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简略地探讨了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对该地区民族主义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除了外来民族的民族主义以外,东南亚最重要的民族主义有两种类型,即国家层次上的民族主义和地方或部族的民族主义.就文化而言,除了外来民族的文化以外,东南亚也有民族国家的文化与地方或部族的文化这两种重要类型.本文从两两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四种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模式,试图解释东南亚民族主义的文化基础,以利于对该地区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再论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民族共存具有多文化并存的内在含义,文化上的相互容忍与适应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在此情况下,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民族国家对外抗争强权.另一方面,文化上的相互歧视与排斥导致民族矛盾与冲突.在此情况下,民族主义的矛头转而对内,亦即一国之内各族间的相互排斥.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性,但民族国家内的各族文化也存在着共性.强调共性同时又承认各自的特性,易于培育出一致对外的聚合型民族主义;过分强调特性而忽略共性,则易于导致内哄内斗的离散型民族主义.在东南亚,民族文化的双重性与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内在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3.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民族主义——盖尔纳民族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和评论了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盖尔纳的民族理论。盖尔纳在工业文明区别于农业文明的诸特征中发现了现代政治民族主义的秘密。他将民族主义的实质问题理解为民族主义时代出现的根源问题 ,并将其归结为工业文明对社会同质性的要求。盖尔纳的理论是学术界中将现代社会和民族主义的关系讲得最透彻、最有逻辑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范若兰 《东南亚研究》2006,(4):47-50,46
在印度尼西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伊斯兰教和民族主义是两面重要的旗帜,伊斯兰教集团和民族主义集团是两股重要的领导力量,双方在抵抗荷兰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上目标一致,相互合作;但在领导权和立国理念上意见相左,互有冲突和争论。最终民族主义占上风,建立了以“潘查希拉”为基础的共和国。本文主要探讨印尼独立时期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重点在于双方的争论和结果,并分析其根源。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上半叶是俄国社会思潮和文化运动发生多元剧烈变动的关键历史时期。自1836年恰达耶夫发表著名的《哲学书简》并引起俄国思想界的震惊时起,就在精英知识分子中展开了针对俄罗斯命运与前途的民族主义双重话语表述。这种表述的大方向,是在短时期内充分学习西方的前提下,确立俄国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独立文化身份和精神优势。其间,俄罗斯传统文化意识在俄国和欧洲两种文化交流与激烈碰撞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知识界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化运动紧紧围绕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话语表述而展开。  相似文献   

6.
二月革命是俄国民主发展的历史分界线.但半年之后,就发生了十月革命,民主体系瓦解,20世纪俄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也就此根本改变.俄国第一个共和体制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等级社会、资格选举体系和群众政党缺失的条件下,建立经典议会制的思想却在革命领导人的意识中占居统治地位.二月革命虽然没有完成,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由它宣告的自由主义改革纲领在后苏联时期开始得到实施.二月民主体系破产的经验,对20世纪末宪法危机的解决也产生了影响.在廓清会导致民主改革间断的社会因素时,重要的是要及时地用详细制订的解决冲突的方法与这些因素相抗衡.  相似文献   

7.
庄宇 《俄罗斯研究》2023,(6):117-140
19世纪初德意志浪漫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史观在东欧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各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多民族国家内部矛盾逐渐升级,民族主义问题成为俄罗斯帝国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之一。俄国西南地区深受波兰民族主义运动影响。19世纪20至30年代,沙皇政府武力镇压民族运动,强力推广俄罗斯化政策,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在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处于夹缝中的乌克兰民族意识逐渐觉醒。19世纪中后期,借俄国地方史编撰的契机,经乌克兰民族知识分子的阐释,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特别是历史学家科斯托马罗夫和格鲁舍夫斯基等人的著作和政论的出版,使乌克兰地区完成了从民俗学到史学的民族历史文化建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乌克兰民族主义叙事框架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8.
自彼得大帝改革以降,历代沙皇就强行且快速引进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以期强盛俄国.此举刺激了俄罗斯帝国上流社会励精图治,却给社会下层和知识界以巨大压力,孕育出深沉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诉求.然而,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是17世纪以后大规模扩张而迅速形成的,这导致其疆域内族裔构成多元和宗教成分复杂.为了有效治理这样的国家,俄罗斯民族主义又被帝国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俄国民族主义”.而俄罗斯帝国在融合一部分现代欧洲文明因素之后变得更为强盛,在疆界上和中国发生越来越多的争端,在文化归属、价值观认同、精神追求等方面也和中国之间产生复杂的碰撞,俄罗斯民族主义随即成为帝俄时代和苏联时期理解中国问题、处理中俄关系的重要根据之一.在后苏联俄国重建历程中,这种民族主义是其重要推动力之一,同样延及到俄中关系领域:俄罗斯民族主义之于当代俄国对中国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等,远不是临时的情绪表达,而是有着历史根据和理论基础的自觉行为,包括大众媒介关于中国形象塑造、知识界关于汉学研究、政界关于俄中双边关系的理解和处理等.这些行为既不能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限定,又在文化结构和精神深处导致俄国人折损中国所期待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杜荣 《德国研究》2013,(1):96-107,128
德国19世纪著名人文学者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1785-1863)及威廉·格林(Wilhelm Carl Grimm,1786-1859)兄弟因其《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在中国,人们对格林兄弟的认识也主要局限于格林童话。对于格林兄弟、尤其是雅各布.格林在法律、日耳曼民间文学和日耳曼语言文学领域开创性的、历史性的贡献却鲜为人知。本文将通过回顾雅各布.格林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展现他是如何探寻德意志民族文化渊源,重构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日耳曼民族精神的。这些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不但对19世纪的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相关学科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延续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10.
梁雪村 《欧洲研究》2020,38(1):1-26
近年来,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了民族主义的回潮。是什么力量在维系欧盟成员国内部的民族主义?一体化的超国家理念经历了三代人的论证、传播、普及并实质性地弱化了边境、统一了货币之后,为什么还是没有驯服早就被宣布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民族主义?本研究从大卫·米特兰尼提出功能主义路径的历史背景入手,指出欧洲一体化从未获得过消灭民族国家、实现深度政治融合的理论保证。从根本上而言,功能主义路径指导下的一体化未能替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三项基本政治功能:一是确保相当范围内的政治团结;二是维持福利国家的道德前提;三是共识的再生产。欧洲一体化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的成功有赖于民族国家提供的政治根基,对民族国家的超越难以在缺少功能替代的前提下发生。  相似文献   

