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金融危机后,俄各主要政党在应对危机时其体系思想和行为发生变化。金融危机推动了俄政党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政策纲领;政治体系的社会性因素进一步加强,民意在各政党中受到重视,公平与正义的理念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认同。但从总体上说,俄罗斯政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变化尚处在进行当中,且本身还面临着诸多风险。随着政党的进一步规范整合,俄罗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政党必将出现。  相似文献   

2.
肯尼亚独立后,政府一直把纺织业置于重点发展的地位,使其在20世纪60-70年代获得比较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小而全的生产方式,生产原料供应不足,以及对外资企业的过度依赖,又使肯尼亚纺织业在70年代末期后逐步跌入低谷。  相似文献   

3.
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和原则,政党政治则是现代政治生活的要素和主要组织方式。政党和政党政治研究的概念和分析工具主要来自相对成熟的、在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产生的政治理论,但关于“第三次浪潮”民主国家的研究更为关注这一理论所忽视的许多现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后发国家政党政治的制度化水平。运用上述理论分析巴西的政党政治状况,可以清晰地认识巴西政党与政党制度许多突出的内容、特点和风格。但经典和新兴理论都不可能穷尽“第三次浪潮”民主国家政治发展进程及其理论总结,巴西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实际状况尚有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为这一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4.
肯尼亚社会保障制度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为基点,分析了肯尼亚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结构。结合其内在机理,对社会保障实际运行的绩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要评析,并简论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肯尼亚自独立伊始就重视吸引外资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在20世纪70年代,肯尼亚曾是东非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但90年代后,肯尼亚吸引外资能力减弱,外资流入明显减少,这主要缘于国际政治环境改变,以及肯尼亚国内诸如基础设施滞后、有关领域存在腐败及治安恶化等原因。为此,肯尼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以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肯尼亚独立后,旅游业经历了初创、发展、调整和振兴4个阶段.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肯尼亚旅游业形成了旅游产品以观赏野生动物为主、旅游发展模式先国际后国内、客源国较为集中和力推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业不仅给肯尼亚创收经济发展急需的大量外汇,为失业严重的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而且在客观上优化肯尼亚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之所以在肯尼亚获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国内政局长期较稳定、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坚持走有特色的经营之路.肯尼亚发展旅游之路,不仅对于非洲国家,而且对于广大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8年初,肯尼亚政治危机的导火线是奥廷加及其领导的"橙色民主运动"对总统选举结果强烈不满.当年的"全国彩色同盟"解体,分裂为"全国团结党"和"橙运"两大派,是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奥廷加的崛起除得益于肯尼亚盛行的族性政治外,同他的改革派面貌和建立小族--地区联合阵线的主张与宣传活动有关.这次危机的解决和大联合政府的成立归因于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非盟和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发挥了关键性的调停作用.大联合政府面临宪法改革、土改等诸多问题,但双方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取得进一步的妥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独立后,国内政治力量十分活跃,各派政治势力纷纷建立政党。政见的不同导致各党派相互倾轧,国内政治一片混乱。普京上台后,开始对国内政党进行整合,出台了《政党法》,并对不同政党采取不同策略,这使得各派政治力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左翼政党经多次分裂,最终势衰;中翼政权党在普京的支持下迅速崛起,成为杜马最大党团;右翼势力也随着普京对寡头的打击而再度衰败。  相似文献   

9.
肯尼亚2007年大选,总统齐贝基宣称获胜连任,反对派认为大选有舞弊行为,从而引发社会动乱。大选其实只是动乱的诱因,根本原因则是传统部族主义造成社会分裂,多党政治还不够成熟,经济发展没有给百姓带来实惠。经过两个月的政治危机,在国内外压力下,对立双方达成分享权力的妥协,动乱暂告平息,但和平究竟能维持多久,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中东欧国家从共产党领导到多党竞争的政党制度变迁史无前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该问题,但全景式考察中东欧国家政党制度变迁并进行理论分析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立足有关政党制度及其变迁的既有理论,结合中东欧国家的实际,围绕政党权力转换这一核心概念建构研究框架,从政党制度性质的变化、政党制度类型的变化、主流竞争结构的变化和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四个方面阐释中东欧国家政党制度的变迁。本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几乎同时放弃共产党领导,改行多党制,完成了政党制度性质的转变。其后约30年间,中东欧国家的政党制度类型及其变化呈现多样化态势,多数国家的主流竞争结构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政党制度的制度化水平不高,且没有出现明显的由弱到强的转变。总体来看,多数中东欧国家的多党制虽已建立,但尚未形成稳定的模式,发展前景不够确定。从政党权力转换出发考察政党制度变迁有助于清晰反映变迁过程,但政党制度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它的深入研究还需考虑除政党权力转换外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1.
1983年结束独裁统治后的阿根廷重新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政党再度成为阿根廷政治生活的主体。但民主宪政的回归并没有相应地促成政党政治的制度化,先后上台执政的激进党和正义党均不同程度地陷入治理危机的泥潭。究其根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阿根廷两大传统政党内部的治理缺陷(如政党的运动主义倾向、独立性差、缺乏党内共识、支持基础薄弱、联邦制度带来的不利影响,等等)。内部治理的失败使阿根廷政党没有真正发挥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媒介作用,丧失了政党的基本职能——表达民众的利益,其结果迫使民众常常诉诸于体制外的社会动员或街头抗议等形式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造成社会政治动荡频发。  相似文献   

