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语丝     
尊重是互相的,受他人尊重来源于尊重他人。感到自己是人们所需要的和亲近的人──这是生活的最大的享受,最高的喜悦。逆境要么使人变得更加伟大,要么使人变得非常渺小。困难从来不会让人保清原样的。在人生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即能天宽地阔,消除一切艰困,解除一切的纠葛。细粒之沙不能小觑,积载过分协定以沉船。人类面临命运,不外乎两种色彩:一是拜倒于命运之下;一是凌驾于命运之上,这完全取决于人本身。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榜样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死,如同一粒石子落水,在水面溅起的波动很快会归于沉寂。然而,那些曾经主宰或影响过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人物”将长久地固着在历史的河床上,吸引后人去琢磨、去考证他的命运对历史的价值。齐奥塞斯库的命运就是一枚很耐人寻味的“石子”。  相似文献   

3.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当我再次读到《混沌学》中的这句话时,不禁想起了人的命运。究竟是什么因素左右了我们的未来?是不是人的生命中,也有类似的蝴蝶效应呢?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0,(2):4-11
前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是一次关平地球和人类命运的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近年来,还没有哪一次会议能够像哥本哈根会议这样,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5.
跳出爱因斯坦与玻尔的思辨圈──读王天思《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决定性与非决定性》胡以申在本世纪的哲学、科学领域.大约没有比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那场关于“决定论”命运的“世纪之争”更吸引人的了。两位大师的观点是如此地对立,爱因斯坦坚信“决定论”,认为上帝绝...  相似文献   

6.
海生  古思今 《党课》2013,(22):104-106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双胞胎尽管有几乎百分之百的相同基因,但命运却不尽相同;有的人父母都不高,生出的孩子却越长越高,成了“巨人”;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人,其后代寿命差异竟然很大……这就未免让人感到困惑了:既然基因能决定命运,为什么出生后命运会发生变化,究竟是谁在改变我们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7.
黄军 《大特区党风》2002,(11):29-29
夜读《老照片》旧杂志,为一只“粗黑饭碗”的照片所吸引。照片上是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生前使用的一只碗:还附了如下文字:“吉鸿昌少时家贫。投身军旅,九死一生.官至宁夏省主席。其父屡以‘作官即不许发财’诫之,吉将军牢记在心,其父殁,吉将军又请人以此诫烧制于饭碗之上,每哺必警,两袖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给人看的。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不但要人看,还要叫人爱看,要吸引人,甚至令人百读不厌。文艺作品靠什么吸引人呢?说起来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靠它的美,靠它的魅力。谈到文学作品的美,一般的人在概念上就只想到文章的艺术性,或  相似文献   

9.
王选 《新湘评论》2007,(1):57-59
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机会,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社会需求(包括未来需求)的敏感,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一丝不苟和锲而不合的精神,都有助于把握机遇,取得成功。风风雨雨几十年来,我经历了多次人生抉择。每一次都给我带来非凡的意义,甚至命运的转折。  相似文献   

10.
语丝     
傲人是应该有所追求的,随波逐流的浮华人生,谈不上生命的质量。知耻近乎勇。伽不陌苦就得不到财富,你不冒险就打不倒敌人,咖不播种就得不到收获。不要抱怨生活不公,自忖一下是否总是充满热情。目空一切的人,其实他本来就两国空空。命运仅仅是人们为生活的一种解释。每个人应该不断焕发的是自自的美质,而不是一味与别人作对比。人生育追不完的目标,但没有歇不完的驿站。不会放弃,就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要想吸引朋友,须自种种易往。自动、小器、嫉忌,不喜双成人之美,不乐闻人Z誉的人,不能获得朋友。语丝  相似文献   

11.
璩静 《党建》2010,(10):42-43,47
“深圳的成功有多少喜悦又有多少忧伤?我想把这些都真实地‘装载’在我的小说里。小平同志当年说‘杀出一条血路’,这是真话,更是肺腑之言。”正是基于这种理解,著名作家陆天明写出了新作《命运》。“深圳的命运也是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命运就是中国人的命运。”小说封底,陆天明深情地写道。  相似文献   

12.
韩爱勇 《党建》2011,(8):61-62
卡扎菲又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不是因为他的所谓独裁统治与高傲不逊,而是他及他的国家不甚清晰的命运与前景。大国互动及其背后的战略一直以来都是推动世界格局变迁的主要力量,弱小的利比亚何以吸引如此诸多的目光?  相似文献   

13.
高考≠命运     
盂盛 《廉政瞭望》2007,(6):14-15
高考与命运的逆命题 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208万,到了第二年,一下子激增了22万人。此后每一年,扩招开始像滚雪球般轰轰烈烈,而高考与命运的等式不再坚不可摧。  相似文献   

14.
“会作秀的能当官,会当官的善作秀,”这是人们对“官秀”的讽刺和戏说。戏言有时往往是真言,当今“作秀”实乃一些为官者的“入场券”、“护官符”、“升官梯”。所谓“作秀”,就是只做表面文章,只搞虚假动作,只摆花架子,凡事不来真的,不讲实效,不求实绩,图的是场面热热闹闹,气势波澜壮阔,人情关系言笑晏晏,情意融融。总之是把心力花在表面上,把气力使在形式上,把智慧耗在技巧上,把意图用在取悦领导上,把目标定在高升上。“作秀”是做给人特别是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看的,比如:有的干部为装饰门面,昭彰功绩,把所谓的“示…  相似文献   

15.
人们的行动,往往会促成个人习惯形成。习惯不但能够体现人的素质,改变人的性格,更能决定人的命运。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那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相似文献   

16.
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但严格地说,其实命运的意义,许多时候需要反过来去读,就是运命。运命和运粮食、运水没有什么区别。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谁也不知道生活甚至灾难会把你丢在什么地方。或是山谷,或是绝壁,或是雪地,或是沼泽;或背或扛或拉或推,走不过去的地方,就爬过去,趟不过去的地方,就游过去,反正无论使什么样的力气也要把命运出去,送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对戏剧《雷雨》的评价,有人说她是一部社会问题剧,而曹禺本人则认为她是一首诗;有人说她是一部情节冲突的悲剧,而曹禺本人则认为她是一部人物命运冲突的悲剧。对此,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勇教授认为,现当代作家关注人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关注现实人生,一种是关注终极人生即人的命运。离开了对人的命运的研究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雷雨》可能原本有其强烈的戏剧化的情节冲突,但对于后人更具魅力的是作品中不可言说、难以捕捉的人物命运变化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由此他写就论文《在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论文在读…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上海支青,刚到新疆兵团,因为说话口音和语速的原因,被前期进疆的老军垦们戏称“上海鸭子”。1963年春,上海陕西南路文化广场正进行着一场将改变我们命运的大型动员报告会。整个会场人山人海,高音喇叭不断传出“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的维吾尔族新疆歌曲。优美的旋律、激动人心美好的诗情画意,以及风吹草低见牛羊、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好一派吸引人的画面……中央领导、上海市领导专题报告动员,将大批青年召送到新疆,支援边疆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土地,人类生长繁衍之所.安身立命之本,人的命运,从来就与脚下的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而土地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则重构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人和地.从内到外.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洗礼。众多的希望与懂憬,惊喜与焦灼,收获与失落.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轰轰烈烈的上演。  相似文献   

20.
《学习导报》2013,(9):4-7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