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风云     
《南风窗》2014,(9):22-22
奥巴马“打捞”同盟之旅 在奥巴马4月23日开始的亚洲四国之行中,除了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和菲律宾都是美国的同盟国。军事同盟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支柱,奥巴马这次出访的对象选择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为了应对亚太新格局,美国正在对亚太同盟体系进行升级改造,形式上从传统的双边“辐轴”向多边“网络”转变,功能上从单纯地应对军事威胁转变为维护地区稳定。美困的亚太同盟体系的确正在得到强化,但能否顺利实现升级改造还很难说。  相似文献   

2.
顾静 《当代世界》2014,(3):64-66
<正>自2009年奥巴马出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政府的核心关切逐步由"反恐"转变为"重振经济"。冷战后经济增长强劲、最具活力的亚太地区上升为美国全球战略新的重心。美国的亚太战略相应出现大调整,即美国着手将其二战后构建的轮毂型(hub and spokes)亚太双边同盟体系  相似文献   

3.
友国在哪儿     
《南风窗》2014,(10):35
<正>两次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有句名言:"一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但美国在二战后打造的盟友体系,似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奥巴马4月下旬高调访问日韩菲3个东亚盟国,尽管是为了挽回外界对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已成"鸡肋"的印象,却也着实让中国舆论感受到来自海上的地缘压力。中国学界已在研讨如何应对美国在亚太的同盟体系,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中国也要营建自己的友好国家体系,反击美国在中国周边"挖墙脚"的行为。5月份,中国总理的非洲四国行、"主场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亚太南部的同盟关系现在面临着新的、复杂的发展态势。菲律宾逐渐淡化与美国的军事关系,澳大利亚则正在反思对美国的认识,寻求更独立的空间,对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逐渐认识到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虽然美国不会放弃对同盟国的安全承诺,但前几年美国亚太同盟战略出现的南北并重趋势将出现变化,美国的亚太盟友体系整体强化的趋势也将出现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亚太战略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孆 《国际展望》2010,(4):25-27
<正>自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美国调整了亚太战略。2009年11月14日,奥巴马在东京发表演讲时声称,他是美国首位"心系太平洋的总统",美国作为太平洋国家,要增强并继续保持在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2010年1月12日,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夏威夷就美国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政策发表演讲,与奥巴马总统的东京演讲相比,希拉里的演讲将范围从亚洲扩展到亚太,  相似文献   

6.
雷墨 《南风窗》2014,(17):62-64
<正>在北约"进化"为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安全合作机制时,欧洲却出现了传统安全威胁。当美国想把亚太同盟体系升级为赢得大国竞争的工具时,亚太格局又不具备泾渭分明的冷战式对抗的条件。9月4日至5日,2012年芝加哥峰会之后的首次北约峰会将在英国新南威尔士举行。英国常驻北约代表亚当·汤姆森此前对媒体表示,在乌克  相似文献   

