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需要榜样。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对榜样的有效塑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针对以往榜样塑造中的不足,必须注重对榜样的遴选,正确使用榜样塑造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道德的现实基础,规定着道德的本质。社会转型期道德困境的产生,根源于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多重利益格局中,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以及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成为道德困境产生的现实根源,集中表现为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功利主义与平等主义之间的冲突。因此,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夯实物质基础,同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利益分配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要求。  相似文献   

3.
当中国的改革所面临的种种困惑聚集到计划经济体制,并促使做出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体制的转换,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性全面转型,由此带来的是一个社会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宋智勇 《民主》2011,(3):17-18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显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它不仅需要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性改变,更需要人们行为方式、思想理念的根本变革。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考察宗教在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作用时曾深刻地指出,“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发现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都江堰光亚中学范美忠老师,因弃学生先跑及随后在博客和公共媒体的发言,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我们认为,学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有必要对范美忠现象所反映出的新社会背景下,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问题、公民言论自由和社会责任问题、本能与职业伦理问题、多元社会下的尊重和宽容问题等展开深入讨论,以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和公民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理论视野》2008,(10):62-63
《人民日报》9月28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强调,“三鹿奶粉”事件再次警示我们,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进一步加强和推进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经济变革和社会转型,尤其是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曾被计划经济掩盖的各种形式的经济利益矛盾不断地涌现出来,劳动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纠纷,工会工作领域、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等都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8.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制度所取代,中国社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会组织体制、功能定位显然不能适应市场条件下有效维护职工利益的需求。因此,改革工会组织,调整工会的功能以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将对新型的工业关系的形成和劳资矛盾的协调与化解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郑亚男 《学理论》2013,(11):277-278
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中的条件、要素,也是德育过程形成的行为中介,在道德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可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所以说,对于小学生在道德情感培养上的缺失需给予特别的关注,从而整体平衡道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达到和谐统一。从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道德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期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06,(3):41-4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关专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2011年6月23日出版的《人民论坛》发表向春玲撰写的文章。文章称,当前我国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由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化,这个发展是指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原来的生物性的温饱需求上升到安全的需求、归宿的需求、社会公平和尊重的需求、友爱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社会性需求。  相似文献   

12.
赵晓呼  钟龙彪 《求知》2011,(5):14-15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毖须把握好的重点工作。提出社会管理对于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扎实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在理论上明确社会管理的核心价值就是服务;就必须在实践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建设的承担主体笼统地说,社会建设的主要承担主体是政府和民间组织。社会建设中有一系列社会管理体制规则、具体的社会运行制度、机制等的设计,如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体制、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等等,只有政府才有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不同利益群体相互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利益表达和利益实现能力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某些利益方面的差异与矛盾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其他社会领域乃至政治上层建筑,由此诱发并导致了某些不平等现象乃至权力腐败。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建立一套能够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博弈规则,确保资源和公共服务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公平分配,如何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利益矛盾、有效抑制权力腐败,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包含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探索。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是社会建设的理论前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社会建设的方法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是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厉行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是社会风气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建设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提供稳定条件。这些方面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变革时期,观念往往先行。如果说观念是松土机的话,科学信念就是方向盘。信念教育及其形成的政治认同是国家建设的关键。而作为后发的中国,面临着内外双重经济和文化压力,其理论建设较之发达国家更具有紧迫性与赶超性,能否形成广泛的政治认同与坚定信念,是后发国家赶超的重要因素。当前的中国,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结构和社会经济地位大规模的、急剧的重构过程中,不少人对政治体系产生了疏离感,社会共同的归属感和自我规范意识出现了淡化、动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朱蓉先 《民主》2006,(12):4-6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在五大关系中首先提到了政党关系,因为政党、政党的和谐对于民主政治的建设,对最大激发社会的活力,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和谐的政党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之一,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8.
2011年6月13日出版的《学习时报》刊发吴忠民撰写的文章。文章指出,在中国之所以弥漫着社会焦虑,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第一,社会经济整体利益结构要发生全方位大幅度而且是急剧的调整。第二,社会风险因素的空前增加。第三,许多社会成员信仰的丢失。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09,(6):48-48
韩俊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指出,改革开放前,农村平均主义盛行,农民普遍贫困,贫富差距很小。改革开放30年来,总的趋势是,农村居民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贫富分化趋势加速。目前农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很不规范。解决冲突还缺乏制度化的手段。农村多元利益主体的格局已经形成.城乡利益关系、农村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关系复杂化.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也在加剧.解决社会矛盾单靠政府行政动员已经力不从心。一是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由于历史和制度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11,(14):4-4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