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法学》第七、八、九辑分别以最高法院、法典化、法律现代性与法学教育为专题同时推出,表面看来,颇有呼应时下法制建设有关司法改革、民法典立法、法学教育等热点话题之意。但各辑文章之立意,却寻求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平衡,追求学术自身的理性品质和深度。第七辑“最高法院研究”专号,专论部分六篇论文,中外各三,中国与西方的比较、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宏观与微观的描述分析,可使读者对法律帝国之心脏———最高法院的旧貌和新颜、内部和外观、静态和动感有较为真切的察觉和感知。第八辑“法典化研究”专号的用意,似欲容纳尽量丰富的观察视角,所刊文章关系到法典化的“先进”国家和后发国家,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作者们或在法典化的文化和政治因素落脚,或在法典化的技术和学术史着墨,或从法典化面临的现状、历史和可展望的前景进入。第九辑“法律现代性与法学教育”专号,特稿基本来自2005年春夏之交清华大学法学院举办的“法理学与法律现代性国际研讨会”。以“国际研讨会”的形式,交流而“较劲”,介绍又借鉴,展现了切磋琢磨的学界真谛。本刊特别选载一组针对《清华法学》这三辑的评论文章,意在对《清华法学》所倡之学风给予呼应,并祈学界同仁就更多的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清华法学》第一辑至第九辑依次排列在案头的三层书架上,色泽如铭刻青史的磬石,纹样似编织金秀的锦绣,风“虎”云“龙”,若干“符号”,正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恢宏气象。——艰难,坚持而坚韧,尽责方尽善,《清华法学》终于“初九”了。在文武先贤、宋明先哲心目中,“初九”的意象深沉而深远。然而“坚持而坚韧,尽责方尽善”的意味对照这自第一辑至第九辑的《清华法学》却也不难品出。母校清华因梁任公的言说,而确定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校训,用乾坤之道来为《清华法学》第九辑做一个尾注,四海方家当宽恕小子的放肆大胆。  相似文献   

3.
这一辑“法典化研究”专号的用意,似乎想要容纳尽量丰富的观察视角,所以,所刊文章关系到法典化的“先进”国家与后发困家,关系到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作者们或者在法典化的文化与政治因素落脚,或者在法典化的技术与学术史着墨,抑或从法典化面临的现状、历史与可展望的前景进入。用编者的活说,这一番比较法的努力,“古今观照,东西镜鉴,皆奏追本溯源之功”。检视各篇,其意可证。  相似文献   

4.
梁治平等人写作的《我的大学》,写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写怎样与学术有心或无心的接触,写怎样在学术上取得硕果累累,等等。阅读这些情真意切的回忆性文章,一方面,能使我们这一代人更清晰地体察上一代人求学和成长的艰难和坎坷,感受一位学者甚或“大师”级人物在思想和知识求索道路上的艰辛与快乐;另一方面,通过品味、反思甚或联想,可以思考中国的法学教育、法学学习及其它可能思考也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一书,放眼社会,拓宽了法律史研究的视野,在清代纷乱的历史中理出礼法演变的主脉,其分析论述符合历史本身的逻辑,在注意历史“长时段”与历史分期的同时,注重实证,阐释了“中国法律社会史”的研究立场。  相似文献   

6.
7.
法律是自由而不是枷锁,是拯救而不是奴役。自由是法律的永恒价值,这个价值却长久地在中国的法律中失落,使中国的法律难以完成现代化的转型,使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举步维艰。因此,深入探索法律与自由的关系,以自由为圭臬改造中国的法律,进而影响中国的司法实践,重塑中国的法律文化,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周永坤《论自由的法律》一书的价值所在。该书以人的自由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反思和追问,探讨了法学、法律、司法、法治、法律文化与自由的关系,是一种力图以自由为圭臬,重建中国法律、法学和法律文化的学术尝试。  相似文献   

8.
《思辨集》把卢克俭同志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要创作、讲话收编成集,真实地纪录了20多年来他亲身实践和慎重思考的思想轨迹,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省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历届省委、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集体,领导全省人民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真实纪录。文集的公开出版,对于我们总结历史、指导现实、规划未来,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所以,它的出版,是我省政治思想领域和社科理论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确实值得庆贺。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知道兰登书屋,要感谢西尔维娅·比奇小姐位于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更要感谢詹姆斯.乔伊斯。这位落魄的爱尔兰小说家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会在塞纳河边遇到自己的“红颜知己”。  相似文献   

10.
国征  闽海 《台声》2005,(12):54-57
金秋的莆田湄洲岛,长风拂面、红灯高悬,碧波环绕的妈祖圣地又一次迎来了海峡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共享平安的盛会,以“两岸同胞心连心,中华儿女手牵手”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11月2日上午在这里的天后大广场开幕。来自省内外旅行商,海内外妈祖信众,媒体记者,游客共计1万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1.
韩富明 《现代人事》2000,(10):43-44
《韩子·说难》中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卫国的法律规定,私自驾乘君车的人要处以断足刑。卫君手下的大臣弥子瑕,却因私自乘君车出宫探病母,而得到卫君的表彰,说:“真是个孝子啊”,还有弥子瑕把自己吃觉得很甜的果子,让给卫君吃,也得到卫君的欢心。  相似文献   

12.
赵昉 《新东方》2007,(6):59-61
一、引言:狂欢的链接 《为了告别的聚会》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小小的疗养镇上的不动声色的谋杀故事。杀人者在为自己作了情理上的开脱,认定药物并不能致人死地之后作别了祖国。和米兰·昆德拉任何一部小说一样,《为了告别的聚会》也充满了“昆德拉式”的“响词”——“轻”(“雅库布吃惊地发现他的行为没有重复,容易承受,轻若空气);  相似文献   

13.
谭先进 《当代广西》2006,(14):60-60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黄云诗词百首》一书。  相似文献   

14.
<诗经·大雅·行苇>之"四鍭如树"中"树"字的训释,如果从语源学角度、互文角度、射礼文化角度去考察,完全可以做出一种新释"如树"实际上是"不中质"的形象说法,它与上文"既均"(中质)互文见义,即"既均"如树"均包含有"中质"和"不中质"两种情形.这样解读可以还诗摇曳多姿,隽永有味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国迈人新世纪所提出的一个治国方略。这个思想理论,早在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同志的《哈佛演讲》中就已跃然纸上,得到充分与完善的体现。今年的“七&#183;一”讲话再次重申了这一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哈佛演讲》全篇闪耀着“以德治国”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