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永俊 《求索》2007,(1):211-214
对动物的偏爱与崇拜,是拓跋鲜卑部落比较突出的民族特点。民众对神兽与灵虫的迷信、统治者对兆祥动物的崇尚、鸟兽官名的长期保留、鹿马苑囿的精心规划等,既可看作是其动物崇拜及其遗存的表征,更是其难以割舍的游牧情结的真实写照。动物崇拜不仅使拓跋鲜卑在众鲜卑部落中独具特色,也对拓跋鲜卑的汉化产生过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雪花飘飘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踏遍一山又一山,猎户满载凯歌归。这是拓跋鲜卑人在大兴安岭生息时代,以射猎为业的一首流传至今的锡伯族人的打猎歌。它粗犷豪放,雄浑苍莽。由此让人们看到了“地大人烟薄,天生种族奇,栖林除棘柳,剪草结毛茨,踏遍大山十万座,犷悍捕猎我拓跋”的彪悍雄姿。于是,这情景让我联想到拓跋鲜卑祖先们的大山石室———嘎仙洞。它是一个隐藏了千年的迷洞,它的发现解决了北方民族史上多年未决的一桩学术悬案迷踪,确定了历史记载的大鲜卑山的准确地理位置和鲜卑祖先们的居聚地,为历史和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  相似文献   

3.
北魏王朝存在了一个半世纪,统治整个北方近一个世纪。鲜卑拓跋部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后,从家长奴隶制游牧部落,发展过渡到初期封建制定居从事农业或放牧的编户民,进而基本上实现汉封建制度。魏道武帝拓跋和孝文帝元宏这两个转变社会制度的君主所进行的各方面施政,促使了两次社会制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前进》2018,(12)
正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从天兴元年(398)至太和十八年(494)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是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统治中心的。北魏的开国皇帝为拓跋珪(371—409),他将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从部落联盟制遗风尚存的小小代国,发展壮大到封建化的强大的北魏王朝,其华丽蜕变的过程充满艰辛曲折。无论如何,北魏能够结束五胡十六国的纷乱,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拓跋珪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建立北魏  相似文献   

5.
一.拓跋与北魏的建立 北魏道武帝拓跋琏(371年-409年),又名涉硅、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鲜卑族人,371年7月7日出生于参合陂北,也就是今天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岱海滩北。北魏道武帝拓跋琏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寝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  相似文献   

6.
元魏指鲜卑拓跋(元)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元魏史的撰修,自北魏建国至李唐后期,屡经修撰和改作,清代又进行补写,参与者众多,成书近十部,今仅存《魏书》、《北史》、《西魏书》,其问始贯穿着直笔与曲笔、正统与僭伪的斗争,这也是造成元魏史修撰历时久远、几经周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呼和浩特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大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5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着远古的文明。历代政权先后在这里设置州郡,鲜卑拓跋部还在这里建立了北魏政权。从战国秦汉时的古云中郡,到南北朝时期的盛乐大都,从隋唐时代的武川皇乡到明清时期的丰州古城,从公元1572年(明隆庆六年)蒙古贵族阿拉坦汗动土建城,到今日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风光秀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塞外名城。  相似文献   

8.
"中国"一词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在古代基本上是地域和文化的概念。"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中国,仅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不算中国。以后,中国的概念逐步扩大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并且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时已经被认为是中国的—部分了。  相似文献   

9.
《思想工作》2008,(11):19-19
为打造鄂伦春自治旗文化软实力,提升鄂伦春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更好地宣传、弘扬鄂伦春民族文化,鄂伦春自治旗推出四张“文化名片”:即鄂伦春民族文化、鲜卑历史文化、远古彩绘岩画、冰川地质遗迹文化。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不少地方正遭受着污染的 严重威胁而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半数以上的地域仍处于良好的自然原始状态这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早在旧石器时代大兴安岭就已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劳动。发祥于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在4到6世纪,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封建王朝。清王朝为了开发黑龙江土地 , 1695年、康熙皇帝御旨开辟嫩江到漠河的驿道,开设了32个驿站。这些驿站,被后人称为“黄金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决定开发中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区和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大兴安岭林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大兴…  相似文献   

