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赔偿即刑事损害赔偿,就是人民法院按照犯罪行为及其所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大小,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判处犯罪人对被害人予以一定经济赔偿的制度。我国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请求赔偿的范围,不仅涉及到损害的种类,而且涉及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在司法实践中,依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害人数量不少,然而获得实际赔偿的比例却不高。由于受到被告人赔偿能力的限制,有的被害人获得的金额极小,与其所受的巨大损失形成强烈反差。有的被害人甚至是空持判决书,实际分文未获,这种情况在群死群伤的恶性案件中尤为突出。因此,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修改的建议潘凌宇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笔者认为,在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实践中,存在不少分岐,皆因本条规定片面、不完善的缺陷造成。存在分...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中所使用"经济损失"与"物质损失"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不一,同时受民事案件审理中对精神损失判决赔偿的影响,审判实践中,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否应对被害人精神损失予以赔偿各地做法不一.刑事法律规范明文规定对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仅限定于财产性损失,但立法的规定从未中止理论界探索的脚步,随着对人权观念的重视,要求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呼声越来越高,将理论界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能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之诉的两种对立观点的剖析,无疑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刑事犯罪不仅触犯了刑律,危害了社会,往往给被害方造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只将物质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畴,而被害人不容忽视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却得不到申张.本文从侵权法理论综合治理、诉讼效率诸方面主张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人权保障制度中,对被害人人权保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确立给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在立法上都有规定。现行的《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确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第44条规定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民事原告人对于犯罪行为所受到的直接损害可以要求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这种规定能够保障使得财产蒙受损失的被害人的正常生活或生产活动,对被害人精神上受到的伤害进行抚慰,从而全面地维护其合法权益。俄罗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权保障与国际接轨建立了通道。  相似文献   

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依据及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赔偿的法律依据是刑诉法解释第 10 0条的规定。其理论依据 :一是我国对于精神赔偿采用的是立法非限定主义 ;二是附带民事诉讼的实质是民事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赔偿的原则以“根据情况 ,酌情赔偿”为宜。  相似文献   

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给受害人请求损害赔偿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刑事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排除却与人们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不和谐,与民事法律的规定相矛盾。因此,笔者认为应扩大附带民事诉讼的损害赔偿范围,即增加精神损害的赔偿。  相似文献   

9.
犯罪行为致被害人精神损害的 ,受害人不能提起赔偿诉讼请求 ,在《刑法》36条、《刑事诉讼法》77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2 0 0 2 ]17号《批复》中均做出了规定。本文通过对上述刑事法律、解释、批复的比较 ,认为上述刑事立法、解释、批复违反《宪法》规定 ,不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应当予以修正 ,并建立适当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机制 ,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邵世星一、现行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规定的缺陷一般认为,《民法通则》第120条确立了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该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首例“贞操权”案备受法律界的关注,本文从刑事诉讼法的角度,结合本案与我国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规定发生的法律冲突进行分析,探讨本案原告是否有权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人民法院能否受理本案以及是否适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规定等若干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修改和完善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法通则》第 12 0条规定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 ,有权要求停止侵害 ,恢复名誉 ,消除影响 ,赔礼道歉 ,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该条规定的损失包括了对人格权侵犯所致的财产损失和非财产损失。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得以确立 ,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个重大进步 ,是先进的民法理论战胜陈旧落后的民法思想的一个重大胜利 ,也是我国民事立法思想从封闭、保守的苏联民事立法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一大明证。《民法通则》第 12 0条规定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成功的 ,然而却是不完善的。我国的…  相似文献   

13.
精神损害赔偿应当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内,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制度。我国应当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将获得赔偿的范围定为受到刑法分则第四章规定的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获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应当包括自然人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应当多样化,不仅仅可以是支付相应金钱的方式,还可以是赔礼道歉、参加由被害人指引的社区工作服务、对被害人的个人服务等方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应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法中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但《刑事诉讼法》第 77条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批复》却否认了刑事被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为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的适用应当具有普遍性 :既可适用于民事案件 ,也可适用于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且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具有不可替代性 ,刑事案件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并不能完全弥补被害人所受的精神损失 ,因此我国应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害的被害人是否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民法学界和刑事诉讼法学界备受争议的热门话题,也是法学界和司法界长期争议的焦点问题。在此问题上立法的模糊,理论界的众说纷纭,司法解释的相互矛盾,法官判决的不一致,给司法实践和法律实务上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对此,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终于有了定论,但实践中附带民事诉讼因为由法院刑事庭审理,一些法院还是按照最高院刑事司法解释处理,而不予支持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本文在分析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含义和我国民事法律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上,运用法学基本理论和事实,深刻阐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当确立并严格执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废除与法律相矛盾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6.
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无法得到法律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并且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该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赔偿,历来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杭州胡斌案、成都孙伟铭案和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刚之子案,再次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赔偿。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赔偿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附带民事诉讼中民事赔偿的"赔钱减刑"则应当慎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民结合的一项重要制度 ,是遭受犯罪行为而受到损害的被害人维护自己合法民事权益的一种重要途径 ,但由于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相对简单、薄弱 ,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文章论述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范围 ,特别提及的是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 ,以及诉讼中诸如是否交纳诉讼费、提起的期限、诉讼时效的计算、被告人是否有权提出民事反诉等程序性问题 ,并就上述问题提出了思考意见和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蒋为群*通观世界各国的行政诉讼立法,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持否定态度。如匈牙利《行政诉讼总则》规定:“因行政处罚形成的民事赔偿问题不得与行政处罚的撤销请求一并提出,法院不能制作有关的赔偿的裁决。损害赔偿的请求...  相似文献   

20.
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诉讼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刑法和刑诉法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限制在"物质损失"、"经济损失"范围内是立法的一项缺陷.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诉讼制度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侵犯了被害人人格、健康、生命等权利,造成非财产损害时应当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责任方式均可适用,且应当适用酌情赔偿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