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语惊人     
《南风窗》1997,(8)
◆眼光相当于50分智商。——阿伦·凯伊(苹果电脑公司)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安德鲁·葛洛夫(英特尔公司董事长) ◆Go big go home——要么变大,要么回家。——施振荣(宏碁电脑公司董事长) ◆我非常了解自己的个性,我觉得自己只能做兵,不能为将,我不会管数字,也不会策划,但是,只要有人给我一个方向、给我一条路,我就会自己去做、自己去跑。  相似文献   

2.
李胜 《法制博览》2015,(5):138+137
建立遏制工程施工管理人员权钱交易的监督机制并对工程施工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建安企业的实际提出了完善企业权钱交易的监督机制的措施和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永忠  董瑛 《南风窗》2011,(8):27-29
腐败现象逐渐向现代"三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演变,腐败手段智能化、腐败形式隐秘化、腐败收益虚拟化的特征日趋明显。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是腐败的典型表现和基本特征,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沉淀最为深厚的文明古国之一,在  相似文献   

4.
李愚 《法制博览》2010,(14):16-16
◆公平定律:公平就好比胖人的脖子,理论上是存在的,可我从来没能找到过。◆对错定律:当你做对的时候,没有人会记得;当你做错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缺陷定律:道德常常能填补智能的缺陷,而智能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劳资两利"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资本主义发展落后的实际,在做了对劳资之间存在高于各自特殊利益的共同利益、劳资之间可以通过利益调节从而实现合作而且这种合作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有利、对劳资双方有利的分析后提出的。"劳资两利"思想对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劳资两利"基础上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仍然充满着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要纠正既有的劳资利益失衡,又要防止新的利益失衡;在考虑劳动者权益时必须包含劳动力的发展权。  相似文献   

6.
投稿须知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4):F0003-F0003
◆投稿方式本刊同时接受纸质版和Word电子版稿件。电子版投稿请发至本刊电子信箱:fzwt@chinajournal.net.cn ◆来稿信息来稿须附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学位、国家级或省部级学术团体兼职)、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手机、电子邮箱等信息。  相似文献   

