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国民 《学理论》2014,(31):21-22
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翻开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而"中国梦"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正确方向,并为其凝聚起最大的共同意愿。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只有坚持"中国梦"的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1)
忧患意识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时刻而产生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梦"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传统忧患意识的发展与升华,体现着大国担当的历史勇气与民族自信心。从中华民族忧患意识角度理解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目的是从坚持高举一面旗帜、坚定一个道路、立足人民立场、发扬中国精神角度入手,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努力推进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后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提出的,其本质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尽快改变我们国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还不高的状况,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尽量占很大份额,这就要求我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大体相当。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三大历史重任绘制了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可视为我国今后的三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梦",一定要坚持信仰宗旨、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反腐倡廉、坚持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4.
自从习近平同志去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之后,"中国梦"迅速成为2012年度的最热词汇之一,并在2013年持续升温。为什么"中国梦"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热议的焦点,为什么举国上下对"中国梦"充满信心?探究"中国梦"的渊源、内涵和愿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梦"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梦"这一形象的语词,通俗而又明晰地表达和强调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和目标。应当明确,由于与现代化过程相伴随和契合,当代中华民族的复兴,其内涵和实质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复兴,而是现代化的实现,即经过工业化、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独立解放,二是实现民族繁荣富强。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如果我们把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称为旧"中国梦",那么习总书记提到的"中国梦"则是新"中国梦"。新旧"中国梦"生根于不同历史阶段和国内外背景,当代青年人是实现新"中国梦"的主力军,通过对比新旧"中国梦"的异同点,借鉴实现旧"中国梦"的宝贵经验,为当代青年在新的阶段践行使命、实现民族复兴的新"中国梦"寻找更科学的解决途径即文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吹响了新的进军号角。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民族复兴伟业的领路人和主心骨,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中国梦就会成为镜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深化对民族复兴与文明发展关系的认识,提升对文明内涵及外延的思想认识,拓宽文明的视野,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自觉。实现中国梦需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中把握中华文明复兴的价值意义、现实表达和前进方向。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引领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0)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挽救国家危机、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是时代的主题,一群仁人志士都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族复兴的看法,李大钊正是这其中怀揣救国救民热诚的一员。他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进化论相结合,提出了"青春中华"复兴梦想,激励青年发扬生命力实现中华的复活和再造。纵观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青春中华理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严隽琪 《民主》2013,(7):4-6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中国梦"深情表达了亿万人民的理想,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对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进行了系统论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所系,是中国对世界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共同的向往。现在,这个光明前景比以往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要以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层次创造出更加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使中华民族再次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梦质的规定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自提出之始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就在于在近代中国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灿烂文明的历史感知、对落后挨打的屈辱记忆、实现民族复兴、追求大同世界的百年情怀。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从顶层设计角度讲,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从具体路径的角度看,实现"中国梦"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军事等领域的改革,从而实现富民梦、强国梦、民族梦、强军梦、美丽中国梦、和谐世界梦。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0)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为之奋斗的动力和源泉。通过"中国梦"的论述,揭示了"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一致性。"中国梦"是华夏民族的复兴梦,展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对大学生而言,梦想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对民族而言,梦想是依托,是未来。本文阐述了"中国梦"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梦"。本文以分析当前医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和"中国梦"的引领作用,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组织开展百姓宣讲活动,用中国梦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积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突出主题、精心筹备。宣讲活动紧紧围绕"我的梦·中国梦"主题,把"百姓梦"与中国梦融为一体,用"百姓梦"体现中国梦,用中国梦引领"百姓梦",着力增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的目标及内涵,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难曲折的民族复兴之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艰苦奋斗的辉煌历程,文章最后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道路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晶 《党政论坛》2013,(17):40-41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中国梦实际上就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重承诺,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中国梦的提出顺应了当今中国发展大势,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热切期待,也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全面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8.
杨光宇 《学理论》2011,(5):67-68
民族复兴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从民族独立到民族复兴,创新都应贯穿始终。要创新就应建立相应的创新体系,建立创新体系是历史提出的任务,同时也有其自身内在的要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要不断创新,伟大的民族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仰义方  陈沛珊 《理论导刊》2020,(3):39-43,50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新中国70年以来,我们党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引领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向前推进,探索出一系列成功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党引领民族复兴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系统推进,增强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能力,从而使党更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0.
实现"民族复兴"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重要论述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表达,其价值内涵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价值理想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国家富强、文化自信、道路坚持三重意蕴把握"民族复兴"的内涵,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