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11月18日,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其总部威里·勃兰特大厦会议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哲学与政治"的圆桌会议,由中国清华大学教授汪晖与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西格玛·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进行对话。汪晖教授发表了题为《代表性的断裂:再问"什么是平等"》的演讲,加布里尔主席发表了题为《金融危机时代的民主与正义》的演讲作为回应,政治理论家托马斯·迈尔(Thomas Meyer)、前联邦德国议会议长沃尔夫岗·蒂尔舍(Wolfgang Thierse)、德国哲学协会主席朱里安·尼达-胡姆林  相似文献   

2.
施密特是当代德国的重要政治家,1974年至1982年间曾任西德总理,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有过会晤,长期关注中国及其历史文明;  相似文献   

3.
阳敏  姚洋 《南风窗》2007,(15):52-56
1979年4月,《读书》创刊。其后28年,这本小小的杂志不时掀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无论是创刊号上的名文《读书无禁区》,还是10年来讨论诸种中国问题乃至重构世界图景。在它努力为社会发展拓清思想道路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思想与知识界种种纷争的活化石。2007年7月,负责《读书》长达10年之久的汪晖、黄平卸任。一月以来,种种不同渠道的声音和消息四处传播。当本不该是"新闻"的正常内部人事调整不期然成为知识界人人关注的"新闻事件"时,《读书》再一次显示出它在当代中国思想版图上的重要位置。而在本刊记者试图避免纠缠于单位人事纷争与知识界派系纠葛,努力通过多元视角,还原10年以来《读书》与中国思想界流变之关系时,却发现"《读书》事件"之为"新闻",它的价值可能正在钱理群先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所有的知识分子,不管我们原来是什么派,现在都共同面临着体制的扩张和官僚化,这是对我们的自由空间的挑战,我们要共同来面对!"《读书》随着陈原、沈昌文、汪晖3位主编所处的时代变迁而变。无论今后《读书》往何处去,陈原先生"解放思想,开动机器"的办刊宗旨,乃至"切中时弊"的刊文理念,都当是所有曾受益于《读书》的读者最真实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6,(23)
正汪晖这一代学者,跟传统文人的书斋生涯和现代教育的规训体制所最重要的不同,就在于他们都做过工人、农民或军人,每个人都跟土地、跟底层社会紧密相关。如果把进入大学读书,视作学术生涯的起点的话,那么汪晖从事人文思想学术研究工作,到今年为止,已经有了整整40个年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应北岛策划的视野丛书之邀,汪晖在中信出版社推出了自己的随笔集《颠倒》。正如汪晖在书中的同名随笔《墓园·颠倒》里讲述的那样:"颠倒"一词含义极为丰富,既可表示上下之间的倒置,也可以暗喻失序和混乱。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4,(2)
<正>从邓晓芒与刘小枫的"学理之争",到杨奎松批评汪晖不懂《毛选》就不要轻论党史,去年思想界接二连三的"新闻事件"不断提醒我们争论的轻易和共识的困难。本文作者以共识的寻找为线索,回顾2013年思想类图书,或可给读者提供有益的资讯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1997年"新界租约"到期的临近,近年来,有关香港前途的问题引起了国际上一些人士(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议论与猜测。尤其是去年(1982年)9月27日下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第二次访华后在香港发表了有关香港问题的谈话,更是引起很大的反响。这次谈话要点有二:其一,撒切尔夫人宣称"英国对香港居民有一种清楚明确的责任",她到香港的目的就"是要显示英国对香港人的承诺"。其二,撒切尔夫人坚持一百多年前中英两国签订的涉及香港地区的条约是"有效的"。她说"中国对于主权问题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英国  相似文献   

7.
田享华 《南风窗》2008,(5):96-96
或许是久居海外的缘故,丁学良更多的用嘴说中文,用笔写英文。幸运的是,有很多人乐意帮他把精彩的口语变成曼妙的文字。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再崛起》2007年11月的付梓。乍看起来,这个书名与两年前令他声名鹊起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观点有些矛盾: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8.
石勇 《南风窗》2012,(9):96-96
2000多年前,人类文明处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期"。有一个叫孔丘的中国人写了一本《论语》,讲仁义道德的,成为中国的"文化母本"。1000年以后,西晋时期,有一个中国人离经叛道,写了一篇赋叫《钱神论》。他叫鲁褒。又1000多年后,欧洲人发现,金  相似文献   

9.
百叶窗外是车来人往的广州东风东路。“对,就这样坐着,用英文念那首你写的诗。”年轻的德国姑娘调整着摄像机,用“德国英语”说。跪坐在牛皮沙发上的另一位德国少女则按动键盘,录音带缓缓转动,录下一段正儿八经的“外国声音”。音源来自一米开外、手捧诗稿正襟危坐的一位平头小子。他就是斯仁。这是德国独立制片人拍摄的一部介绍中国年轻艺术家的纪录片中的一个场面,当声音消失后,立于一旁的摄影师捕捉到这张照片。“换下”诗人面具,他又还原为“准”记者或“亚”编导,或“副”某、“次”某等等角色。反正他没当过主角,象巡逻兵一样在  相似文献   

