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北京共识"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默提出"北京共识"是从新的视角研究中国发展模式,拓展了我们的思路.但"北京共识"不能取代"华盛顿共识",并不具有普世意义.对"北京共识"这一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研究"北京共识"需要对中国有确切的定位,要重视"新德里共识"的挑战,同时"北京共识"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2004年5月7日,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上提出了"北京共识".5月11日,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全文发表了他撰写的题为《北京共识》的报告."北京共识"的提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那么,"北京共识"讨论的背景是什么?其实质和意义是什么?中国学者对"北京共识"持有一种什么样的立场?对于其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俞可平教授.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呈现出和平发展新局面。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互信,循着"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发展路径,两岸通过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协商谈判,签署了16项协议,达成了1项共识,可以说在短短4年时间里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三通"的实现和《两岸经  相似文献   

4.
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北京共识"是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国际理论氛围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所作的评价中较为公正和客观的系统理论."北京共识"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软实力的提高.我们主张用"中国模式"而非"北京共识"来概括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模式"尽管存在诸多隐忧,但将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7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G20峰会上,成员国在诸多议题上充满了分歧。所幸的是,在主席国德国的协调下,成员国依然达成了不少共识,并在反恐、贸易、气候等领域取得诸多成果。汉堡峰会能够化解分歧、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在于,灵活运用了"优先关注共识性领域""多边双边相互结合""争议议题与共识议题相互转换""用时间换取合作空间"等手段。此次汉堡峰会的经验可为G20未来机制运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雷墨 《南风窗》2014,(24):23-23
<正>就中日两国11月7日达成的4点共识,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近日的表态做出了新的"解释"。这个解释也引发了中日间截至目前还不断的风波。11日,岸田在记者会上表示,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关于"不存在领土问题"的立场没有变化。12日,中国驻日大使发言人对岸田做出回应:"敦促日方正视历史和事实,信守承诺,按照原则其识精神同中方相向而行,在钓鱼岛问题上谨言慎行,停止一切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13日,岸田又在参议院表示,4点共识虽不具法律约束力,但理应受到两国尊重。"一个共识、多种解读",可以说是国际外交中的常态。但"解读"是  相似文献   

7.
赵义 《南风窗》2012,(5):8-8
当下中国社会,共识度稀缺,对于这一点恐怕多数人都不会有异议。缺乏共识,已经成为改革陷入停顿等重要问题的最明显的表征。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对于缺乏共识的一般解释是"帕累托改进"空间的萎缩和排他性、独占性利益  相似文献   

8.
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盛顿共识"更多地强调了市场经济制度运行的必要条件,而"北京共识"则更多关注制度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国是     
《南风窗》2012,(1):23-24
高层HIGH LEVEL贾庆林:"九二共识"是一个客观事实201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大会,他强调。"九二共识"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是一个对两岸关系发展不断发挥重大积极作用的事实。否定"九二共识",  相似文献   

10.
陶短房 《南风窗》2013,(2):68-70
俄反对外国干预、尤其武装干预的基本立场始终未曾改变。所谓"巴沙尔可以下台"的前提是"叙利亚人民共识",而这个"共识"须建立在"和平协商"基础上。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叙利亚立场向来很关切、很敏感,且似乎略有些敏感过头,比如近一段时间,"莫斯科抛弃大马士革"和"莫斯科力挺大马士革"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都甚嚣尘上,煞是热闹。  相似文献   

11.
钟岷源 《南风窗》2008,(23):16-18
不要在意"台独势力"多么激烈地反对陈云林访台或者反对两岸的融合,而应在意用两岸的互信和共识化解彼此的"心结"和"疑虑"。令各界瞩目的大陆海协会长陈云林访台一事,终于有了定案。两岸两会的副会长级预备性磋商,10月27日在深圳的五洲宾馆结束,陈云林访台各项主要事宜已达成共识。11月3日至7日,一  相似文献   

