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抗击"5.12"特大地震灾害的伟大实践中,所凝铸的一种崇高伟大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不仅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教育资源,还能帮助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精神的灵魂。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凝聚和升华,抗震救灾精神具有深层的伦理意蕴:它蕴含着以尊重生命为宗旨的生命伦理要求,以人民伦理为取向的政治伦理要求,以目的价值为核心的主体伦理要求和以公平正义为精髓的人际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3.
邓伟志 《民主》2008,(9):42-43
近来,人们议论比较多的是: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人爆发出来的那种充满着大爱的崇高精神和“地动山摇,意志不动摇”的大无畏精神,能不能持续下去?这既表明大家对抗震救灾工作的肯定,也流露出对中华民族素质的关切。有这种关切就是抗灾精神能够发扬光大的先声。精神若水,有汹涌澎湃,也一定有细水长流。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共同抗击“5·12”特大地震灾害中所锻造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新时期的凝结和升华,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的最新写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何鲁丽 《团结》2008,(5):9-11
为纪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七周年,中宣部会同有关方面举办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10月8日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就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进行交流、研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的大地震!地震,惊恸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地震,也唤醒了中国人久违的精神。如今,救灾还在继续,重建即将开始。透过这次汶川抗震救灾大行动,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样的精神使人心如此凝聚,国人空前团结?在它背后又蕴涵着怎样的深意?  相似文献   

7.
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数十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与灾区人民一道,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铸就了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  相似文献   

9.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动员和激励全国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相似文献   

10.
时代精神,就其属性而言,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我们有过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当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旋律在大力弘扬这些时代精神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现实中存在的一些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乃至淡化和侵蚀时代精神的现象。其尤为值得关注的,当属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1.
5月12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立即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党中央号召,一定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  相似文献   

12.
时政要览     
《求知》2008,(11):1-1
10月8日,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强调,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治精神的构建是以一定的国家传统法律精神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法律精神是一种法律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是中国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必须实现从法律伦理精神向现代法治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四川汶川等地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各路救援队伍迅速开进灾区,各种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向灾区,全国人民以捐钱、捐物、献血等各种形式,全力支援灾区,团结一心抗震救灾。这场斗争,是对中华民族意志、信心、凝聚力的一次严峻考验,需要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精神,迎难而上,百折不挠,顽强拼搏,众志成城,在抗击地震灾害的同时,让民族精神得到一次锤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中培育的太行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个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08,(7):47-47
高新民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党的组织行为.同样展示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党继承了历史的优良作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地震最初三天内就开了两次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胡锦涛、温家宝都到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强调救人是第一位工作.嘘寒问暖,为民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在这一理念之下.还有渗透着时代特点的组织行为:一是前所未有的公开透明。党和政府从第一时间就如实报道灾情.随时更新相关信息,赢得了广泛的信任与支持。公开源于人民有权利知道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为夺取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生动诠释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紧要关头的"生命线"内涵。“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不仅体现在平时的建设和工作中,而且体现在危急时刻和紧要关头。  相似文献   

18.
如何界定中国精神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中国精神作为一种本质性的存在,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必须透过层层表象,深入到历史和现实的深处,分析和把握其内在精神的逻辑结构,然后从中抽引和凝练出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统一的中国精神。据此,我们按照中国精神的内部联系,将其划分为本体致思、思维方法、认知理论、人本学说、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方式、意志品格等方面,一个民族的精神本质就是由这些方面构建起来的有机的、整体的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19.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支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历史伟业。在新时代,要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时代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贡献青春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韩玉玲 《民主》2008,(6):47-47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精神和友爱之情,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群众都踊跃捐款,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中小学生,从几元到几千万元纷纷献爱心,其情其景无不让人感动。尤其是两位高龄老人更让人感动,一位是邓小平的夫人卓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