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化的村庄     
《南风窗》2014,(2)
<正>农业现代化是本届政府施政纲要中"新四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如何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政策的成败。但中国农村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合理的未来中国农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是当前各界争议颇大,讨论并不充分的问题。这组文章,是希望通过回归中国农村现实的方式,给这一讨论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覃爱玲 《南风窗》2014,(2):38-42
农业现代化是本届政府施政纲要中“新四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如何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政策的成败。但中国农村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合理的未来中国农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是当前各界争议颇大,讨论并不充分的问题。这组文章,是希望通过回归中国农村现实的方式,给这一讨论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4,(2)
<正>政府当前要慎推以规模化集中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从当前中国国情来看,城市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极,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将农村暂时保留为进城失败农民的退路,可以为中国正面临的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缓冲带。"三农"学者贺雪峰和他带领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学者和学生常年在中国各地农村驻点调查。他痛心于中国许多就农村问题发言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和决策制定者缺乏对中国农村真实情况的把握,喜欢凭借一些概念化的语言来认知农村,或者囿于部门利益,急于由政府推动一些看似美好的概念。他自称"小农立场",许多观点往往与主流有异,却因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无一不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中国的现代化无疑也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我们人为地扭曲了推进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在联系。非均衡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把农民限制在了农村,从而滞迟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也影响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起步而长盛不衰的农民流动,又反过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对于我们在推动现代化的事业中应该怎样对待农民流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昌平 《南风窗》2012,(21):54-56
在全球化"中国拐点"出现后,中国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不可能走亚洲"四小龙"之前所有先发国家和地区的道路,必须探索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的最大特点有二:一是以内需为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二是以共同富裕为主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生产力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将作什么样的选择,本文拟从这一方面做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理论创新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为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那么,应如何界定治理的涵义?从政治学理论来看,统治、管理与治理有何区别?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从"管理"到"治理"的改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前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有哪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为了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刊特约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和中国农村研究院徐勇教授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覃爱玲 《南风窗》2014,(2):43-45
政府当前要慎推以规模化集中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从当前中国国情来看,城市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极,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将农村暂时保留为进城失败农民的退路,可以为中国正面临的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缓冲带。  相似文献   

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万象更新,百废待兴,天时、地利、人和,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如何把握这一机遇,对国家、社会发展模式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历史证明,这次选择至关重要,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之深,至今仍无法摆脱。  相似文献   

10.
"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一直在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重大命题.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回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严峻考验.同时,疫情增强了各国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的动力,拓展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也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神话,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个正在成长中的世界大国,她应该有自己的世界战略。目前,中国的世界战略目标应该是:打破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建立一个各大国真正平等的多极世界体系,中国在其中应该作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发挥作用,为中国在21世纪中叶成为现代化的强国而提供一个和平和对中国有利的世界环境。这将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又一次以强国面目出现在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不懈追求.回顾这一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在围绕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思考和布局,由此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为总体布局、时间布局和空间布局的科学统一.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框架",时间布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表",空间布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作战图",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坚持并不断地将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布局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张银海 《南风窗》2011,(21):54-56
一个"轻度追尾"事件引发这么大的波澜,这是城市中产阶层安全感缺失情绪的爆发。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既享受现代化的便利,又能够避免现代化的风险?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个宏大的政治命题。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么建设"提出了很多新的论断和观点,这一系列新观点构成了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基本逻辑。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是习近平重要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因为这一思想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经验的系统总结,而且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5.
<正>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文明古国、正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的当代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基础上,总结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了较为全面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如何认识并把握这一理论体系,是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长期任务。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衡判独木不成林,任何体系都是由多种要素逻辑性构成为一体。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这个体系是否已经形成?二是这个体系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历来是众多学者讨论的问题,这两者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两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笔者的主要观点是主张国家权力应该略小于公民权利,而且本文将主要从两者的对比中来论证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8.
图片新闻     
正6月2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的第十九届"万寿论坛"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举行。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个共产党、工人党政党领导人和代表,以及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近200人齐聚在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围绕"改革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四十年前,小岗村十八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率先发起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张天潘 《南风窗》2013,(8):87-89
在消费主义与城市中心主义的遮蔽下,从影视到图书,再到网络、街头广告,都无时无刻不在倾销着城市主义的价值观和各种"城市物语",农村作为城市背包客想象中的幕布,其中的真实生活被抽离。回顾近二三十年来,伴随着乡土题材影视作品中农村叙事的变迁,可以窥见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但这种变迁,却经常与当下中国农村的现实迥然不同。从文化层面来说,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正初夏的小岗村麦梢孕穗,青桃初长。6月2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的第十九届"万寿论坛"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举行。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个共产党、工人党政党领导人和代表,以及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近200人齐聚在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围绕"改革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代表们围绕"中国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启示""深化改革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新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