12.
<正>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世界形势深刻变化,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意义重大。如何让"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相关国家间形成共识,取得成功,成为合作共赢的典范,需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微天下     
《南风窗》2011,(17):19-19
@马光远:改革还有没有可能凝聚共识?30年前的改革者很多沦为了既得利益者,成为被改革的对象,千方百计阻挠改革的进程;真正希冀改革者却不具有改革的主导权;改革的裂痕远大于共识。中国社会正式进入了奥尔森所说的"分利社会",利益集团只掠夺、分配财富,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有制衡利益集团的力量出现。  相似文献   

14.
@微天下     
《南风窗》2011,(17):19
@马光远:改革还有没有可能凝聚共识?30年前的改革者很多沦为了既得利益者,成为被改革的对象,千方百计阻挠改革的进程;真正希冀改革者却不具有改革的主导权;改革的裂痕远大于共识。中国社会正式进入了奥尔森所说的"分利社会",利益集团只掠夺、分配财富,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有制衡利益集团的力量出现。  相似文献   

15.
反腐与主义     
李北方 《南风窗》2014,(18):2-2
<正>反腐败得民心,顺民意,在共识稀缺的当下,反腐无疑是最大的共识。但"腐败"一词的含义不够清晰。腐败的界定可以非常宽,它的原初含义是粮食变质腐烂(出自《汉书·食货志上》,"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引申为事物从原本纯洁的状态发生蜕变(英文Corruption亦为此意),在日常用法中,朋友一起吃个饭也可以说成"出去腐败一下";另一方面,腐败的界定又过窄,与贪污、受贿、挪用公  相似文献   

16.
叶竹盛 《南风窗》2013,(7):53-55
从"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制",到"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和"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法治从改革的左膀右臂,变成了改革的主躯干。中国的法治历程伴随着改革深入崎岖前行。改革初期,《民法通则》、《破产法》等涉及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在巨大的争议中艰难出台。进入新世纪,共识逐渐累积,《物权法》等众多曾经难以想象的法律一一顺利诞生。  相似文献   

17.
亚太正在取代欧洲—大西洋地区成长为全球经济中心和地缘政治中心,这是当前的国际共识.同时,亚太也是国际冲突频仍,麻烦不断的地区,未来5-10年亚太国际冲突有加剧趋势,这不仅是国际共识,更是可以预言的国际政治现实.这两个"国际共识",尤其是后一个"国际共识",要求亚太建立一个能有效覆盖全区域的地区安全机制,以求抑制亚太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适应亚太崛起为全球经济、政治中心枢纽区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媒体     
《南风窗》2010,(11):9-9
<正>1"北京共识"偃旗息鼓[英]《经济学人》5月8日中国官员一直声称要节俭办世博,但事实并非如此。世博开幕式上的烟花、镭射光束、喷泉和舞者,其奢华程度堪比北京奥运。中国显示自身活力的劲头简直不可遏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世  相似文献   

19.
"北京共识"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京共识"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北京共识"是未竞的中国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必须走持续、协调的发展之路,必须建立一个充满关怀的宪政国家,让世界分享中国的增长带来的益处,走一条和平、共赢、开放和自由的发展道路,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张锐 《国际展望》2016,(5):40-59
传统观点普遍认为,伙伴关系外交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作用有限。但笔者依据实证研究发现,目前基本成型的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具有重要且广泛的政治安全效应。作为外交实践发展的产物,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既是双边关系的集合,有类别之分但无等级差异,也能在多边舞台促进各类合作机制和合作阵线的形成。其具体的政治安全效应包括:中国的主张和诉求获得有效传播和各国认同,一个尊重中国政治安全利益的全球共识网络初具规模;中俄的"网状伙伴外交"蓬勃发展,吸纳更多国家一道维护世界与区域的政治安全;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发展伙伴与安全伙伴的并进;向美国传递出一系列清晰信息,促使其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的战略意图。笔者最后提出,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有望在国际安全领域衍生出更多共识网络、机制网络和支点国家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