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人民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和民族牺牲。中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最重要的“国之大者”。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也是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保障。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也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标志。国家富、民族兴,人民才有可能幸福;国家强、民族强,人民幸福才有保障。在新发展阶段,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时刻牢记“国之大者”、充分把握“国之大者”,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潘玉萍 《传承》2014,(12):92-93
中国梦是理念、目标及道路、精神和力量的有机统一体,中国梦蕴含丰富的治国理念、民族复兴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中国梦具有国家、民族和人民三层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和人民生活幸福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中国梦这一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4.
第一件大事(1921—1949),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中国从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是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于一体的宏伟目标。从幸福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追求"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的三个维度中:国家富强是人民物质幸福的基石;民族振兴是人民精神幸福的依托;人民幸福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有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时下,正值改革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内涵,有助于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民族向心力,激发国民爱国、爱党热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个自信,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陈跃  张莉 《人民论坛》2014,(14):178-180
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为人民幸福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一部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也是中国梦的催生、构筑和实现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本质是人民之梦。中国梦体现了近代梦、现代梦与当代梦的统一,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统一,中国梦与中国世界梦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质上是实现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其奋斗目标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8.
鲁全信 《人民论坛》2014,(5):178-180
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为人民幸福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一部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也是中国梦的催生、构筑和实现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正>人民爱好和平,人民需要和平,人民维护和平。人民,是中国和平基因的关键构成要素;和平,亦是中国人民不变的美好追求。人民爱好和平,源于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刻烙印。悠悠中华五千年,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是"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和平思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典型的民族性格。人民爱好和平,源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和谐  相似文献   

10.
凝聚力就是向心力、团结力,是一个民族、国家或特定人群作为共同体团结凝聚、开展共同行动所展示的重要力量。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时,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总是引起世人聚焦。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厚植于中华文明,流淌于民族血液之中,已成为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特质。每到重大历史关头,中国人民都能感时代和形势之变化、聚自己和民族之力量,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奔与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权利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时远 《人权》2005,(1):42-45
中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立足于消除贫困、推动发展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是中国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维护生存权、实现发展权的重大战略措施。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重要内容。中国立足于维护和实现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为各民族人民充分享有人权创造坚实物质基础。同时,世界各国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才能丰富人类共同的人权理念。  相似文献   

12.
宋凯 《中国保安》2013,(6):30-32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为13亿国人再绘中国梦,提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个人的梦。  相似文献   

13.
《人大研究》2013,(12):F0003-F0003
中国梦,百姓的小康梦。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辛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相似文献   

14.
何成学 《当代广西》2014,(18):51-52
正2014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9周年的纪念日。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中国人民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胜利。这是中国人民在近百年来反侵略战争中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历史,广西和广西人民对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5.
邓群 《传承》2006,(6):26-2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始终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旗帜,站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的最前列,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付出了难以计数的牺牲,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证明了自己是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国武装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显示了中华民族觉醒所进发出的巨大力量,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小鹏 《前沿》2013,(20):41-42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中国梦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统一,体现了“民生为根”;中国梦是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统一,体现了“民生为本”;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民生为基”.民生是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和最好诠释,以“民生为基”,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凝聚人民是文化最显著的功能之一,这对于承载了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的凝聚与复兴,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成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内生于文化传承之中,中华民族的复兴则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巅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沃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亦将成为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7,(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此开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辉煌历程。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应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博采众长。  相似文献   

20.
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相依共济、相扶守望、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保护和发展中华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