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生前多次评曹操,却从未讲过他评曹操的真正用意。当时和后来有不少人对之进行了种种猜测,但均末猜透。陈立旭同志在研究当时我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尝试着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如何研究历史问题的原理,对毛泽东评曹操的真实用意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认为:毛泽东评曹操的深意,包含了至今仍值得注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生前曾多次不厌其烦地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曹操。因而引起了人们种种猜测,有的认为毛泽东评价曹操属于在读历史书籍时,对人物进行臧否的范围,是他谈古论今的学术行为;有的认为毛泽东评曹操乃是他的英雄情结所致;还有的认为毛泽东评价曹操,纯粹是为了给曹操翻案。难道毛泽东重评曹操真的只是为了给曹操翻案,抑或是他的英雄情结所致?这里面是否还有其他特殊用意?本文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为你解开个中之谜。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真正用意之二但是,毛泽东评曹操的用意,并非仅此而止。他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对此,也必须结合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问题来分析。斯大林生前支持过中国革命,“对中国革命有过功劳”,(周恩来1956年7月8日接见南斯拉夫驻华大使的谈话,见《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第153页)也为发展中苏两党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过贡献。但斯大林对中国革命“也有过损害”。(同上)“斯大林很不相信”中国人,(《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3页)“中国人被看作是第二个铁托,是个落后的民族。”(同上)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有一些旧账,主要是:“斯大林支持王明…  相似文献   

4.
张建 《世纪风采》2009,(12):3-6
毛泽东生前没有在人们对他“万寿无疆”、“万岁”的呼声中陶醉过,他总是那么理智、冷静而从容,辩证看待并多次坦然地笑谈到自己的死。毛泽东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起生死问题。其中,谈得最透彻、细致、感人的一次,  相似文献   

5.
《支部生活》2010,(5):50-50
毛泽东生前没有在人们对他“万寿无疆”、“万岁”的呼声中陶醉过,他总是那么理智、冷静而从容,辩证看待并多次坦然地笑谈到自己的死。毛泽东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起生死问题。其中,谈得最透彻、细致、感人的一次,是1963年罗荣桓去世后,毛泽东与他的保健医生吴旭君深谈生死问题。从毛泽东的生死观里,人们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怀。  相似文献   

6.
博采之窗     
毛泽东亿万稿酬处置内情毛泽东的著作,以选集、文选、单行本、语录、诗词出版的稿酬、外文出版的版权费及稿酬的累计加利息,到底有多少?毛泽东生前是否动用过?毛泽东生前对其稿酬的安排是否有过遗嘱?中共中央是如何处理毛泽东的稿酬的?对这些疑问,外界一直是个谜。直至2003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直机关工委就毛泽东选集新版的稿酬、外文版权费是否要纳税的问题,向国务院请示,内情才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生前在其著作、讲话、谈话或诗作中曾评点过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包括他的部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能够进入他的视野,获得他的直接评价并非易事。而一个人能得到他多次评价,并且主要是肯定性的评价,则更是难上加难。邓小平恰恰就是一位多次被毛泽东论及并给与高度评价的人。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毛泽东至少七次直接评价邓小平。这些评价,比较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心目中邓小平的品格、才干。毛泽东第一次评价邓小平是在“八大”召开前夕。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先是主政西南,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1952年奉调进…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从1906年13岁起始读《三国演义》,到1976年9月逝世前还以赞赏的口吻谈论曹操自学成才,评读三国历史整整70年。他读三国历史持续的时间之长、评三国历史涉及的范围之广,均为世所罕见。仅就三国人物而言,经毛泽东仔细评点的就多达30人。  相似文献   

9.
正书荐作者:任志刚出版:光明日报出版社《为什么是毛泽东》摘录:毛泽东是神吗?有人说不是,有人说是。说他不是神的人,应当问自己该如何表述和理解那不可思议和空前绝后的成功呢?说他是神的人,也该问自己这样的表述是否包含着他不可学习的意味呢?毛泽东是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生前,有一段时间,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一天,毛泽东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笑着对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说:“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时间了。”话里充满了惋惜和遗憾,他却没有丝毫的消沉与感伤。  相似文献   

11.
据周恩来总理生前的工作人员回忆,周总理生前在工作上多次自责、反省、流过泪.1956年反冒进,毛泽东主席要周总理写检查以真正“提高”认识.写着写着他眼圈忽然一红,泪水渐渐升起,润湿了眼角.(《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第126页)三年困难时期,在一次国务院召开的全体会议上,民  相似文献   

