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诉讼适格被告质疑与被告确定韦武斌行政诉讼的核心是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行使司法审查权。我国《行政诉讼法》是以客观行为作为标准来确定行政诉讼范围的,即只要属于法定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法》限定为外部的关于人身权和财产...  相似文献   

2.
浅议改善行政审判执法环境阿江(一)今年10月1日,是行政诉讼法实施5周年。5年来,各级人民法院在改善行政审判执法环境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宣传行政诉讼法,使公民不知告、不敢告的局面有所改善;通过协助政府培训行政执法干部,支持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3.
张婧 《行政法制》2006,(3):38-40
行政诉讼是我国特殊的诉讼类型,诉讼双方原被告之间并非像普通诉讼中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之争,而是私权利和公权力的对峙;司法审查机关与被告之间也不是断定是非、平争止纷那么简单,而是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博弈。我国行政诉讼审判工作自1989年《行政诉讼法》以来,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行政审判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学者们在上个世纪90年初期指出的“原告不敢告,被告不让告,法院不愿审”的怪现象,迄今仍未改变。这不仅阻碍了行政审判工作的开展,如今已使得人民对行政诉讼制度的信心受到打击,司法权威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4.
如何处理行政案件中被告不适格的问题饶亚东被告在诉讼中担负着重要角色,行政诉讼也不例外。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要对原告所诉的被告进行审查,确定适格的被告。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应具备以下条件:1.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是法律法规授权...  相似文献   

5.
修补《行政诉讼法》的管见王连昌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五年来,常遇到的主要问题中有:(1)民怕惹麻烦,不敢或不愿告官;(2)人民法院审判行政案难。而且判决后,被告行政机关不认真履行或拒不履行判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行政诉讼的特性,尤其是被告特定为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在撤销具体行政行为时可以一并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本文试从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角度出发对重作判决提出质疑,认为重作判决对人民法院、原告、被告三方都不利。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督促程序的设想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督促程序的设想与探索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依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这是在非诉讼情况下,司法权维护...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因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而被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之发生行政争议,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由行政机关作被告,而且只能由行政机关作被告,这是行政诉讼区别于其他诉讼的突出特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因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机关发生行政争议,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那么,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就是行政诉讼的被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为执行公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该工作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在我国,当  相似文献   

9.
一、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是贯穿行政判决书的一条主线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这是行政诉讼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人民法院通过审理行政案件,对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司法审查,并且以行政判决书的形式作出公正评判.这种司法审查的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关系,决定了在行政判决书中贯穿着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一条主线,它要求以  相似文献   

10.
一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3条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而最高人民法院1990年《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原司法解释)第30条规定:被告在第一审庭审结束前,不提供或不能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从该条规定可以推断出;被告在一审庭审结束前提交的证据均是合法的。很显然,最高人民法院原司法解释与…  相似文献   

11.
论行政审判中人民法院的完全管辖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行政审判中人民法院的完全管辖权郑永强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条确立了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原则,第54条中又规定了人民法院一般情况下对行政案件的判决形式只采取维持、撤销、部分撤销或判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判令被告限期履行法定职责等几种形式。只有两...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行政判决形式的局限性及其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我国行政判决形式的局限性及其完善潘昌锋行政判决是人民法院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对审理终结的行政诉讼争议,作出的实体决断。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可根据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维持、撤销(含部分撤销并可判决被告重新...  相似文献   

13.
方志 《中国司法》2008,(12):51-54
198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行政诉讼法》,在我国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诉讼作为我国三大诉讼制度之一,通过人民法院以审判方式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活动进行司法监督,来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行政判决形式的局限性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我国行政判决形式的局限性及其完善□潘昌锋行政判决是人民法院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对审理终结的行政诉讼作出的实体裁判。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可根据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维持、撤销(含部分撤销并可判决被告重新作出...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而对于“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下称改变行为)的性质,法律及司法解释均无规定。实践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改变行为属于被告在行政诉讼中的诉讼行为,不是被告在行政诉讼中继续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行为,(见《人民司法》1992年第3期“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程序问题探析”一文)对此,笔者不能苟同。 改变行为是被告在行政诉讼中实施的,它可能引起原告申请撤诉及人民法院裁定是否准许撤诉等诉讼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因此认识行政诉讼中被告举证责任的特征.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行政诉讼中被告举证责任的特征,笔者认为有三点:第一,行政诉讼强调了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的举证责任,而将法院的调查取证置于较次要之位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十分明显,民事诉讼之中当事人既不能不负举证责任.人民…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1条的认识董俊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对此条规定,学者们争议颇多,笔者在此就其中的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自1990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至今已八年。八年来的实践证明,行政诉讼法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亟需进一步完善。一、行政诉讼法存在的缺陷(-)行政诉讼法确立的司法变更权过于狭八。变更,这里是指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时,全部或部分改变行政机关原来的行政处理决定,亦可用人民法院的判决来代替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理决定。但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第54条第1款第吐项规定:“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据以上规定,…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它明确了被告在诉讼中可以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但改变决定必须在符合行政诉讼法规定程序时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如何正确处理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与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关系,这是行政诉讼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设定的行政诉讼被告一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后,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是否还要进行调查和取证,目前,在行政诉讼的理论与实践中观点不尽一致。有人认为;在我国行政诉讼法设定了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后,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