7.
张翔  王联合 《国际展望》2023,(2):37-56+159
“逆向搭便车”指同盟内实力较强的成员在内部竞争条件下,通过减少防卫投入以刺激较弱成员大幅提高自身防卫支出的现象。美国利用亚太盟友在“自主—安全”交易与非对称相互依赖中的脆弱性,以政策鞭策而非削减盟友防卫支出实现对后者的“逆向搭便车”。冷战结束后,美国亚太同盟因盟主霸权透支与盟友“搭便车”而缺乏凝聚力。当前,在对华战略竞争加剧与传统、非传统安全威胁叠加的背景下,美国迫切需要重振亚太同盟体系以共同应对所谓挑战。为提高亚太盟友承担责任的能力与意愿,美国着手调整同盟义务,提升同盟军事合作水平;突破“轴辐”结构限制,与亚太盟友共同打造众多“印太”小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鼓励亚太盟友发挥各自相对优势,积极参与地区公共产品供应。美国对其亚太同盟的“逆向搭便车”基于同盟权力的非对称性,因而对于弥合同盟分歧成效有限。但是即便如此,这些政策和行动依然对中国国家安全与未来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8.
双边同盟体系制约下的东亚地区主义:困境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主义快速发展,但近年来美国不断强化其主导的双边同盟体系制约了东亚认同意识的形成,解构着东亚地区主义的社会文化基础;阻碍地区共同目标的建立,影响着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层次及其机制化水平;造成东亚权力结构的对立,加剧了东亚国家间的互不信任,由此导致东亚地区主义发展陷入困境。由于地区内部驱动力不足以及域外因素美国势力的强力介入,东亚地区主义在地缘范围上将从"东亚"加快向"亚太"转移,在结构上将从多层次竞争性多边机制加快整合为统一的地区制度模式,在形式上将从松散模式向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化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24)
正强化了亚洲同盟体系,构筑了应对中国崛起的安全屏障——奥巴马本可以带着这样的亚洲外交政绩离开白宫,如果不是菲律宾"不给力"的话。菲律宾嚷着要与美国闹"分手",的确让外界大跌眼镜。签了军事同盟条约,秀了几年的政治亲密,总统换人后就"恩断义绝"。杜特尔特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我在任,美国就别想把菲律宾当作门前鞋垫。"有人觉得这是杜特尔特意气用事,因为他说过不少"过头"话。也有人认为他是在大国间玩平衡,真实目的是想捞取更多的利益和好处。可就没人相信杜特尔特这话也是"真情流露"。把盟友视为门前鞋垫,暴露了美国亚洲同盟体系的先天缺陷。这个先天缺陷在于,美国的亚洲同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4月23日,奥巴马开启了姗姗来迟的亚洲之行,2013年10月他曾因国内预算危机和政府关门而临时取消访问亚太地区。2013年,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被认为陷入"失速"困境,今年的乌克兰危机以及俄罗斯出其不意地快速收纳克里米亚地区,让奥巴马政府大失颜面,也再度引发国际舆论有关美国"重返欧洲"而非"重返亚太"的论调。从美国当前外交处境来看,奥巴马政府可谓"焦头烂额"。围绕乌克兰"向东"  相似文献   

11.
储昭根 《南风窗》2014,(10):36-39
<正>若仅仅靠贸易、援助敦亲睦邻,中国尚不足以真正地感召周边国家,当美国登高一呼,东亚国家很容易"西瓜偎大边"。这恐怕是奥巴马东亚行投下的真正阴影。2014年4月下旬奥巴马高调访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被认为旨在重申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调整的延续性、严肃性和可行性,把美国东亚政策打造为奥巴马政府的外交胜果,以挽回外界对其再平衡战略已成"鸡肋"的印象。尽管奥巴马夫人米歇尔此前一个月刚访问北京、西安和成都,奥巴马本人亦将在11月访问北京,出席在怀柔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目前的伙伴关系国中,有相当数量的美国盟国。因此,评估这一伙伴与盟友的互动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中国伙伴关系与美国同盟体系的互动有三个特征:一是协调性,与美国盟友的伙伴关系属于中国伙伴关系网络的一部分;二是差异性,与美国盟友的伙伴关系因区域而不同,与欧洲盟友的伙伴关系构建相对较为顺利,与亚太盟友则遭遇困难;三是递进性,即中国与美国盟国的伙伴关系随形势发展逐步推进。中国伙伴关系网络与美国同盟体系的互动表现为三种模式:和平共处,同盟体系遏制伙伴关系,伙伴关系化解同盟体系的遏制。导致上述模式差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吸引力可使他国从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中获利,并以此为基础扩大互信,夯实伙伴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伙伴关系建设还取决于双边安全矛盾的程度,伙伴关系目前还停留在低政治的阶段,故而一旦遇到高政治领域内的安全矛盾,伙伴关系开展将受到严重的阻碍。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0,(24)
<正>去年11月新加坡APEC峰会前后,奥巴马接连访问了日中韩三国,重点是中国,闪光点是在上海,而这次横滨APEC峰会之前,奥巴马接连访问了印度、印尼和韩国,重点是印度,聚焦点是孟买。从对中国"软接触"到支持印度"入常",一年来美国外交基点转了个大圈;而在美日、美韩同盟的基础上,美、日、韩、越、印、澳"海洋联盟"正在浮现。11月8日美国与澳大利亚"2+2"防长与外长会,显示了两国长期的信赖关系。澳、美两国一起参加过上世纪5场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朝战、越战以及海湾战争)以及本世纪两场战争(阿战、伊战),哪怕澳大利亚经济繁荣完全仰赖"中国特  相似文献   

