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如何积累资本、如何找钱找项目,而是要寻找、探索一种支持中国市场经济的精神,塑造一种中国企业家应具有的灵魂,找到使中国企业成长壮大不断涌流的精神源泉。一个没有使命感和精神追求的企业不大可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我们所说的资本精神,就是这种能够指引我们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2.
如何界定中国精神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中国精神作为一种本质性的存在,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必须透过层层表象,深入到历史和现实的深处,分析和把握其内在精神的逻辑结构,然后从中抽引和凝练出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统一的中国精神。据此,我们按照中国精神的内部联系,将其划分为本体致思、思维方法、认知理论、人本学说、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方式、意志品格等方面,一个民族的精神本质就是由这些方面构建起来的有机的、整体的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精气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就是精神力量。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  相似文献   

4.
安巧珍  王爱兰 《理论导刊》2015,(3):77-79,9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年来,各项事业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是一代代兵团人实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的结果。"兵团精神"是对祖国历史上屯垦戍边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兵团固守边防、维护稳定的精神动力;是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思想资源;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5.
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石油大会战。在铁人王进喜一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中,一批批大庆石油人凭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源源不断地为祖国输送着石油,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代代的石油人传承、发扬、演绎、改革、创新这一光荣的传统,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际遇和不同背景下的铁人精神、三超精神。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初爆发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开启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先河。五四运动所昭示的爱国主义的精神激励、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指引以及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路径选择,构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成长进步的思想导航。尽管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了90年,但五四精神跨越厉史时空,在今天依然是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当代青年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努力把五四青年梦想和追求的民族复兴事业推向前进,是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论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世代传承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时代价值。诚如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临沂市所言,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
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共产党人和党外仁人志士,在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斗争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一革命精神因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重庆红岩村而得名,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宝库中独具风采的璀璨明珠,从而在中国革命精神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欲知大道,必先治史”。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增强价值自信,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好中国道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民族精神孕育道路自信,高举民族自信的大旗构建好社会主义中国的辉煌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彰显的精神品质的集中凝结,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起点、核心范畴、实践保障和目标归宿。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破坏一个旧世界”的革命创造之中,丰富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建设创造之中,创新于“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改革创造之中,升华于“新的历史方位”的实践创造之中。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精神弘扬机制;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构建精神弘扬新平台;强化实践环节,赓续建党精神红色血脉;注重理论研究,构建完善中国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11.
闫玉凯 《学理论》2010,(4):191-192
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自己国家中优裕而舒适的生活,在充满艰辛和危险的反法西斯战场上,诠释生命的意义,体味人生的哲理。白求恩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奋发图强。随着时代的进步,白求恩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本文阐述了白求恩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论述了其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2.
李洪望 《学理论》2010,(11):3-4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人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在广大职工中扩展而形成的群体意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为油拼搏、无私奉献,并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体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如何进一步弘扬大庆精神,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仁 《理论导刊》2022,(9):10-16
《共产党宣言》作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公认的共同纲领,自面世以来,以其科学的理论内涵、鲜明的价值导向,超越时空界限,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其本身的文本价值而凝练为一种精神,以其深邃的科学内涵、深远的育人价值,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培育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相似文献   

14.
李兴濂 《各界》2013,(11):2-2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算得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能够纳谏,国家富强,百姓安乐。《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说当时“东至于海,南至于岭”,老百姓睡觉不必关大门,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5)
焦裕禄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树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精神丰碑,为艰难创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激发出无穷的能量。焦裕禄那种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承担起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期盼。焦裕禄精神的核心本质是对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和忠实践行。正因如此,在后焦裕禄时代"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依然不断涌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弘扬焦裕禄精神,除了要精准把握焦裕禄的精神内核,还要注意抓好"知、情、意、行"这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罗日荣 《党政论坛》2013,(22):30-30
曾国藩是晚清末年的“中兴四大名臣”,他一生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儒。曾国藩读了一辈子书,在读书上是非常有心得的。在曾国藩的家书中,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必须具备正确的历史观。本期特邀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历史虚无主义是对民族精神的消解”“民族精神孕育道路自信”“百年奋斗史: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扬”,推出特别策划——“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主席的教诲掷地有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相似文献   

19.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和工人运动的发祥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大本营,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百年申城、历经沧桑、千锤百炼,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孕育了上海独特的文化风格。这就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积极倡导公平、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凸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轨迹,引领上海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进步的价值取向、精神理念和意识形式。民族精神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构成了一种张力,它深深地扎根于本民族的历史土壤之中,是民族的基因和“遗传密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