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第一次系统化表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在这部被低估的早期著作中,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人”的认识,深刻揭示了人的六种存在方式:人在自然中存在,人在活动中存在,人在关系中存在,人在意识中存在,人在需要中存在,人在历史中存在。《手稿》对人的六种存在方式的揭示,意味着人学史上的深刻变革,实现了对传统人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建农 《侨园》2004,(3):7-9
温州人向以精明经商著称,天南海北到处都有他们的踪影,"温州城"、"温州街"兴起在东西南北,最近两年温州人的"炒房团"更是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慌慌.同时,有关温州人的还有一句话:"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温州人在巴黎."言下之意,是说移居巴黎的温州人特别多.  相似文献   

3.
幸福的季节     
小时候,和妈妈在一起,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病也是一种娇纵、一种补偿、一种享受。幸福和爱情包围着每一个人。年轻的人将会得到,年老的人可以补上,年幼的人快乐成长,年老的人补度青春。而年轻的人,正当华年的人,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简直是泡在幸福的海洋里,行进在幸福的山谷中,只需要你去拥抱,你去迎接,  相似文献   

4.
一粒沙     
睡在羽绒被上的人做的梦并不一定比睡在草席上的人香甜,生活在大厦中的人并不比居住在山野中的人自由,依靠豪华轿车出行的人也并不一定比坐马车的人多一分安全。世界原来自有它的公平法则,每一个人都在它的约束之中。有人与我一起欢笑过,我过去把他们都当作朋友。也有人与我一起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克服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对人的本质作抽象孤立理解的缺陷,充分显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立足于现实的人,以人的感性实践为逻辑起点,使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成为人的本质之形式规定,并强调人的需要是驱使人的本质变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在历史性的维度上人是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统一,在理想性的维度上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动态统一,在现实性的维度上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和发展中彰显人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不仅是物质财富增长的过程,也是人的主体地位确立和人的价值彰显的过程。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必须在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中理解人的价值,在人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中提升人的价值,在人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中实现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对于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既要做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充分体现在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增强人的动力、凝聚人的合力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是人的抽象和人的现实的统一。具体表现在人的抽象是人的现实的价值评判尺度和根本方法;人的现实是人的抽象的特殊表现;人的抽象在人的现实发展中生成。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与以往传统人学中抽象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变革在于两者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统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和人的现实关系的学理层面的意义在于,人学研究要把人学的基础理论和人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实践层面的意义在于,以人为本要实现共性和差异、整合和分解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刘建新 《理论探讨》2006,4(2):40-43
需要是有意识的自由的自觉的概念,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体现了人作为“类”的社会性。人的活动是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的基本途径,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成为推动人的活动的持久力量,这样,人的需要与人的活动之间就构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人的活动不断满足而得以逐步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应注重在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人的活动的全面性展现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因为人类文明社会的阶级矛盾与冲突,"我是谁"成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哲学之迷。马克思把未来社会人的本质界定为在没有阶级、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在消除阶级对立的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平等,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本质是人的人生价值平等。只有人的价值平等,才能科学揭示人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1.
在卢卡奇的哲学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在本体论中,卢卡奇认为,人是哲学本体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内容,人的有目的的劳动和“人的观念”是本体论的重要范畴,物化使人失去主体性、创造性、完整性;在辩证法理论中,卢卡奇认为,人是具体的总体,辩证法是以人为主的辩证法;在认识论中,卢卡奇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进行,作为认识主体的具体的人是可变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卢卡奇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人类社会是人能动创造的产物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劳动教育有所忽视。一部分学生把劳动分为三六九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不愿做普通劳动者。我们在一所重点小学三年级一个班中,对上述问题做了一些调查,情况如下。该班共有四十六名学生,男女生各二十三人,都是少先队员。在四十六人中,被择优录取入学的有四十人,就近招生的有六人。四十六名学生的父母有八十三人在京,其中干部二十一人,教师二十一人,工人十六人,工程师八人,技术员五人,医师、翻译、画家共十二  相似文献   

13.
胡军 《民主》2004,(7):40-40
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此处所说的人不是单个的人,单个的人是抽象的产物,没有具体的现实性。人总是生活在复杂的关系之中,是这些复杂关系的总和。人是在与自然的、社会的关系网络中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汪皎英 《理论探讨》2004,1(2):38-39
人是社会历史的剧作者,又是社会历史的剧中人,表明人在社会历史中具有双重身份,要想正确理解人的这一双重身份,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人的本质、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明合 《理论探讨》2007,27(6):49-52
交往范畴在马克思那里,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人的交往活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没有人的这种交往活动,人们的社会关系便无从产生和发展,社会关系直接形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人的劳动本质并不是抽象存在着的,它要借助于人的对象化活动在人的交往关系中才能得以确证和实现。人的劳动在不同的交往关系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人的需要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交往又为人的需要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在生产活动中发生"物化",劳动产品被作为商品进行生产,人不是表现为在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物变得对人独立而支配着人的生活。资本主义拜物教是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发生背离的本质原因。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离不开现实的经济基础,并需要发挥好分配制度的作用。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要通过制度安排来保证其在经济运行中的落实,重点是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社会生产并获得劳动分配,建立有利于人生存和发展的分配制度,发挥好政府职能,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杨青才 《学理论》2013,(5):27-28
所谓"人本"思想,是指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尺度的思潮。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老子的《道德经》中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体现在对人的地位的肯定,对生命权利的尊重,对人生价值的反思,以及探寻理想社会上。老子思想体系始终是关注人,关心人,力图给人们以终极关怀,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人的身上,展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8.
高洁 《学理论》2011,(26):20-21
人的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的存在方式,就是指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人的存在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具体说,人的存在的确定性主要是指人的存在方式的自然性、既成性和现实性;而人的存在的不确定性则表现在人的存在方式的社会性、创造性以及可能性。通过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探讨在复杂或风险的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议上,记者走访了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他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着重谈了今年高校招生的新形势。黄辛白说,今年高校招生数量将继续增加。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收新生四十三万人,比上年增加四万人,招收研究生二万三千五百人,比去年增加八千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五十四万人,比去年增加十二万九千三百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五十万人,比去年增加二万二千人;成人中专教育招生八十万人,比去年增加三十六万人。  相似文献   

20.
李飒 《学理论》2011,(23):25-26
人的个性与普遍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要理解人这个存在物就必须明白人的普遍性与人的个性。人的个性是指人作为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独立性及其自主性。人的普遍性集中表现在人的社会性、实践性与历史性。个性的发展是目的,普遍性是个性发展的保障,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并且是个动态的过程。个性的发展必须在整个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建构;人的个性在历史进程中得以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