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民教育与农民弱势处境的改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志勇 《前沿》2007,(2):192-195
十六大以来,改善农民弱势处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对此纷纷献计献策。笔者研究后发现加强农民教育是改善农民弱势处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在分析农民弱势处境现状的基础上,着力从教育角度提出改善农民弱势处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民弱势处境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洪琴  赵志勇  高荣政 《前沿》2006,(3):173-176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农民的弱势处境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农民弱势处境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由农业社会经工业社会逐步转向知识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中国乡村渐渐落后于社会发展。从表面上看,农村的落后和农民弱势的原因是经济的落后,实质上是农民的文化程度、就业技能、创造潜能普遍落后于城市居民,归根结底是教育、政治、文化、卫生的滞后所致。只有有效解决农民知识化的问题,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社会转型。在农民知识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农民进行知识文化以及技能方面的教育,还需要政府决策的倾斜,加大教育投资,扩大社会保障体制的覆盖面,给农民的知识化提供有效的条件和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期辽宁主要社会群体如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中的一部分社会成员也呈现出弱势化趋向,陷入弱势群体的境地。深入分析辽宁主要社会群体弱势化的成因,主要从制度设计、完善政策及社会支持的角度提出破解辽宁主要社会群体弱势化问题的时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平  张俊萍 《前进》2006,(5):31-31
改善农业和农民的弱势地位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用于满足农民基本生活和农业正常生产的公共需求的社会产品。长期以来,两大因素制约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一方面受经济发展阶段财力不足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相对的的弱势地位。二元经济格局、城市农村信息严重不对称,市民、农民权力存在不平等。  相似文献   

6.
谢琼 《中国民政》2007,(2):39-40
流浪儿童是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和人们同情的一个特别弱势的群体。我国进入转型期以来,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流浪儿童问题日显突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是在对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流浪儿童所做的一个特征概括,旨在为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与社会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_和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化解矛盾和冲突,并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和谐社会实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如何使各社会阶层合理表达和实现利益的机制。在广大农民处于群体弱势的状况下,农民协会是表达和实现农民利益,实现利益均衡和调和矛盾的有效组织。如何在农民协会“应有所为而又难有所为”的困境中实现农民协会的有所作为,实现农民协会与县乡行政及其整个社会的共生、共益,对改善基层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农民在市场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一下子难以改变,因此需要抛弃通过发展市场农业、或者等待农民进城后问题自然解决的幻想,在三个方面采取积极行动:国家的必要扶持,农民的合作努力和在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权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国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此,看社会是否和谐,首先就要看构建和谐社会的人口主体——农民的积极性是不是得到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生活是不是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的权益是不是得到了有力保护。但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不高,农民还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权益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必须尊农、爱农、护农,依法保障农民的权益。对于地方人大来说,在依法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切实掌握法律规定,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和依法履行职责的水平,这是人…  相似文献   

10.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的反贫困问题研究专家在《贫穷的本质》书中揭示出,贫穷的本质是穷人处于弱势的发展处境。党的十八大至今的扶贫实践表明,围绕如何改善和提升贫困群众的发展处境,我国实施精准扶贫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消除绝对贫困指日可待。2020年是精准扶贫“收官”之年,接下来扶贫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精准扶贫时代,必须立足和总结已有扶贫基础和扶贫经验,同时结合国际反贫困治理经验,重新审视贫穷的本质和意义,并建立更加科学化、常态化、长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反贫困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因教致贫”的社会后果及其规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教致贫"会带来阶层差异代际继承"、读书无用"示范效应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等社会后果。目前,由于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合理、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偏差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原因,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家庭面临"因教致贫"问题。为规避"因教致贫"现象的发生,应加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切实增加弱势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改革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弱势家庭的风险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弱势儿童的社会保护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社会政策在弱势儿童保护中起到了根本性作用。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称为社会工作行政。从社会工作行政的构成要件视角反观我国的弱势儿童保护政策,发现我国弱势儿童保护政策执行中存在提供服务性社会福利资源较少、欠缺专业化社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专业社工服务人员缺乏等问题,影响了我国弱势儿童的保护工作。因此,在完善我国弱势儿童社会保护政策时,应该从提供合适的社会福利资源、发展非营利组织、继续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方面人手,积极构建弱势儿童社会保护系统。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民自身的天然弱势和消费者弱势导致农民的消费环境日益恶化,农民消费维权手段的贫乏和救济渠道的狭窄,使得农民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进一步加剧。如何尽快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离不开理性农民消费主体的塑造。解析农民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对于培养理性农民消费主体有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民阶层政治参与权利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农民阶层处于弱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权利贫困。而农民阶层权利贫困主要是指政治参与权利的缺失。农民阶层在具体的政治参与活动中已经在客观上处于与其他阶层不对等的地位,致使农民阶层在实际生活中不处于政治权力中心核心区域,在政府主导的利益分配体系和相关的公共政策中影响有限。研究农民政治参与权利的贫困与解困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支持链接:一个打工妹和城市社会的互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对于农民工群体的边缘地位和弱势处境而言,打工妹属于双重弱势群体。本文通过对一个打工妹被雇主殴打、打官司的个案分析,再现了一个外来打工妹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链接并能动地利用支持链接帮助自己解决危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的全过程。探讨了这个过程对既有社会规则、社会制度、社会观念和城乡关系的冲击和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原因是其"跳跃式"、"非常规"的发展造成了制度安排上的疏漏。这与国家、学术和社会三方面互动表现出的"非均衡"状态相关:国家强势但理性地趋向于良治法治;学术弱势但坚韧地体现着知识力量;社会弱势但客观上在推动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7.
李鹏总理在八届二次全国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目前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处境比较困难,经济效益不好,既有经营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内部管理差等方面的原因,要从多方面努力,加以解决。”这一论断是符合实际的,是科学的、正确的。 现在,许多国有企业,包括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处境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是相当困难的。原因,实在是  相似文献   

18.
隋海燕  闫启义 《前沿》2005,(8):173-174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和谐社会就是要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农民利益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是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的深层原因。只有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注重体制创新,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才能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结构转换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劳动力,正在逐步成为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队伍的主要组成成员。尽管在各级的重视和各方面的努力下,农民工权益保障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但由于历史观念、社会制度和农民工自身因素等原因,这一部分既有农民身份,又有工人职业的人员,在劳动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还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农民工队伍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为此,笔者结合职业介绍工作,就莆田市农民工权益保障状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认为,当前要进一步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构建和谐就业的用工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宏军 《长白学刊》2010,(2):129-132
"教育致贫"是指由于家庭成员(子女)接受教育而导致家庭经济贫困的社会现象,"教育致贫"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由于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合理、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偏差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家庭面临"教育致贫"问题。为规避"教育致贫"现象的发生,应加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下移教育投入的重心,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切实增加弱势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改革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弱势家庭的风险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