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在后冷战时代的第三次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所引发的民族问题中,俄罗斯联邦的民族问题尤为引人注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从联邦国家层面来看,主要是以联邦主体为单位的各主体民族与俄罗斯族的关系问题;第二,从联邦主体层面来讲,各联邦主体内部的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群体的关系问题。从转型以来俄罗斯联邦的宪政结构与联邦化的制度实践来看,俄罗斯先是采用协商性的联邦制,而后到普京时期又辅之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来处理民族问题。俄罗斯解决民族问题的实际进程与制度构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简略地探讨了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对该地区民族主义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除了外来民族的民族主义以外,东南亚最重要的民族主义有两种类型,即国家层次上的民族主义和地方或部族的民族主义.就文化而言,除了外来民族的文化以外,东南亚也有民族国家的文化与地方或部族的文化这两种重要类型.本文从两两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四种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模式,试图解释东南亚民族主义的文化基础,以利于对该地区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庄宇 《俄罗斯研究》2023,(6):117-140
19世纪初德意志浪漫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史观在东欧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各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多民族国家内部矛盾逐渐升级,民族主义问题成为俄罗斯帝国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之一。俄国西南地区深受波兰民族主义运动影响。19世纪20至30年代,沙皇政府武力镇压民族运动,强力推广俄罗斯化政策,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在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处于夹缝中的乌克兰民族意识逐渐觉醒。19世纪中后期,借俄国地方史编撰的契机,经乌克兰民族知识分子的阐释,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特别是历史学家科斯托马罗夫和格鲁舍夫斯基等人的著作和政论的出版,使乌克兰地区完成了从民俗学到史学的民族历史文化建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乌克兰民族主义叙事框架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4.
"波兰问题"是19世纪俄国政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却一直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在1863年波兰爆发独立事件后,俄国政论家斯特拉霍夫、卡特科夫、阿克萨科夫等人分别从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分析"波兰问题"及国家利益、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体现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中民主普世价值与民族主义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5.
试析欧洲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欧洲认同的形成是一体化深入发展的需要。但是一体化进程中也存在一种要求尊重、维护成员国民族认同的观点。因此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处理正在形成中的欧洲认同和现有的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欧盟一直存在超国家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多元主义三种不同的观点。超国家主义认为欧洲认同必然取代民族认同;国家中心主义则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对欧洲认同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多元主义则宣扬欧洲认同和民族认同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观点。对欧盟公民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国家主义的观点仍然得到许多民众的支持,但是多元主义正在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一种民族认同+欧洲认同的多元主义方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欧盟民众所接受,这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斯拉夫派是俄国19世纪上半叶思想本土化运动中一个醒目的集政治、哲学、宗教学、文艺美学、经济学、历史文化学于一身的重要思想理论派别之一。其民族主义文化意识的建构,以俄国国民性理论,即俄罗斯国民精神生活独特性探讨为基础,包括国家(含家庭)论述、宗教(信仰)论述,以及文化论述等若干部分,其中又以宗教论述为核心。斯拉夫派民族文化意识建构的实质,是对俄罗斯及俄罗斯国民作为生命共同体的民族主义想象。  相似文献   

7.
梁雪村 《欧洲研究》2020,38(1):1-26
近年来,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了民族主义的回潮。是什么力量在维系欧盟成员国内部的民族主义?一体化的超国家理念经历了三代人的论证、传播、普及并实质性地弱化了边境、统一了货币之后,为什么还是没有"驯服"早就被宣布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民族主义?本研究从大卫·米特兰尼提出功能主义路径的历史背景入手,指出欧洲一体化从未获得过消灭民族国家、实现深度政治融合的理论保证。从根本上而言,功能主义路径指导下的一体化未能替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三项基本政治功能:一是确保相当范围内的政治团结;二是维持福利国家的道德前提;三是共识的再生产。欧洲一体化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的成功有赖于民族国家提供的政治根基,对民族国家的超越难以在缺少功能替代的前提下发生。  相似文献   

