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的角度看,民主在经历了一个螺旋式发展过程后,"人民主权"这一价值理想最终得以实现。古代民主的原初含义蕴含了"人民主权"的价值理想,民主制度和民主理想呈现一种理论逻辑上的统一;近代民主是一种选举的制度和方法,发生了价值上的转变,逐渐背离"人民主权"的理想本质;社会主义民主对"人民主权"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使民主价值发生转变,实现了民主理想价值的回归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严隽琪 《民主》2013,(7):4-6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中国梦"深情表达了亿万人民的理想,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对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进行了系统论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所系,是中国对世界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共同的向往。现在,这个光明前景比以往任  相似文献   

3.
胡军 《民主》2006,(12):27-30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的各派哲学思想都追求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及天下国家间的和谐为自己思想的终极目标或最高宗旨。这种和谐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术语表述就是“太和”。比如《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追求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整体和谐思想模式。因此可以说,追求“太和”或最高和谐的理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精神,中国各派思想都强调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始终处在一种极其密切的和谐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正如宋时的哲学家张载所说的那样,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周围的物体或东西都是我的朋友。中国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4.
陈晓云 《民主》2004,(8):12-14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作为举世景仰的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尤其是他身上所凝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是亿万人民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力量。一、奉献给人民无私的爱爱人民,奉献给人民无私的爱,这是邓小平同志崇高人格的一种重要内涵。他曾深情地说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种拳拳情怀时刻萦绕于心,伴随他走过一生光辉的征程。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他认为,共产党员的含义或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人民是父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没有忘记“儿子”对“父母”所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这就是无条件地把人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治世"、"盛世"与"大同"社会都是人们所希望的理想社会形态,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治世"、"盛世"又和"大同"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一种治理国家的水平和达到理想的治理结果:后者则主要反映了民众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设想和勾画,带有很大的空想性.前者是一种现实层面的努力和对治理过程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修正;后者则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6.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永恒主题,也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近200年前,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曾说"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是对于幸福的追求".20世纪70年代,不丹的国王旺楚克首次提出"国民幸福总值" (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概念,认为国家政策应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中国梦"讲话,其本质内涵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也就是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梦,人民追梦圆梦的终极目标在于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7.
唐敦双 《理论导刊》2007,2(7):101-103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勤劳的中国人民和社会的有识之士在追求完美的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社会和谐的思想。这种社会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当代活雷锋”陈观玉的事迹已在神州大地广为传诵,她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经历实现了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向人们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区人的高尚的道德精神。陈观玉精神,归根到底是一种助人为乐、甘于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是以利他精神为特征,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传统美德。这种精神表现了陈观玉发自意志自律的道德自觉,是深圳精神的具体体现。学习和宣传陈观玉精神,对于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关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指示精…  相似文献   

9.
"高攀"群众     
在一次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一位乡党委书记饱含深情地说:"现在,一些党员干部喜欢攀领导、傍大款,可是我时刻把"高攀"群众作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指南."此言一出,赢得了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1)
社会涌现"活雷锋",不是人们"学"出来的,而是环境塑造出来的,是客体主体化的结果,而绝对不是相反。如果认为能够以灌输的方式弘扬雷锋精神,可以用"精神"改造"意识",培养出众多"活雷锋",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就是唯心主义的思想观念。时势造英雄,环境改变人。弘扬雷锋精神的着力点在构建充满大爱的社会环境,根本在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不仅意味着人民通过自己选举出来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而且,还要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实行民主,由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务。由于种种原因.所致,后者一直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短板"。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就需要以上两个领域相辅相成,才能完整地构筑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但和谐社会不会自然而至,当政者起重要作用。我国历史上尽管有过所谓的"太平盛世",但总难跳出治乱相间的"周期率"。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表明党正在把中华民族优秀的和谐文化传统转化为治国理政的领导模式。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治的完善都为跳出"周期率"、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今天,追求和谐,已不只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根本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社会和谐也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追求,而且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制度诉求。  相似文献   

13.
支丹 《学理论》2010,(29):196-197
"媚俗"作为米兰.昆德拉阐释的一个关键词,指人对他人目光的需要以及被自己刻意扮演的美好角色所感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昆德拉认为,这种心理状态是人类所固有的,但又是需要不断去克服的。在早于他半个多世纪的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人的媚俗心理已经被深刻并且生动地揭示出来。契诃夫对于人的这种非正常心理的揭示,表明了他对人类灵魂状态的关注,希望人们看清自己灵魂中丑恶的一面并努力去改变。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9)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象征着现实社会的种种苦难、压抑和无奈,因而宗教是应该而且必须被消灭的,正如现实中的一切苦难、压抑和无奈都应该而且必须被消灭。弗洛姆却认为,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宗教,一种即使生活富足、内心幸福也可能存在的宗教。这种宗教是关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的大爱,也是马克思著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策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管理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和谐社会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首。清楚地表明了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只有成为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才能构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所以...  相似文献   

16.
杨茜 《学理论》2013,(24):179-180
《牡丹亭》是以理想的"情"与现实的"理"的矛盾冲突为主线,通过女主人公杜丽娘,一个生活在封建大家庭的富家千金,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了来自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努力做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怎奈却敌不过青春的骚动、及对美好爱情和自由生活的追求,不惧礼教,不畏世俗,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想要的生活,因"情"而死,为"情"重生,通过自己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和大胆地与封建礼教相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团结》2013,(1):1-1
刚刚过去的2013年新春佳节,充满喜庆和希冀,对海内外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都别有一种有关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标志性的含义。节前数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描绘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那是十八大闭幕不久,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并发表讲话,意味深长地拈出了"中国梦"这一所有中国人心中蕴藏着的三个字。正如总书记所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18.
“五四”精神是“五四”时期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想和风范的概括,一言以蔽之,就是爱国、科学和民主。“五四”精神最根本的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国家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在“五四”运动中,表现为为维护民族尊严而英勇抗争的斗争精神,为民族振兴而执着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争取祖国富强、民主而英勇献身的牺牲精神和既抱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奋斗不懈的求实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感召着一代青年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奋起斗争。1919年5月4日,面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对中国…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不做山林隐士,而是在充满险恶和诸多困境的世俗社会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这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庄子不能追求统一的人格模式,当然也就没有统一的生存方式。这些生存方式主要有"无用为用"、"缘督以为经"、"内直而外曲"等三种。这些生存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保全生命,并且为实现与自然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而采取的一些无奈而巧妙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1,(12)
从一种文明论的视角来阐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需要超越单纯的"实力逻辑"而将这百年来的民族之伟大飞跃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全景中,以一种更为本质的文明视域来定位这一伟大飞跃的历史内涵,进而揭示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实现的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所开创的新文明类型。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所实现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构成了新文明类型的内在进步逻辑,对于传统文明自身的守正创新和现代资本技术文明的批判吸收构成了新文明类型的外在超越逻辑,在此基础上所追求和实现的"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民性"构成了"伟大飞跃"所开启的新文明类型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