7.
谭保罗 《南风窗》2014,(12):70-73
<正>单纯的分拆式改革,其实属于"避重就轻",它固然平衡了各方利益,但随着拆分后的利益主体不断"做大做强",利益纠葛将更加复杂,下一步的改革会更难。若非近期能源系统爆发的反腐风暴,电力体制改革几乎被人遗忘。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了电力体制改革,但当年设定的"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四大任务在完成了第一步后,便不了了之。批评者认为,"厂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转型历史的演化逻辑看,不同类型社会矛盾的"相对集中出现"往往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在社会转型的始初阶段,大量基本生存诉求型的社会矛盾开始相对集中地出现。这种社会矛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相对直观地围绕着最基础性的基本生存问题亦即绝对贫困问题;利益诉求主要是采取"一对一"的直接形式进行;社会矛盾冲突的组织形式常常以工人运动为主;大量社会矛盾冲突属于制度外的抗争;暴力、流血的方式常常成为利益诉求方式的重要选项。之后,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到了社会转型的中后期,则是大量基本权利诉求型的社会矛盾开始相对集中地出现。这种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表达利益诉求的群体的广泛性;对于基本权利的诉求涉及多个领域;直至扩展到社会的公共议题。其特征是:利益诉求渠道趋于多样化和广泛化,利益诉求方式趋于平和化,利益博弈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观念对国家利益产生重要影响。观念可分为原则化信念和因果信念,国家利益包括对偏好的界定及对实现偏好的途径选择,由此形成观念影响国家利益的四条路径。原则化信念作为"过滤器"和"校正仪",影响国家对其偏好的界定;作为"栅栏"和"指南针",影响国家对实现偏好的途径的选择。因果信念作为"菜单",影响国家对其偏好的界定;作为"路线图",影响国家对实现偏好的途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实施,中国与周边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国在周边地区的海外利益也显著增加。无论是经贸关系还是境外投资,抑或是人员往来,中国在周边地区的海外利益都日益凸显,周边地区在中国海外利益中的分量也与日俱增。但是,周边地区海外利益面临政治、经济、社会和安全四大风险,而且在海外利益维护方面面临不干涉内政与建设性影响的"原则困境"、安全问题频发与海外军事支援受限的"力量困境"、依法保护与法律缺失的"法律困境"。对于周边海外利益的维护,要划分海外利益的层次与领域。总体上,海外利益可以划分为核心、重要、一般三个层次,同时可以区分为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四大领域。对于不同层次和领域的海外利益,要针对性地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法律五大手段,积极建立国家、企业、社会和个人多元力量参与的"四位一体"海外利益维护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少年司法重构过程中,对"国家亲权"法则的适时借鉴与引入有必要进行认真比较与全面分析。适用时,应严格把握"国家亲权"法则于少年司法的本土化运作,一方面需要要与"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合拍,为问题少年提供必要关爱;而另一方面,仍应通盘考量被害人与社区利益、未成年人特殊利益间的冲突与协调。在此基础上,"国家亲权"法则还应与"亲权"法则相互映衬,促进未成年人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切实肩负和履行相应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12.
手机阅读     
常耕 《南风窗》2011,(17):97-97
《蒋介石传》杨树标、杨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版◆马上阅读:编辑短信"搜蒋介石传"到10658080不一样的蒋介石"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猜猜这是谁写的诗?作者是刚满20岁,在日本士官预备学校学习的蒋介石,青年蒋介石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他对帝国主义的本质也有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发生了三个深刻变化:一是中国与世界的利益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与世界对中国的影响都在扩大;二是中国的利益更趋广泛,更趋多元;三是中国拓展利益的渠道、领域不断扩大,拓展利益的手段、途径日益多样。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大变化,一方面,使国内国际社会对中国对外战略的走向、风格、定位越来越关注,希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在看到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对于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又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涉少家事案件中,未成年人不直接参与诉讼成为普遍现象,涉少家事案件蜕变为成年人之间的普通诉讼。法院在案件审判中也未体现对未成年人利益的特殊、优先考虑,未成年人案件的"成人化色彩"不利对于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的保护。我国应借鉴域外立法,适当扩张未成年人在家事案件中的诉讼行为能力;构建庭外对话机制,畅通未成年人的表达渠道;建立法官依职权适度司法干预的审判方式;坚持未成年人利益优先保护原则,从而弱化当前涉少家事案件的"成人化色彩",实现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高层     
《南风窗》2014,(6):16-16
<正>习近平习近平2月28日表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  相似文献   

16.
"五月花"案通过利益衡量兼顾双方利益,实现司法效果的统一。本案中的法律关系、请求权基础、利益衡量成为法律方法中可以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将运用存在于民法中的法律方法即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利益衡量分析法进行分析,探讨本案中的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17.
雷墨 《南风窗》2014,(6):76-78
<正>对于亚努科维奇来说,推动国内改革、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符合国家长期利益,但接受俄罗斯150亿美元援助稳定国内经济,则符合他个人短期的选举利益。"乌克兰"这个词在俄语中有"边区、边缘之地"的意思。对于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法国等欧洲核心国家来说,乌克兰也算"边缘之地"。对于美国来说,乌克兰更是一个遥远的存在。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让这个"边缘之地"成了俄罗斯与美欧战略博弈的一个战场。正因为如此,发端于基辅独立广场的民众反政府示威,戏剧性  相似文献   

18.
唐昊 《南风窗》2013,(6):37-41
政府自身利益的形成,甚至自身演化为特殊利益集团,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也并非无可避免的现象。毋庸讳言政府的自身利益,但也要通过法律明确政府利益边界。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相似文献   

19.
<正>一、何谓阶级政治本文旨在以"阶级政治"的视角解析日本战后70年的发展历程,并由此提出"阶级斗争(对立)"概念与"阶级联合(和谐)"概念的社会科学重要性。对于何谓"阶级政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第一个维度是潜在于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利益视角;第二个维度是以这种利益为轴伴生的各阶级的团结力和凝聚性的程度;第三个维度是显示这种凝聚性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需要从这三个维度顺次向上的方式思考现实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强调,要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断深化双方的利益交融格局。作为在地区及全球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两个大国,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利益交汇点,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如何进一步夯实和扩大中美利益的交汇点,把合作的蛋糕做大,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