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年对于波兰和中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来说都是激烈动荡的年代,也是中波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年,波兰发生了波兹南事件和十月危机,其结果导致国内政治动荡及与苏联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在此政治局势急剧变动的时期,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如何,中共在波兰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变动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一直是历史研究者希望了解的,而国际学术界以往的研究则十分欠缺。本文作者基于详实的档案史料对所述问题作出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贺嘉洁 《东南亚研究》2022,(5):31-55+155
协调国机制是东盟对外关系的制度创新。在缺少区域共同外交政策的背景下,它构建了一个与轮值主席国明确分工、由成员国共同参与并一对一负责协调与全面对话伙伴国关系的制度框架。这一安排不仅确保东盟国家能就对外政策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而且使得东盟可以利用成员国的双边外交资源服务于区域的整体利益。它也是建构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的社会化机制。本文以泰国、新加坡和菲律宾在担任对华关系协调国期间对南海问题的协调为例,分析了协调国在东盟对外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指出,虽然协调国机制存在局限性,但它依然为发展中国家整合彼此力量、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与中亚五国对外贸易中计价结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流通量已经初具规模,且在逐年增加,但是,在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手段尚未广泛使用,结算币种 99%为美元,人民币的流通数量也非常有限.既然有了人民币计价结算和流通现象,这是偶然的、民间的、非协议性的现象.这影响着人民币的周边化、亚洲化、国际化.因此,人民币能否周边化以及如何从周边国家扩展到非毗邻国家,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从微观贸易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在中亚五国对外贸易计价结算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和地区层面的大国竞争不断加剧,中亚地区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各主要大国纷纷采取“小多边”的合作新模式与中亚国家展开互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三个域外大国相继同中亚五国构建了“C5+1”机制。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美、俄三国的“C5+1”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中共性在于这些机制都是以自身与中亚五国的利益契合为构建的基础,以元首峰会和外长会晤为主要对话形式,以政治、安全、经济和卫生为主要合作领域;差异在于机制的其他对话形式不同,主要合作领域内关注的议题不同,主要合作领域外关注的其他领域不同,以及对外联系的对象不同。而通过纵向剖析可以发现,三国构建的“C5+1”机制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短板,机制间形成了复杂的竞合关系。这意味着各机制既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又无法排斥其他机制在中亚地区的存在与运行。在此情况下,中国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发挥和扩大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补齐机制短板,保证中国-中亚机制的稳健运行,以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多边关系发展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多边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发展趋势,而国际关系学界也把多边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中国对于多边主义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适应,从回避到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国的多边主义实践在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只要能保持这一趋势,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多边关系就一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并为促进本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描述发展问题,着重阐述俄罗斯联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球动荡不安、充满极端不确定性因素和多重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开展经济合作的前景。文章指出,在去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以及与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的制裁背景下,俄罗斯和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合作性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文章认为,不友好的外部环境为俄罗斯和中国在贸易、外汇、技术和能源等众多领域的互利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关系的世界性难题具有重大意义。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物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与相应供给之间存在突出矛盾,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民群众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即高质量政策产品的需求与相应供给之间同样存在矛盾,主要原因是政府作用发挥不好。更好地让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形成合力,能够有力助推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8.
9.
本文论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水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安全,但又会引发利益冲突,这一问题的安全化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安全化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以达成妥协的过程,也是一种合作安全的社会建构过程。通过安全化,在横向关系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彼此间展开利益的讨价还价而逐渐达成妥协与合作;在纵向关系上,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权益得到国家的关注。但本文也同时指出,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水资源开发争端最终走向去安全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它与安全化过程构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王明星 《当代韩国》2013,(2):120-124
近来,晚清中国对朝外交问题又成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批新的论著相继问世,张礼恒教授所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1626~1894年的中朝关系》①就是其中之一。张著全书分六章,以传统与现代性理论为框架,对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朝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诚然,近代中朝关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此前学术界已经出现过许多有价值的论著。但是,由于张教授从一个新的视角入手,使其在一些问题的论述上有了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不仅如此,张著还借鉴了西方学术界现代化学派的研究方法。但是,他并没完全拘泥于现代化学派的思维方式,而是在借鉴其思维方式的同时指出了现代化学派一些观点的不足:"毋庸讳言,中国社会走上近代化历  相似文献   

11.
袁正清  董贺 《当代亚太》2023,(5):4-34+166
东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和重要伙伴。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能够为理解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逻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在关系性合作的视角下,关系因素建构了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基础和条件。通过对中国—东盟间政治、安全、经济关系网络的分析可知,中国与东盟及东盟国家的关系基础赋予中国—东盟显著的关系亲密度优势,为其合作进程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中国—东盟关系网络的复合结构下,中国与东盟在各领域的关系水平决定了双方合作的空间,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关系网络中的不同位置也决定了合作条件的差异性。中国—东盟的关系基础使双方得以在理念层面相互融合,基于东盟地区合作的本土理念以及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理念建立起深厚的共识,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具体实践。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中国与东盟需进一步强化中国—东盟关系的韧性与弹性,提升双方的关系水平;同时,也需不断巩固理念共识,通过实践完善双方的合作模式,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关系性合作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2.
以《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发展为主线,分阶段考察中国与东盟国家治理南海问题和推进区域合作的互动进程可以看到,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以及共同、合作与对话的安全观,坚持发展优先、致力于区域合作,坚持“东亚方式”与“双轨模式”,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妥处发展与安全议题的成功经验所在。这种地区经验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的理念具有高度共同性,充分说明两大倡议来源于中国外交的长期实践。未来,面对美国发起对华全面战略竞争的地区变局,中国与东盟应坚持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的理念,继续聚焦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可持续性发展实现本地区的可持续性安全,从而确保南海形势的稳定并寻求最终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3.
2011年4月22至23日,中国欧洲学会第八届年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欧洲学会主办,南开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承办,会议主题为未来十年的欧盟与中欧关系。本届年会参会人数约150人,提交论文50余篇。与会者主要围绕中欧关系、《里斯本条约》之后的欧盟政治与对外关系、欧洲经济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大家发言踊跃,亮点频现。年会期间,中国欧洲学会召开第八届年  相似文献   

14.
学者在谈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实践中的历史起点和有关逻辑关联问题前提时,必然会涉及到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但我们应尊重基本历史事实。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党都没有丢失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是在某些时期某些事情上离开和违背了这一思想路线;邓小平思考和回答"什么是...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有约250万中国新移民涌入东南亚.除中国与东南亚政治关系的改善、中国放宽出国限制和国内劳动力大量过剩等引发移民的因素外,推动新移民涌向东南亚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与东南亚经济整合的飞速发展.双方经贸额激增、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援助和承包工程等,推动了双方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为中国新移民提供了大量谋生和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李宁 《当代韩国》2015,(1):126-128
<正>提到韩国的外交,就不得不提到李承晚这个人物。作为韩国近代史上最为著名和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李氏朝鲜没落旁系王族后裔,参与、领导了韩国独立运动,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大统领,也是大韩民国第一任总统。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外交思想及实践,深刻影响了韩国建国后对美、对日关系的基调,成为韩国现代外交政策的缘起。这样重要的人物在中国无人问津不得不说是中国韩国学研究的缺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的朱芹博士所著《独立与依附:李承晚之外交独立思想》(以下简称《独立与依附》)一书填补了这个空白。首先,作者以依附论为理论主线,运用历史分析法,详细阐述了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的三个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