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人的需要是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内在动因,需要与生产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这一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过去曾经有过几种说法,有的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有的说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的说是需要与生产的矛盾,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又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孩子“感情荒漠化”?家长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的说是孩子被寄养的结果,也有的归结于媒体的过分夸大。  相似文献   

3.
近期的一项抽样调查发现,今年虽是改革攻坚年,但有不少领导干部感到,在他们身边改革的动力不足,不明确改革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有的甚至不明确是什么力量在引领着当前的改革。改革的动力真正缺失了吗?新一轮改革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带着这样的思考与追问,我们与许多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4.
需要和生产也是一对社会基本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基本矛盾?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学术界通常认为:基本矛盾是规定、制约着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予盾。社会基本矛盾是决定、制约着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其余社会矛盾的一种根本性矛盾。客观地讲,依此标准去衡量,没有一对矛盾能够称得上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固然能从根本上决定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矛盾是新型社会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江明 《岭南学刊》2006,4(2):25-2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型社会矛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有新内涵、新变化和新发展;和谐居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政府的功能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西方学界和政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开始逐步走向关注生态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中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要怎样发展才能避免重蹈西方社会的覆辙?中国工业社会将走向何方?生态社会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什么是生态社会?为什么说生态社会是工业社会的必然走向?在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政府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本文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得出结论:生态社会是工业社会的必然走向,然而工业社会不会自发过渡到生态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这里或许有"批评了就是不支持,支持了就不该批评"的思想在作怪。殊不知,一些从长计议的问题,有所感悟,提出来可以抛砖引玉;一些深层次矛盾,亮出观点,可以集思广益;一些迫切的现实问题,畅所欲言,可以得窥门径……什么都只说好,什么都只觉无奈,代表的位与为何在?国家与社会前进、创新的动力何在?热爱,需要理解,需要  相似文献   

8.
对于"社会组织"的争论一直就没有间断过,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将会是什么?其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政府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这个新生事物?此类问题的争论往往离不开对社会组织本身的探讨.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发现,作为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主体,社会组织运作机制的动力来源在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社会组织发展取向,即契约共同体的关系是社会组织发展取向的一种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9.
社会组织是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力量,是推动国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形象地说,社会组织是社会交融交流的粘合剂,社会矛盾的稀释剂,社会冲突的缓冲剂,政府的减肥剂,市场的增效剂。关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组织发展的有关问题,我想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何正平  胡燕 《前沿》2009,(12):55-57
宪法的社会基础是指对宪法的产生、存在和运行起支持和基础性作用的社会结构,具有客观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特征。它包涵市民社会、政治国家和人的自主性精神三大结构要素,其中市民社会是决定性要素,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宪法社会基础产生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报刊上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理论概念、定义、判断、表述,仅仅由于“一字之差”,意思蛮拧,内涵大相径庭。为避免常常出现的混淆,特提请宣传思想教育工作者注意。 举例说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有人脱口而出,回答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甚至直到日前,有的中央级报刊媒体,有的很高级别的领导干部也这么讲。当给他指出这个说法跟十五大报告以及江泽民同志  相似文献   

12.
赵平俊 《新东方》2005,(1):40-44
矛盾关系是宇宙一切关系中最主要的和起主要作用的关系,在利益关系中也不例外,利益矛盾决定并影响着利益关系的一切具体形式。从广义上说,利益矛盾既指利益的外部矛盾,也指利益的内部矛盾。利益的外部矛盾主要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利益需要之间的矛盾。人们要实现利益和得到利益满足,最根本的就是要进行社会生产,只有不断地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人们才能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同时,这种人们的利益需要又成为生产发展的刺激力和推动力,它刺激并推动生产的不断进行。人类社会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源于社会生产与社会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是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力量。形象地说,社会组织是社会交融交流的粘合剂,社会矛盾的稀释剂,社会冲突的缓冲剂,政府的减肥剂,市场的增效剂。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4.
是什么原因和动力推动了人们观念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其中作为在社会发展中起特殊作用的干部群体,他们的发展理念、思想观念演进的动力又来自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个政党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确定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提出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和谐动力论。这些理论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透视魏文英在国内时,我时常听到一些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非议。有的说:“现在是搞市场经济,追求的是经济效益。金钱才是驱动企业的动力,搞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用处?”也有的说:“经济建设是干出来的,不是靠说出来的(意思是不靠思想政治教育说出来...  相似文献   

17.
陈宏滨  李碧云 《求索》2012,(9):246-247
消费是"两型社会"萌动起点。它是人类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实现与满足过程,其中孕育着"两型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学的视域中,消费是人类的首要活动。"两型社会"消费和生产矛盾运动的逻辑过程包含两个环节,其间充分展示消费和生产矛盾运动。消费和生产的矛盾作为初始动力推动"两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获得的多,有的人得到的少,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不可避免。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就有可能激化,危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研究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社会动员的重要舞台,易地搬迁是动员型城镇化的一个缩影。实践中,同样是通过社会动员推动搬迁,有的地方做得好,群众满意,社会稳定,有的地方却留下群众上访闹事等尴尬"坠尾",有的地方能够完成建设任务,有的地方却劳而无获。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别?通过比较4处搬迁案例发现,社会动员是推动易地搬迁建设乃至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劲的动员力度有助于促进显性政策指标实现。进一步分析发现,良好的心理聚合能够提高农民对于结果的满意度,改善政策长期绩效,只有两者综合运用方能实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今天的国民教育缺失了什么? 社会转型期,人们在关注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问题的同时,正在越来越关注国民素质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人们既不得不承认又困惑于以下现象:“信仰失落、道德滑坡、伦理失范、行为失检”是如此普遍,不少高等学府刑案频发,一些政府高官纷纷落马,有的人连道德的底线亦已放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