12.
今年7月26日至29日,美国民主党在波士顿举行全国代表大会;8月30日至9月2日,共和党也将在纽约举行全国代表大会。在总统选举年,美国各政党举行全国代表大会不仅成为美国政治特有的制度之一,也是美国政治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印度地方政党及其政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地方政党总体上有种族民族主义政党、教派主义政党和种姓政党三大类型。它们的产生与独立以来社会阶级结构和种姓结构的变化有关,是国大党高度集权体制催生的地方主义兴起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力平衡,改变了人民院的权力结构,也使得印度的政党政治走向地方化,改变未来联邦—邦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4.
论制度转型中的俄罗斯政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 90年代是俄罗斯政党从萌芽、雏形逐渐发展走向稳定的重要时期 ,普京上台后呼吁建立有效的多党制 ,使其成为社会团结的纽带和改革的政治支柱。第三届杜马选举和“政党法”颁布标志着俄政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以“中左右”三党主导、中派强势、极端力量受挤压的多党制格局显现。当前总统制政体、公民社会的成熟性、政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是影响制度转型时期俄政党发展的三大因素。俄罗斯正处于建立相对稳定的多党制的初级阶段 ,政党政治是被纳入“权威民主”制度内的政党政治 ,政党没有、也不可能成为政权与社会间主要的政治媒介 ,政党在过渡时期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5.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bloc it was widely assumed that Cuba would be the next domino to fall. But now over ten years has passed since the demise of communism and the Castro regime is still in power with no signs of capitulation. However most analysts of contemporary Cuba still assume it is only a matter of time before the island succumbs to the forces of the market and 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 Indeed, for the regime to have resisted for so long is seen as illogical and counterproductive. Contrary to such mainstream view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encouragement of popular involvement in the revolution, especially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participation, has given the regime hidden strengths which may not only have secured its survival under extreme duress but could also offer a route through which it might emerge from the crisis. In this context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at stake in Cuba is not how quickly it can integrate with the global market or how long it can hang on to the remnants of Soviet‐style central planning, but rather how popular participative democratic practices can be channelled into an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model aimed at satisfying basic needs and promoting selective engagement with the world market on terms decided by a politically engaged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takes issue with those analyses of ‘developmental democracy’ which treat popular participation as a clamorous inconvenience to be managed in the interest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Instead it asks what follows from prioritizing participation both as a defining feature of democracy, and as an integral part of what is meant by development.

The analysis is developed in two parts. The first contrasts the narratives of popular and of liberal democracy, showing how they come to different conclusions about participation and its role in development. But it also argues there are potential complementarities. These were obscured when socialist ‘people's democracies’ were (misleadingly) seen as popular alternatives to liberal democracy.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however, the focus has been on democratizing liberal democracy, to ensure it is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citizens, as active participants in development and not just targets of state policy, rather than on whole system alternatives.

The second part reviews the experience of popular democratic experiments in Tanzania and Nicaragua, which sought to extend participation beyond the confines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and to link it to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It might be read as a requiem for their apparent failure. But their vicissitudes also raise broader questions: about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opular participation and ‘people's democracy'as a system of rule; concerning the structures and procedures (elections, political parties, civil society bodies, mass organizations and so on) through which participation is organised; and about the problems of harmonizing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with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national economies.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的结束只是使以意识形态划分的美苏两大集团间的竞争让位于国家间的竞争。这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热点问题,民族战争此起彼伏。美国则要求日本更多地承担政治和经济责任,而日本国内政治体制还处于55年体制下的自民党与社会党的对立态势,无法满足美国的要求。自民党内的亲美战略派主张国际上追随美国的霸权体制,国内实施保守主义集权,从而拉开了冷战后日本最大一次政治变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李辉 《国际资料信息》2006,(4):22-23,26
今年2月4日,泰国爆发14年来规模最大的反政府集会,约6万民众在曼谷示威,抗议总理他信以权谋私并要求其辞职.随后反对派又多次举行大规模集会.为缓解危机,他信2月24日解散国会,宣布于4月2日重新大选.但由于民主党等三大反对党抵制,4月2日的选举并未解决问题.迫于压力,他信4月4日宣布将不再担任新一届政府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