不同的管理之术和从政风格.历代的循吏、能吏往往在不同的层面上实践和发展着"三不欺"的吏治精神."不能欺"之政的实践者,以精明强干、注重效率为特色,这是官场"吏道"的精华."不忍欺"之政的推行者,通常是服膺儒家德教学说的官僚."不敢欺"之政的精髓,明显与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有渊源关系."三不欺"本来是指"官"与"民"的关系、"长官"与"属吏"的关系,曹魏的大臣把它升格为君臣关系.他们把"不忍欺"之政,提到了理想"君德"的高度,是在呼吁最高统治者改弦易辙,摒弃以权术和严刑御臣治民的时弊,恢复仁厚宽恕的吏治政风.思想家、政论家论政,不应该过分注重"切于时用",而应该以"理想化"的理论设计为出发点,借此可以发挥矫正时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石奢是楚昭王的令尹,个性刚强廉直,从来不会阿谀奉承,也无所畏惧。有一次,他到下面巡视时,碰到有人杀人,就前往追捕。但将凶手捉住之后,他却发现凶手竟然是自己的父亲。迫于当时的伦理道德,他把父亲释放了,回来后却把自己囚禁了起来,并派人向楚昭王报告说:“杀人凶手是我父亲,如果我将父亲严惩,别人就会以为我大不孝;我置国法于不顾,把凶手释放了,这又是对国君的不忠。我的罪过应该受死。”楚昭王说:“追捕犯人但没有捉住,按理是不应该追究责任的,你还是好好地当你的官吧!”石奢却说:“如果我不偏袒自己的父亲,别…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积极探寻古代廉政文化中的思想源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史记》中蕴含的廉政思想出发,分析了《史记》设立《循吏列传》的意义,进而阐释了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龚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循吏”,即现在人们所说的“清官”、“能官”,为人忠厚,刚强果断,直言敢谏,官员们没有不敬畏的。汉宣帝即位不久,渤海郡发生灾荒,饥民们无法生存,纷纷起来造反,当地太守制服不了。宣帝想选一位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1,(23):22-22
当前,有三种文化价值观值得我们反省。一是模糊。有相当一部分人,分不清文化的是非、善恶、利害、美丑,把各种文化现象看作自然的社会存在,听之任之。二是错位。有些人不把健康有益的文化现象作为好的来提倡,不把颓废没落的文化现象作为不健康的东西而加以制止。三是颠倒。有些人把美的当成丑的,把丑的当成美的;把利当成害,把害当成利;把善当成恶,把恶当成善,完全颠倒了价值判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蓝芳  袁丽摄影 《求贤》2013,(8):40-41
美丽天津因何而美? 因为有众多的中小企业之花在绽放,而在这片美丽的背后,有一把把在“风暴”中仍然撑着的“大伞”。  相似文献   

20.
李离伏剑     
正(1)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他执法如山,公正不阿,视法律比生命还重要,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2)李离断案极其认真,所以经他手的案子从无差错。据《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有一次,李离在断案时听信了不实之词,结果错杀了人,他发现后感到惊骇不已,惭愧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