11.
王箫轲 《当代韩国》2015,(3):121-126
<正>韩国是一个民族同质性极强的单一民族国家,韩民族也以性格鲜明、作风顽强闻名于世。韩国的民族主义与韩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相伴相生,韩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经由历史传承、国家独立、经济起飞等这些因素的塑造,形成了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的基本形态。同时,民族主义在韩国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其不仅对国家经济腾飞起到过巨大的助推作用,也对韩国对外政策的制定、韩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吉林大学国际政治系王生教授的《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地研究韩国民族主义的著作,该书对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的诞生、演变、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刻、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应对韩国极端民族  相似文献   

12.
现在是重新认识20世纪中国如何表述俄罗斯问题的时候了.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俄国之于中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迷思,这个迷思全方位地存在于中国社会,影响力至今不绝.我们需要澄清造成这种状况的自身原因.其中,一些著名知识分子因为时代原因,在无法直接触碰苏俄、不了解苏俄的情形下,却满怀热情地去认同或拒绝经由苏维埃所确认的那个俄国,不经学术研究和学理性判断,把原本是在国际反资本主义浪潮下获得成功的苏俄革命这一地域性现象,泛化为一种普世性的规律.1950年代以后,知识界依据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把"解冻"以降的苏联变革理解为背离社会主义,把苏联解体看成是国际共运的失败.相应的,知识界这种缺乏现代民族国家考量的意见,又成为党政和社会理解苏俄问题的理论根据,在中国社会广泛流行.这种情况几乎持续到20世纪末.反思这些历史性表述,对中国在21世纪提升认识俄罗斯问题的水平、建构恰当的中俄关系,既有历史的警示作用,又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分析泰国南部穆斯林分离主义运动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就泰南地区如何走出民族整合困境提出若干见解。泰南马来穆斯林社会的失衡状态表现为政治精英的缺失和伊斯兰教的政治化倾向。从表面上来看,泰国政府通过实施教育促进计划成功地实现了伊斯兰传统教育机构——波诺的现代转型,然而事实证明,教育改革政策并没有加强马来穆斯林的国家认同,而是导致了相反的结果。因此,泰国只有尊重马来穆斯林的文化传统,恢复马来穆斯林社会结构的内在平衡和提供多样化的制度选择,才有可能走出民族整合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孙敏 《法国研究》2009,(2):5-11
虽然法国人对中国装潢图案颇多借鉴,但是对中国画的兴趣在十九世纪前并不浓厚。十九世纪初,对中国画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源自日本“浮世绘”。法国人究竟在何种历史环境下重新发现中国画的魅力,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画,这是本文探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深入研究苏联民族问题与国家形式建构的关系,无论对于全面认识苏联的兴衰成败,还是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巩固国家的团结和统一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近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兴衰之路:民族问题视域下的苏联民族国家建设研究》(张祥云著)一书,从民族问题的视角对苏联民族国家建设的成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系近年来民族问题与国家建构关系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17.
赵柯 《欧洲研究》2012,(2):69-81,160,161
本文主要分析瑞士如何在强邻并立的严峻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在国内不同语言、文化的族群中打造出统一的瑞士国家与民族认同和稳定的国家体制。传统观点将瑞士联邦政府实施的"直接民主"、联邦制下的地方自治,以及对不同语言和多元文化的保护政策等看做是保持国内各个族群,特别是使用不同语言的居民之间能够和平、和睦相处的"灵丹妙药",把瑞士树立成"不同民族间融合"以及成功解决"民族间冲突"的一个典范。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并非瑞士国家和民族建构成功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瑞士建国进程中所面临的初始条件、外部威胁、地缘政治和战争冲突等因素才是决定其成功建立统一的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的争议多年的新<国籍法>,取消了已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在印尼国籍问题上带有族群歧视性的条款.新<国籍法>不仅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印尼外来族群获得平等的生存权利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而且也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试从印尼华人民族权利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印尼华文教育多样性发展的可能前景,希冀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印尼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1953年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的成立曾被泰国强指为中国蓄意对泰国进行侵略的证据,由此引发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泰关系中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只不过是美国、泰国统治集团和台湾当局出于各自的政治利益和政治需求共同制造的一个谣言.这一问题的产生,受到了体系与单元层面因素的双重影响,它既受制于两极国际体系,与20世纪50年代东亚冷战的国际格局基本吻合,也与中泰两国的国内政治等单元层面的因素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冷战国际政治和中泰两国国内政治相互结合的产物.傣—泰民族跨越国界的分布状况是这一问题产生的客观基础,而体系与单元层面上的各种政治利益和政治需求则是这一问题产生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20.
克伦人是缅甸与泰国最重要的跨国民族之一.本文就缅泰克伦人跨国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克伦人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