10.
思郁 《南风窗》2014,(2):86-88
从邓晓芒与刘小枫的“学理之争”,到杨奎松批评汪晖不懂《毛选》就不要轻论党史,去年思想界接二连三的“新闻事件”不断提醒我们争论的轻易和共识的困难。本文作者以共识的寻找为线索,回顾2013年思想类图书,或可给读者提供有益的资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保罗·萨缪尔森谈当前世界经济中的保护主义倾向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明镜》周刊2005年第38期发表了该刊对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谈话记录,题为《“市场没有心”》。萨缪尔森谈到世界经济中的保护主义倾向、全球化的输家、美国的危险的负债政策等问题。文中特别指出,中国几乎是无限制地向美国贷款(指中国所购买的大量的美国国库券和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而美国用这些贷款大量购买中国的廉价产品,中国将肯定会改变这种状况。现将其内容介绍如下。记者:萨缪尔森教授,美国和中国的关系紧张,法国和荷兰因为害怕来自东欧的竞争而拒绝了欧盟宪法条约,就业岗位的转移使人们忧心忡忡。难道自…  相似文献   

12.
德国《时代》周刊2003年第29期(7月10日)发表该报记者采访英国著名左翼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谈话记录。霍布斯鲍姆对美国霸权的实质和美国、欧洲的区别和分歧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谈话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5,(14)
<正>在当今全球各国纷纷提出回归和振兴制造业,以及"互联网+"的热议与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印发的大潮下,《南风窗》第13期推出了《走向中国智造》的主题封面报道。几篇文章分别从专家角度提出了包括互联网与传统制造双中心式的主导产业升级模式的观点,对德国工业现代化的借鉴与分析,浙江制造业升级的调查,以及对中国版工业4.0在中国制造业的现实、互联网热和相应金融体系的冷静反思与警示。"工业4.0"是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以  相似文献   

14.
和静钧 《南风窗》2011,(26):92-93
欧元区成员要与德国订一个质押主权的"浮士德之约",换取保留欧元再贷款的权利。而权力让渡之后,却不能保证德国的意志就不出错。用哪个关键词来概括2011年的欧洲呢?西班牙《起义报》以耸人听闻的"分崩离析"凸显对欧债危机政治化的悲观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施救国,不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反倒是不正常的。这种政治化演义,德国玩得相对成熟,法国其次,中国看来知难而退了。  相似文献   

15.
德国《明镜》周刊2004年第18期以《我们需要坚强的神经》为题发表了该刊记者对波兰团结工会前领导人莱赫·瓦文萨的谈话记录。瓦文萨谈了他对欧盟东扩、波兰与西欧特别是德、法两国的矛盾及其发展前景的看法。其中,他对自己在东欧剧变中所起的作用仍自鸣得意。现将其主要内容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每当看到大街上疾驰而过的奔驰、宝马,我们不禁为德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唏嘘不已。事实上,德国长久以来一直领先的技术优势一直为人们所乐道。德国现在所倡导的工业4.0,对于我国正积极推进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于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各方人士从体制到内容已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大家对德国职业教育的"二元制"推崇有加。笔者也对"二元制"进行过研究和探索,但从企业调研的情况来看,二元制的模式虽值得借鉴,然而有些方式值得探讨,不能一味照  相似文献   

17.
2007年6月,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和“社会公正选择替代联盟”联合组成德国左翼党,成为德国政治中处于社会民主党左面的重要政治力量,也成为德国现今的五个政党之一。这个新成立的党内部还存在不少分歧,各方面的力量也需要磨合。德国《明镜》周刊2007年第31期(7月30日出版)发表了访问原民主社会主义党领导人之一、现任欧州社会主义党领导人之一的安德列.勃吕的谈话记录。勃吕对左翼党的双主席之一、曾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的奥斯卡.拉封丹的政治观点和作风、左翼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发表了坦率的看法。现将谈话的主要内容编译如下。《明镜》…  相似文献   

18.
2005年5月24日,法国《国际通讯》杂志主编帕特里克·多雷应邀访问中央编译局,并围绕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与中央编译局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刊记者借此机会就《国际通讯》杂志的有关情况、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看法与态度以及多雷本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对多雷先生进行了专访。记者:欢迎您来中国访问,您可以先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一下《国际通讯》的基本情况吗?多雷:好的。《国际通讯》是1991年创办的法文杂志,1996年改刊后以法文、英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和葡萄牙文5种文字发行,每种文字发行1000册,一共5000册…  相似文献   

19.
索尔仁尼琴谈苏联历史和普京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明镜》周刊2007年第30期(7月23日出版)以《用血书写成的》为题发表了原苏联著名持不同政见者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的访谈记录。索尔仁尼琴谈到他对苏联历史、普京政府的内外政策、俄国今后的发展以及他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改革的看法,以及对西方的失望。现将谈话内容摘要编译如下。《明镜》:13年前您从流亡地回到俄国时对新俄国的发展感到失望。您拒绝了戈尔巴乔夫颁发给您的国家奖,同样也拒绝了叶利钦给您的勋章。现在您却接受了普京给您的国家奖。他可是曾经十分野蛮地迫害和折磨过您的秘密警察从前的头子啊!这不是前…  相似文献   

20.
在论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时,往往举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来说明他对马思的“同时胜利论”的发展。似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曾流行过“同时胜利论”。这是一个重大历史误解。含有“同时胜利”提法的《共产主义原理》直到1913年才首次发表,有类似提法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直到1932年才第一次全文出版。恩格斯本人对《共产主义原理》并不满意,他不久后同马克思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并没有出现“同时发生”的提法。马恩的基本观点是,一国开始,其他国家继续,再由某个国家完成。列宁的观点同马恩是一致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曾明确说过:“俄国人开始了,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将去完成,社会主义定将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