12.
所谓伦理本位,是指构建一种伦理学思想体系的原始起点。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独领风骚数十年的伟人毛泽东,虽然在军事、哲学以及诗词、书法艺术等领域也有过卓越的建树,但他生前并不曾系统地表述过他的伦理思想体系,也不曾提出过伦理本位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伦理思想进行研究。毛泽东的伦理本位是什么?分析毛泽东众多关于“人民”的论述,特别是他那句集中表达其伦理价值观的“为人民服务”警醒世界的格言,我们可以结论:“人民”是构成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或是毛泽东坚持始终的伦理本位无非是人民,即“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13.
吴德胜是福建省宁化县湖村乡下埠村人。他1931年参加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8年抗日战争、3年解放战争,经历过大小战斗上千次,荣立战功数10次,6次被评为战斗英雄。但他缺少文化,始终没有出任过党和军队的重要职务。全国解放后,在军队所任最高职务只是山东省冀中南军区军械处处长。1958年,他因枪伤复发而逝世,年仅49岁。他生前多次得到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军队领导人的接见和称赞,林彪还曾为他改过名字。吴德胜1910年春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原名吴兴旺。1931年6月29日,毛委员领导红一方面军来到宁化县,吴兴旺参加了红军。此后,他参加了第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生没有到过承德。但是,这位伟人在他生前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41年的艰难岁月里,曾经三次将他那深邃远大的目光投注到承德这块土地上,从而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承德的历史进程,为承德的历史添写了光辉壮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党史纵览》2010,(10):56-56
1947年至1948年间,毛泽东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之间就其访苏问题多次交换过意见。毛泽东从来没有到过莫斯科,但苏联对毛泽东的邀请还在1947年6月就已经送达他本人,并表示愿意接待他共同讨论中国革命问题.以及军事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将要遇到的课题.其中包括中苏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48年12月底,西柏坡。 毛泽东面对无数次凝视过的地图,燃起一根香烟。他从南至北,又从东向西,审视着整个中华大地。现在,地图上蓝色的圈圈已经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北和长江以南。对西北,毛泽东并不太挂心,那里胡宗南已经坚持不了多久。而对于江南之敌,由于有长江天险阻隔,毛泽东却甚感担忧。 在毛泽东眼里,长江不能成为分界线。可是,在历史上,长江曾让无数的兵家吃过败仗。曹操赤壁惨败,遂形成三国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6,(1)
正毛泽东终身酷爱读书,孜孜不倦的读书生活伴随着他的一生,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一生终究读过多少书?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生前读过的存放在中南海住所的书籍近10万册,包括革命导师经典著作和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图书。综观毛泽东70多年的读书生活和实践,我们不能不感慨,无论读书的勤奋和刻苦、读书的深度和广度、读书的习惯与方法,毛泽东都独树一帜,有其独特之点,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1935年8月,方志敏在南昌惨遭蒋介石杀害,年仅36岁。毛泽东得知噩耗十分悲痛。全国解放后,他仍常常叨念着这位杰出的闽浙皖赣根据地创始人、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纯生前撰文回忆道:“毛主席多次对我说过:方志敏牺牲了,很可惜,是王明路线断送了他……”汪东兴近年也撰文说,毛主席常常怀念方志敏,称赞他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人,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 毛泽东对方志敏的情感何以如此深沉笃厚?翻开历史卷册,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俩不仅仅是一般志同道合的共产党人,而且每当革命的转折关头都具有类同的远见卓识。在大革命的浪潮中,在土地革命的烽烟中,他们志相同,心相通。并肩战斗锻铸了他们的挚情厚谊。 一、在农民问题上, 毛泽东与方志敏早有共识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涌现了不少农民运动领袖,其中最杰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毛泽东、彭湃、方志敏等共产党人了。  相似文献   

19.
陈晋 《党的文献》2006,(3):40-47
毛泽东生前多次同人谈起,他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是下放到基层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第二个是骑马沿黄河而上到其源头,再从长江源头顺流而下进行考察.第三个是最后写一部书,把一生的事情包括错误和缺点也写进去,并说能够三七开就很满足了.①这三个愿望,毛泽东都没有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是毛泽东爱读的一篇人物传记.1959年,他多次推荐高级干部阅读<郭嘉传>,希望大家学习他的多谋善断,学习曹操的善于用人,并进而提出要学会"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