8.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民族主义——盖尔纳民族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和评论了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盖尔纳的民族理论。盖尔纳在工业文明区别于农业文明的诸特征中发现了现代政治民族主义的秘密。他将民族主义的实质问题理解为民族主义时代出现的根源问题 ,并将其归结为工业文明对社会同质性的要求。盖尔纳的理论是学术界中将现代社会和民族主义的关系讲得最透彻、最有逻辑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再论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民族共存具有多文化并存的内在含义,文化上的相互容忍与适应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在此情况下,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民族国家对外抗争强权.另一方面,文化上的相互歧视与排斥导致民族矛盾与冲突.在此情况下,民族主义的矛头转而对内,亦即一国之内各族间的相互排斥.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性,但民族国家内的各族文化也存在着共性.强调共性同时又承认各自的特性,易于培育出一致对外的聚合型民族主义;过分强调特性而忽略共性,则易于导致内哄内斗的离散型民族主义.在东南亚,民族文化的双重性与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内在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上半叶是俄国社会思潮和文化运动发生多元剧烈变动的关键历史时期。自1836年恰达耶夫发表著名的《哲学书简》并引起俄国思想界的震惊时起,就在精英知识分子中展开了针对俄罗斯命运与前途的民族主义双重话语表述。这种表述的大方向,是在短时期内充分学习西方的前提下,确立俄国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独立文化身份和精神优势。其间,俄罗斯传统文化意识在俄国和欧洲两种文化交流与激烈碰撞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知识界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化运动紧紧围绕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话语表述而展开。  相似文献   

11.
范若兰 《东南亚研究》2006,(4):47-50,46
在印度尼西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伊斯兰教和民族主义是两面重要的旗帜,伊斯兰教集团和民族主义集团是两股重要的领导力量,双方在抵抗荷兰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上目标一致,相互合作;但在领导权和立国理念上意见相左,互有冲突和争论。最终民族主义占上风,建立了以“潘查希拉”为基础的共和国。本文主要探讨印尼独立时期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重点在于双方的争论和结果,并分析其根源。  相似文献   

12.
自彼得大帝改革以降,历代沙皇就强行且快速引进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以期强盛俄国.此举刺激了俄罗斯帝国上流社会励精图治,却给社会下层和知识界以巨大压力,孕育出深沉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诉求.然而,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是17世纪以后大规模扩张而迅速形成的,这导致其疆域内族裔构成多元和宗教成分复杂.为了有效治理这样的国家,俄罗斯民族主义又被帝国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俄国民族主义”.而俄罗斯帝国在融合一部分现代欧洲文明因素之后变得更为强盛,在疆界上和中国发生越来越多的争端,在文化归属、价值观认同、精神追求等方面也和中国之间产生复杂的碰撞,俄罗斯民族主义随即成为帝俄时代和苏联时期理解中国问题、处理中俄关系的重要根据之一.在后苏联俄国重建历程中,这种民族主义是其重要推动力之一,同样延及到俄中关系领域:俄罗斯民族主义之于当代俄国对中国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等,远不是临时的情绪表达,而是有着历史根据和理论基础的自觉行为,包括大众媒介关于中国形象塑造、知识界关于汉学研究、政界关于俄中双边关系的理解和处理等.这些行为既不能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限定,又在文化结构和精神深处导致俄国人折损中国所期待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效力.  相似文献   

13.
姚历 《法国研究》2013,(1):18-23
民族主义运动与民族国家的形成是18世纪欧洲现代化的重要现象。然而,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现实使得彼此之间民族主义的内涵与民族国家形成的方式迥异。法兰西民族主义孕育于启蒙时期,洋溢着对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呼求。法国大革命将这种理念具体到了国家和民众之上。虽然民族主义复辟王朝历经了一些曲折,但随着七月王朝的建立和同时期工业的快速发展,民族主义又再次复兴,而法国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上开始出现重大转蛮.民族国家№随乡确寺。  相似文献   