11.
王春红 《前沿》2014,(21):231-232
jE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前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在促使孝文帝能够推行汉化改革的诸多原因中,鲜卑族拓跋部自身的发展情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本文即从拓跋部经历了一个从血缘部落到族属混杂,从游牧畜猎到农业定居,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拓跋部汉化改革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呼伦贝尔草原,美丽、富饶、神奇,是中国北方一块没有受到污染的净土,是一块正待开发和建设的宝地。呼伦贝尔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得名于境内的呼伦湖(又称达费潮)和贝尔湖。这里草原广阔,森林茂密,河流曲折,湖泊洛藏,养育着267万各族人民,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远在两万年前,如今的主要河流——海拉尔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一万年以前,“扎费诺尔人”就在呼伦贝尔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呼伦贝尔原始文化。鲜卑拓跋部在呼伦贝尔发展壮大,于公元4世纪人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现今在鄂伦春旗阿里河镇北IO公里处…  相似文献   

13.
王丽霞  张景明 《思想战线》2003,29(4):114-118
契丹族是辽代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其族源由古代鲜卑的一支演变而来。辽国政权建立后,随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民族融和等因素的影响,契丹族人口经历了由少到多的过程,形成了其人口构成、密度、素质、增长速度、分布状况等方面的特点,他们对中国北部边疆的开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思想工作》2005,(2):16-17
呼伦贝尔,是歌舞的故乡,文化的富矿。大草原、大森林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匈奴、东胡、鲜卑、室韦、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在迁徙、征战、融合过程中创造了北方特有的游牧、狩猎文化,形成了强大的蒙古族文化,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民族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三少民族文化,还有俄罗斯文化以及境内400多处文物古迹,都是呼伦贝尔最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上古蒙古民歌与其他北方民族民歌的关系荣·苏赫在上古蒙古民歌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联系到匈奴民歌、鲜卑民歌、突厥民歌,将视野扩展到整个中国北方民族。近年来关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间传承文化研究的成果说明,这种联系是上古蒙古民歌研究深入发展的表现,它对于全面...  相似文献   

16.
李磊 《人民论坛》2022,(5):126-128
孝文帝文教改革以江南文化为标尺,起到了缝合内部分歧、确立改革目标的重要作用。借由改革所建的门阀体制,北魏的江南认同通过士论进一步促成了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的精神融合。江南认同由此成为北魏民族融合的重要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松州》2014,(2)
<正>契丹,源出于古老的东胡族系,本为公元4世纪中期散亡的宇文鲜卑后裔,活动于古代松漠地域。4—9世纪初,是契丹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契丹族先后与北魏、后燕、北燕、北齐、柔然、突厥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以及隋唐王朝建立了各种联系,加速了契丹部族的重新整合,逐渐发展呈现出遥辇氏取代大贺氏家族、确立遥辇氏汗国的统治新形势。907年,耶律阿保机以禅让形式,取代了遥辇氏家族世代享有  相似文献   

18.
在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汉族张茂建立的前凉(320—376年),氐族吕光建立的后凉(386—403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397—414年),汉族李嵩建立的西凉(400—421年),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401—439年),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阶段,中原地区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这就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且,随着东西方交往关系的发展,河西地区又成为中国文化与西方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河西成为当时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而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  相似文献   

19.
王皎 《今日民族》2004,(7):24-28
锡伯族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的后裔。历史典籍中对锡伯族的历史记之甚少。目前,我国共有锡伯族17.3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辽宁有12万人,新疆有3.3万人,其余的分别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北京市等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一 匈奴同时倾覆东西两文明帝国 公元4世纪初,迁居中原的匈奴游牧人后裔刘渊乘晋朝八王之乱,起兵称帝,攻入洛阳与长安,虏杀晋朝二帝,西晋遂亡。以后匈奴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前赵、后赵、夏(大夏)、北凉等国。“自304年匈奴刘渊起兵,至439年魏灭北凉匈奴国,前后凡一百三十六年,这个长时期里,黄河流域遭受到的破坏是极其惨重的。”这段时期,“中国北部各富饶省份,现在的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都充满了游牧民族。”除匈奴外,还有羯、鲜卑、氏、羌等,被称为“五胡乱华”。当时游牧人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国家,共有16个之多。五胡十六国相互攻伐,达数百年之久,至589年隋朝建立后,才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