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和而不同”是中国历史上的哲学理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东西相掺和,强调的是一种有差异的平衡或多样性的统一;“同”指的是相同事物的堆积,反映的是无差别的同一或抽象简单的同一。大千世界,生机勃勃,不可能完全同一,若如是,就没有活力和生命力;但是,如果在多元社会没有基本的共同信念与和谐,则会失去秩序、失去祥和。因此,“不同而和”与“和而不同”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由此论之,“和而不同”的基础首先是有“不同”,“不同”之因来自诸多方面,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风俗习惯,更有政治制度和意…  相似文献   

2.
“和而不同”是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哲学命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而不同”与统一战线具有本质联系,贯穿于统一战线全过程。“和而不同”是统一战线形成的前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是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原则的思想理论渊源;“和而不同”是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统战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这一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借鉴当代国内外文化与文明的成功实践提出来的。它超越了“和而不同”的哲学关照,把“和而不同”上升为“不同而和”,从而抓住了“和”的价值与意义;在尊重和理解差异的基础之上,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出发,真正地使人、自然与社会达到一种“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和”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中国古代有关论述中,“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和而不同”,讲的是要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广泛参考借鉴不同意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实现和谐。另一层是“和和美美”,讲的是一切与“和”有关的美好的东西。如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的含义 和而不同指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和而不同指的是和谐的共生关系,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最高的人生与社会境界,具有美的价值。我本人就写过《和:审美理想之维》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将“和”与“同”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别,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孔子在谈到朋友交往时就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君子交往时是有原则的,充许不同的意见成立,而不是不讲原则,沆瀣一气,这就是“和而不同”:而小人则“同而不和”,即不分是非,只求同一。所谓“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人从天地自然的生长与发展中悟出的的素朴而…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一个美妙的哲学理念。“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不乏古圣先贤对和谐社会有诸多的想。然而,这些构想都只能留在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8.
儒学是推动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精神力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西方“贵斗”哲学的产物。其错误是:第一,过分夸大文化的作用,而忽视经济、政治的因素;第二,“贵斗”哲学非人类文化性的要求。事实是文明的对话而不是文明的冲突,才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儒学提出人类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即仁爱忠恕之道,而且它具有贵和的传统。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理念,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平等、和谐和共同发展,正与当代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和宽容精神相合。儒学可以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美国乔治·布什图书馆的演讲中提出:“我们将按照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接着,江泽民同志又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  相似文献   

10.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来,人们对如何理解“和谐”概念甚为关注。许多文章以孔子的话“和而不同”来诠释和谐,并认为主张和,不主张同,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这就涉及和谐与共同的关系问题,和谐与共同是互相排斥的吗?不同就一定和谐吗?黄楠森就此提!出了看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话是否能理解为“君子要和不要同,小人要同不要和”?不能。孔子“要同”的话也不少,如“道不同,不相为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如此,儒家还要世界大同。《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进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和而不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特别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律、准则和真谛。我国古代周朝时的史伯曾提出“和生实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即只有不同的事物统一起来,才能产生新事物,它是万物构成的法则。孔子在继续史伯等思想家的进步思…  相似文献   

12.
王新尚 《北京观察》2004,(11):53-54
《论语·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从字面上解释,"和"就是和谐、合作、团结,不同事物之间和睦相处;"不同"意即发表不同观点、见解."和而不同"的一个重要内涵是,通过发表不同意见来与人交流,以达到和谐与合作,而不会苟同.  相似文献   

13.
“君子和而不同”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今天,“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4.
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而早于孔子200多年前的西周末史伯曾提出了“和实生物”.这两个论断都具有辩证法的深意.但是,由于孔子的“圣人”威望和儒家在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和而不同”在思想史上处于显位,而“和实生物”被边缘化了,以至于单讲“和而不同”而不及“和实生物”这一更为精深的辩证法思想.“和实生物”之所以更为精深,在于它揭示了“和”的辩证法实质是“生”,即事物的生成和发展.据此,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古典中国哲学关于“和”的思想,与其说是“和合”哲学,不如说是“和生”哲学.  相似文献   

15.
周珉 《群众》2008,(1):11-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按照“和而不同、活而有序”的理念,努力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统一战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蹇庐氏 《今日浙江》2006,(23):47-47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近25年来中央全会首次研究社会事务。会议核心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将和谐社会制度化的文件。这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它具有非凡的普世价值。“和”与“和谐”,是那么的宝贵——当代国际关系的“和而不同”、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共同构建“和谐世界”,都离不开一个“和”字;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伟大的制度需要伟大的落实。伟大制度的普世价值是在落实中显现的。在制度“出台”“、落…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谐世界与国际人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艳华 《人权》2008,(1):25-28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精髓和谐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和谐世界理念的精髓是承认不同,追求和谐。这些思想对于处理国际政治现实中的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根据"和而不同"的原则,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权利保留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国际社会中维护自己的权益,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又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思想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远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和而不同"思想强调的某些非平等对抗性"不同"并不有利于社会和谐,它忽视了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平等对抗之"不同"和确立平等对抗性"不同"之"同"。我们需要赋予"和而不同"以新的内涵,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以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和而不同”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后来成为一个对当代人有重大意义的成语,它至少也描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既善与人同,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多元化已经成为生活现实而不仅仅是趋势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具备“和而不同”这样一种能力,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和而不同”思想认为,“和”是目的,但“和”的前提是“不同”,是事物发展多样性的存在。这一思想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且事实上已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财富。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和而不同”的社会。把握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实质,也就抓住了和谐社会发展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