14.
黎四奇 《德国研究》2006,21(2):59-63
萨维尼为19世纪历史法学流派的先锋人物,其提出了德国法构建中的民族精神性,即认为法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自给自足与自我演进的过程。然而,结合历史来考察,其不仅仅在于构建民族性的德国法,而在于实现“民族→民族精神→国家精神→民族国家”之目的。因此,与其说其民族精神是一个法律之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性的术语与口号。  相似文献   

15.
苏东剧变后,由于这一地区正进行体制转型,使原有的社会民族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以族群民族主义为特征的各种民族运动进一步发展,如何消除民族冲突甚至暴力活动的隐患,必须探究体制转型过程中社会民族结构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王箫轲 《当代韩国》2015,(3):121-126
<正>韩国是一个民族同质性极强的单一民族国家,韩民族也以性格鲜明、作风顽强闻名于世。韩国的民族主义与韩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相伴相生,韩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经由历史传承、国家独立、经济起飞等这些因素的塑造,形成了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的基本形态。同时,民族主义在韩国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其不仅对国家经济腾飞起到过巨大的助推作用,也对韩国对外政策的制定、韩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吉林大学国际政治系王生教授的《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地研究韩国民族主义的著作,该书对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的诞生、演变、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刻、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应对韩国极端民族  相似文献   

17.
王凯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1):16-29+152-153
民族主义的日常化是国家实现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主体民族可以从叙事话语、制度规范和生活实践三个层次推动民族主义的日常化。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积极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日常化。从叙事话语层次,塑造印度教主体民族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从制度规范层次,在全国范围推行印度教特性的政策法令;从生活实践层次,推进日常生活领域的“橘黄色化”。日常化集中反映了印度教民族主义发展演变的新特点,包括从相对隐蔽转向直接公开,从外围边缘走向主流地位;从传统的社会“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社会“自下而上”和政府“自上而下”并行的发展模式;呈现“硬印度教特性”与“软印度教特性”相互配合的两面性。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日常化对印度内政外交产生深刻影响,在国内政治层面,长期占据印度主流意识形态的世俗主义已逐步让位于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民主制度受到持续冲击,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对立冲突不断激化,印度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对外关系层面,推动改变了印度对自身国际地位和外交立场的认识判断,印度对外政策日趋激进和强硬。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印巴关系持续紧张升级,并增加了中印关系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罗坎的"中心构成"理论和巴尔托里尼的"系统程序"理论,利用这些理论分析了欧洲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这两个不同的历史进程对民族国家领土空间中各种"中心"和"系统"的不同贡献,讨论了这些"中心"和"系统"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而指出:民族国家中的经济和法律等机制来自于国家建设历程,它们遵照功能性规律向欧盟层面转移;民族国家中的社会文化等机制来自于民族建设历史,它们根据民族性逻辑而滞留在民族国家层面;受到民族和国家两种力量双重推动的经济社会机制则在民族和国家"错位"的情况下被置于肢解的状态,转移的只是其中功能性的部分。欧洲一体化因此表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国家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19.
涂东 《欧洲研究》2016,(4):65-78,5-6
欧洲各国政党的对欧立场取决于意识形态和策略两方面。从意识形态视角来看,拥有区域性/少数民族政党和左翼社会民主党双重身份的苏格兰民族党的对欧立场,可以从社会分化理论包含的中心-边缘和阶级(左/右)分化得到解释;从策略视角来看,则取决于特定的国内政治和党派竞争环境。本文详细分析了苏格兰民族党在上世纪80、90年代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转变和苏格兰民族党在英国脱欧讨论中的立场取向,并认为,苏格兰民族党在英国公投中的亲欧立场固然基于其意识形态,但更多的还是出于策略的考量。  相似文献   

20.
转轨时期蒙古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内和国家层面对转轨以来蒙古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进行了分析。国内层面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民族、宗教和极端民族主义问题。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表现为对国家安全的敏感和重视,其目的一是应对全球化的冲击;二是鼓舞民众的斗志,减少失落感;三是从文化和心理上与两个邻国划清界限;四是引起世界的关注,扩大国际影响和地位,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