14.
赵明昊 《当代世界》2010,(12):55-58
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前位外交”讲话到总统奥巴马的亚洲四国之行,美高层近期高频度、高姿态涉足亚太,加紧推进其“重返亚洲”战略。某种程度上,“重返亚洲”这一概念并不准确,因为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亚洲,美国当下的种种努力应是整合旧资源、运用新方式、施展巧实力来“重现凸显”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存在及主导优势,通过“重构”亚太地区的安全(同盟)体系、经济体系和多边机制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面对当前国际体系的变局和变数,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审视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大棋局”。  相似文献   

15.
方晓志 《当代世界》2013,(11):61-64
作为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南锚",澳大利亚对美国全球战略部署,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前沿军事部署具有特殊的作用。随着亚太地区战略地位的提高,美国正在将战略重心向东转移,希望通过强化与澳大利亚的同盟关系,保持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而澳大利亚为提高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希望借助美国的影响力,加强与美国在亚太事务中的合作。美澳扩大军事合作已经成为影响亚太安全格局变化的一个新的变量。  相似文献   

16.
雷志华 《南风窗》2012,(20):26-28
东亚的岛屿争端并没有因美国的介入而得到解决,甚至呈现复杂化的趋势,但美国在这一地区强化同盟关系、调整军事部署的战略目标却正在——实现。奥巴马政府如何在亚太推进"再平衡"战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9月16日开始的对日本、中国和新西兰的访问是一个重要看点。因为帕内塔的到访,正值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急转直下之时,美国需要通过展现对日本这个关键盟友的"承诺"  相似文献   

17.
沈鹏  花馨 《当代世界》2016,(11):22-25
正美国在"重返亚太"战略中高度依赖同盟,把同盟当作其维护美国利益的重要途径。在自身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美国需要同盟的配合。其中同处于东北亚地区的美日、美韩两同盟都同步得到了强化。通过对日韩施展"巧实力"外交,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盟国战略重心的调整,缓解了美国在东北亚地区资源紧张的情况。美日、美韩在地区安全环境中的互动2009年,奥巴马政府就任之初,曾提升与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使日本担心美国是否会冷落自身。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亚洲时把首  相似文献   

18.
“奥巴马主义”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入主白宫已近中期,面对金融危机和外交困局的双重打击,打着"变革"的旗号,在内外政策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力图对内重振美国国威,对外重塑美国形象,更新同盟关系,打造"多伙伴关系",维系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以新近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为标志,一个新的"奥巴马主义"已露端倪,这必然会对美国全球战略以及中美关系带来重大影响。为全面分析和评估"奥巴马主义"与美国全球战略,本刊特约请参加2010年6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美国全球战略与中美关系"研讨会的京沪两地部分知名学者、专家撰写了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9.
赵明昊 《当代世界》2012,(10):12-16
当前,美日同盟正进入冷战后第三轮战略调整期,前两次分别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朝核危机和2001年的"9·11"事件促成。而此次调整则以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特别是军事上的战略调整为大背景,主要应对中国崛起。  相似文献   

20.
战后美国在东亚地区建立的以双边主义为基础的安全同盟体系即"轴辐体系"是美国亚太政策的支柱,但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这一体系正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冷战期间,双边主义的组织模式与东亚权力分配格局相吻合是"轴辐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石。冷战结束后,东亚权力分配格局向"多节点结构"转型,推动东亚国际秩序向多边主义导向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使"轴辐体系"的双边主义组织模式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多边主义取向之间出现结构性错位,进一步凸显了"轴辐体系"的两大弊端即"残缺性"和"外部性"。对此,"轴辐体系"难以有效应对东亚面临的多元安全威胁,东亚的长期稳定仍需要建构一个与"多节点结构"相匹配的兼具"内生性"和"完整性"的区域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