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理论》2015,(31)
腐败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只要有私有制和公权力共同存在,就有腐败产生的土壤。腐败与反腐败在人类社会产生私有制之后,就一直是人类政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话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表明它是一个完全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具有先进性、纯洁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上就与腐败是不相容的。因此,坚持反对腐败是我们党的一贯坚持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的力量源自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运用形象而又深刻的比喻,犀利而又易懂的俗文俚语,生动而又富有哲理的古文诗句,既用典精妙、喜闻乐见,又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呈现出巨大的语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反腐倡廉论述的语言力量源于他强烈的忧患意识,蕴含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源于他强烈的问题意识,蕴含反腐倡廉的艰巨性;源于他强烈的责任意识,蕴含反腐倡廉的坚定性;源于他深厚的国学涵养,蕴含反腐倡廉的人文性;源于他真挚的大众情怀,蕴含反腐倡廉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论述,意味深长,富有魅力,更具治国理政的魄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态度、意志和感情。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反腐倡廉、为什么反腐倡廉、怎么样反腐倡廉"三个根本性问题,不断根据当代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实践情况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一系列精辟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逻辑自洽且完整系统的反腐倡廉思想。其内容结构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明确逻辑基点,在价值取向上回答了"什么是反腐倡廉",形成反腐倡廉本质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在战略高度上回答了"为什么反腐倡廉",形成反腐倡廉地位论和反腐倡廉形势论;三是立足实际情况,在整体方略上回答了"怎么样反腐倡廉",形成反腐倡廉目标论、反腐倡廉布局论、反腐倡廉策略论、反腐倡廉核心论、反腐倡廉驱力论和反腐倡廉载体论。三者共同构成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5.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有"制度笼子";其次要把权力"关住"。打造有效的制度笼子是一门科学,要在培养制度文化的基础上,以执行为导向,着眼于对权力的全覆盖,确保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行使的各个领域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足够的制衡力量。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来建立、健全使权力拥有者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腐败历来是社会的毒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都要反腐败。习近平同志从政以来,十分重视反腐败问题,他围绕反腐倡廉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心系群众,人民立场;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保持定力,意志坚决是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鲜明实践特色。深入研究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实践特色,对于今后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构建中国特色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加大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对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全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必须坚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兼收并蓄当今世界各国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有益成果,顺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要求和趋势的基本原则;必须将减少权力直接支配资源,优化权力配置结构,以法治规范权力运行,公开和民主监督权力,为权力行使注入道德血液等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实现途径;必须将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用好网络监督权力的平台,加强科技防范风险的能力,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需要突破的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权力掮客腐败公司化趋势日益凸显。对于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权力掮客腐败走向公司化,既是中国腐败蔓延的新动向,也是当前走向法治中国过程中必须惩治和预防的难题,是一种腐蚀性、破坏性都更大的消极因素,关系到中国新时期经济与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实践证明,权力没有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是非常可怕的。因此,为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就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大力发展民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运用法治方式防治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反腐倡廉语言艺术包括内容和形式两部分:艺术内容回答了"反腐倡廉的现状"、"为什么要反腐倡廉"、"怎样反腐倡廉"等基本问题,强调当前反腐倡廉的现实迫切性、极端重要性和反腐倡廉方针科学性;艺术形式是艺术内容的表现方式,习近平结合个人阅历,在讲话中善用大白话、大实话,善用形象比喻、诗文典故和俚语,善用生动事例并身体力行,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言技巧。习近平反腐倡廉语言艺术在增强干部廉洁教育感染力,丰富干部廉洁教育内容素材,提升干部廉洁教育整体水平,促进干部廉洁自律、做合格干部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充分认识了反腐倡廉面临的严峻挑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反腐倡廉的新思想和新要求,包括党风廉政建设新思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思想、法治反腐新思路和制度治党新思想。其中,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包括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对党员的思想引领作用,加强廉政文化在党性修养上的作用,以党章为准绳严明党的纪律。  相似文献   

12.
能否对公权力实现有效监督以确保其正确运行是衡量一个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否成熟、治理能力是否高强之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领导全党开展治国理政现代化实践探索中,对健全和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举措,其要旨是厘清权力监督与治党治国关系、明确权力监督要点、聚焦权力监督对象、重塑权力监督体制、整合权力监督力量,从而真正实现将权力关进制度之"笼子"。习近平关于权力监督的新思想、新举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最新成果。全面总结习近平的权力监督观,对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同志指出,反腐倡廉建设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在这里,习总书记明确地告诉我们,如何做到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易腐的应对之策,就是建立惩戒、防范、保障三大机制,以制度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做到慎权、分权和限权。  相似文献   

14.
15.
我国官员财产公开的现状、问题和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东生 《理论视野》2010,(11):49-51
财产公开作为财产申报制度的核心内容,2009年以来随着各地财产公开的试点,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出于对政治稳定的考量、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及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官员财产公开仍不能全面实施。我国实行官员财产公开,应沿着先党内后党外、逐渐扩大公开财产的范围、逐渐扩大公开的主体范围、先完善配套措施后全面公开的路径推行。  相似文献   

16.
辛宇 《理论视野》2010,(4):55-58
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和保障性建设。制度建设的核心是权力结构问题,科学配置党内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是我们党内权力结构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权力监督问题是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权力监督问题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权力监督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是在实践语境中对防治权力异化的有效回应。习近平关于强化对权力监督重要论述将抓好“关键少数”、从严监督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坚持权责一致、失责必究,明确了权责对等关系,并强调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助力形成对公权力监督的整体合力。这些重要论述聚焦权力监督的生成逻辑、重点指向、基本关系、体系支撑四个维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是新时代完善中国特色权力监督体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肖祥 《理论探讨》2002,3(4):55-58
反腐倡廉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权力腐败之所以层出不穷 ,关键是领导干部没有正确对待权力。权力拜物教表现为神化权力、嫉羡权力、膜拜权力、占有权力 ;权力拜物教导致了权力滥用、权力私有化、权力商品化和权力享乐等腐败现象 ,它不仅侵蚀党的肌体 ,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因此 ,新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反对权力拜物教 ,这不仅关系到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和表率性 ,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当前,腐败面临的窘境已凸显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各国开始探索防止利益冲突问题以打破社会发展的瓶颈.从学术角度来看,既要从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视角对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进行理论解读,又要挖掘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核心要件.从实践角度来分析,既要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支持网,搞好系统配套工程,又要落实防止利益冲突的各项举措.归根结底,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势不可挡,实现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建立防止利益冲突过程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合作共担责任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杨慧娟 《学理论》2009,(4):156-157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及自身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但在国际社会中,“人权问题”、“宗教问题”等热点问题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仍有广泛的市场,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并不总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