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治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方案设计历来是国家治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混合性、兼容性的公共治理体制则是塑造审慎的公共治理格局的制度基础。格兰诺维特关于“社会结构型塑制度”的观点为认识和分析公共治理体制的形成及其属性提供了新的思路。近代中国以来的社会资本转型,形成了由传统社会资本、革命社会资本和现代社会资本组成的社会资本体系,型塑了混合性社会资本构成格局,兼容了封闭性、权威性和自主性这三种基本特性。这种格局为公共治理体制的变革构建了“兼容并蓄”的体制空间,这个空间中蕴含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的观念和规则为审慎的公共治理创造了特定条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要通过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固始县作为全省“两新”组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县,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重要载体作用,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大胆探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模式、新路径,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新成效。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和体制转型时期,突出公共管理职能是领导干部所需之“商”的社会要求。因此,明确这一时期我国各级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建设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发展公共管理体制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瑞 《新视野》2002,(3):32-35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情况下,在我国已经加入WTO,政府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正在与国际日益接轨,社会管理改革也在深入发展的情况下,研究我国的公共行政和与之相适应的公共管理体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政府改革的本质,就是公共行政体制的建立;而从社会管理方面看,就是公共管理体制的实现。我们过去的政府文件,一直没有采用公共行政体制、公共管理体制这样的概念,我们只讲“行政管理”、“行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现在看来,这是不能适应形势要求的,同时它也暗含了许多问题。为了…  相似文献   

5.
陈大庆 《学习导报》2012,(23):53-5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参与。社会组织、企业单位、村居社区等基层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社会管理中能起到很好的疏导、缓冲和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1,(7):21-2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采用行政手段解决各类问题,是中国公共管理的重要特点。现在提出社会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行政管理在处理若干具体问题上遇到了方法难题。对此,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顾骏提出,社会管理是个“技术活”,工作在社会管理第一线的人员需要抓紧学习、掌握和运用社会科学技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武中哲 《发展论坛》2002,(11):53-54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社会普遍实行了一种以“单位”为基本结构单元的组织管理模式,广大社会成员被组织在“单位”当中,并且通过单位组织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以单位组织为中介来实现多方面的联系。我们把这种组织制度称作单位体制。单位体制赋予了单位成员的无限就业保障。一个人如果成为单位成员,那么他(她)同时也就成为一个“国家人”,单位组织无权也无必要让其失业。因为在纯粹的单位体制下,单位组织(主要指企业组织)不仅仅履行着经济职责,更重要的则是代替国家履行着管理社会的职责。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各个单位组织的经…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4,(6):17-17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实现善治的关键在于处理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善治有三代理论。3.0版本的善治理论强调“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它把公共管理定义为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单位、企业、个人等所有利益攸关者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9.
实现社会体制改革目标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元竹 《前线》2011,(1):14-15
当前,我国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社会建设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站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提出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这是继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之后,又一次重申社会体制改革问题。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综合考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过去五年我国社会发展成就斐然,社会建设实践中,党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体制问题认识也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目标的着力点如何确定,现在真正需要我们冷静下来,认真考虑,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公共治理结构转型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发展与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改革已进入一个以社会改革为中心的新阶段,在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治理结构转型已成为新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而发达的社会组织体系是构建新型公共治理结构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机制,应成为新时期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十二五”规划中又一次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说明,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将会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日提高,人们对于各类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膨胀,对于各类公共服务供给相对匮乏短缺的农村更是如此。、当下,无论从公平正义的视角,还是从维护稳定,促进国家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讲,都应当进一步重视乡镇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标志着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组织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13.
柏维春 《新长征》2009,(7):39-41
社会中的组织是呈多样态分布的,如果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划分的标志,社会组织可分为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公共组织中既有政府性的公共组织,又有非政府性公共组织。从与政府相区别的角度,非政府性公共组织可称为非政府组织;为同企业相区别,可以把非政府性公共组织称作非营利组织;为同时区别于政府、企业,可以把非政府性公共组织称为“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14.
金雷 《理论文萃》2007,(6):33-36
一、上海新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在上海,“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尚不常见诸于官方文件,与此相对应的概念往往是“新社会组织”或者“民间组织”,我个人较倾向于“新社会组织”这一概念。其理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传统的单位社会格局逐步被打破,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基本方向。新型社会管理格局使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作用进入了政府与学界的视野。浙江各类社会组织发展数量及其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居于全国前列。本文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作用、影响和主要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全文紧扣浙江省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情况,紧密结合加强社会建设这条主线,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经验树立和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3,(10):57-57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同性质或同类别社会组织(简称“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联合性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最大优势在于,作为服务型导向的联合性平台,它补齐了“社会协调、公众参与不足”的社会管理短板,并且为政府服务外包、合同外包等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运用和拓展提供组织基础,从而能够提高社会管理的组织效率。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一年中,“社会管理创新”无疑是中国热门时政语汇中的一匹“黑马”。无论从中央到地方,还是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顶层到基层,都在实践中摸索着社会管理的创新之策。 维护一个社会的秩序稳定,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本身的渴望。故自有社会始,即有“社会管理”。然而,不同的社会状态、不同的社会问题需要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2,(5):64-64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明确提出,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创新,拓展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一场与社会组织有关的改革正欲破茧而出。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说,改革的核心就在于“体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的发现”成为主旋律,人的主体性和平等意识的苏醒,使同质性社会得以消解.差异型社会得以形成,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准则和人生意义难以排序,无法区分,现代多元社会由此发端并走向成熟。价值观、理念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的冲突和紧张.公共理性既是良善社会中公民交互中的美德与风范,亦是解决冲突、达成共识并走向和谐的社会规则。它具有信任、宽容、妥协、协商等表现形式。公共理性的培育与养成,赖于“公共人”的型塑与造就.个体与组织应从狭隘的个体理性中走向公共理性,从“经济人”走向“公共人”;作为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和代理人,政府及其行政人员也应摒弃狭隘的政府理性,重新恢复政府“公共人”的神圣角色,在权力的运使和责任的担负中凸显公共性,在公共领域中大胆拒绝权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迈向“多中心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治安体制是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构成,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来看,中国社会治安体制经历了从静态模式到动态模式的转变,已经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社会管理方式和机制。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有了很大进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来自农村、非公经济组织、流动人口、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社会治安问题对深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国际经验和新公共管理理念来看,对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白芎滦化应该倡导“多中心治理”理念,以社区为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