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风窗》2014,(3)
<正>从那个时代到现在,世界变化太大了.那个时代,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得到灵感,未来也有一个灿烂的光辉——全人类的解放、全人类的幸福,而相对来说当下是微不足道的。世界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不一样,历史被认为是毫不足道,未来也没有什么辉煌灿烂的前景让人类为之奋斗,反而当下成为巨大无比的东西,大家都重视在当下好好活着。  相似文献   

2.
何蕴琪 《南风窗》2014,(3):88-90
从那个时代到现在,世界变化太大了,那个时代,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得到灵感,未来也有一个灿烂的光辉——全人类的解放、全人类的幸福,而相对来说当下是微不足道的。世界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不一样,历史被认为是毫不足道,未来也没有什么辉煌灿烂的前景让人类为之奋斗,反而当下成为巨大无比的东西,大家都重视在当下好好活着。  相似文献   

3.
正《晚熟的人》作者:莫言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小说,故乡人事,但面貌全新;篇幅紧凑,却各有曲直。从《红高粱》到《晚熟的人》,从历史深处到当下现实,从开天辟地到气象万千,他依然是读者熟悉的那个莫言,带给我们既陌生又全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在他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提出了"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和"世界的整体性"思想。这个观点实际上就是该书下篇《新思维与世界》的中心思想。戈尔巴乔夫是这样论述这一观点的:当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多维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实质上是一个整体的世界",人类进入了核一宇宙时代,就"第一次出现了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今天的,而不是遥远的全人类的利益"。因为,今天,整个人类"是同舟共济,是沉是浮,只能在一起",否则,就只能同归于尽,无一幸免。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现在,"人类迫切需要把自己的力量联合起来,以便保护人类自身,造福……未来"。结论是:今天,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全人类原则大于阶级原则。据他说,"列宁曾不止一次阐述过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的思  相似文献   

5.
王达 《工会博览》2008,(12):1-1
北京奥运会把世界的目光集中到中国,5&#183;12大地震,又将世界的爱心和帮助集中到了中国。因为,如同奥运会属于全人类一样,发生在中国的这次地震灾害也同样牵动了世界人民的心。  相似文献   

6.
周熙明 《南风窗》2011,(22):46-48
人类已经处在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转折点,必须朝着一个新的时代迈进,这便是文化时代。在文化时代,文化在社会历史舞台上已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配角变为主角;发展最终要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一个国家能否高瞻远瞩、尽早确立文化立国的战略,将决定它在未来世界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4月版定价:69元本书汇聚了作者多年来在国际战略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中国的国际战略回顾到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分析,从纵观美国发展强大的历史原因到评说30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从中国新地缘战略的再平衡到当下国际环境的新趋势,从美国的大战略启示到未来的强国外交之路。本书以宏观视角,通过回顾历史、比较分析,对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为了解和把  相似文献   

8.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是当代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资产阶级时代”世界发展逻辑的历史延伸和必然结果,把“资产阶级时代”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层级.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发达国家体制内进行的变革和扬弃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历史进程,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积极扬弃的、新的历史形式,成为孕育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更高社会形态的胎胞.我们应当科学准确地认识新兴经济体的世界历史内涵,充分估量这个重大国际性变革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社会民主主义当下的危机是与资本主义的危机交织和重叠的。从更宽泛的历史意义上理解,它是社会民主党各个历史阶段政策选择结果的积累。本文着重从三个"之后"的历史角度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的当下危机,并对其未来出路作出简要的研判。一、分析社会民主主义危机的两种维度和历史框架理解当下的西欧社会党所面临的普遍性危  相似文献   

10.
新书讯     
<正>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阎学通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版定价、2.00元本书对比、剖析了未来十年中美两国的实力变化,认为到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本书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阐述,探讨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必  相似文献   

11.
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塑造了人类。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即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的意识、观念、动机与行为,无一不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环境的文化烙印。而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犯罪现象也无一不打上时代和环境的文化烙印。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题为《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的重要主旨讲话,强调指出"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新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实践创造性拓展到更加宏阔的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之中,号召世界政党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3.
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全球化作为资本对市场的开拓,既是对时空的"压缩"也是对时空的"超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就是在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过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从此进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一球两制”新时代。“两个必然”不可避免,两制共存也不可避免。关于“两制关系”的理论探索,大体存在替代论、利用论、趋同论几种理论范式。关于两制共存的交往策略,大体存在和而不同的理性方案、统一战线的应急方案、生死博弈的激进方案、同而不和的同化方案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洞察两制长期共存的历史大势,从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高度求解两制共存的世纪难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制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马克思主义“两个决不会”的原则精神,打开了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背景下两制和平共处的历史空间,重建了“西强东弱”格局下两制和谐共生的国际生态,重塑了“东升西降”阶段两制良性竞争的世界图景,为建构“后西方时代”两制交往新范式提供了前瞻性构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站在全人类高度思考两制未来的“建构性方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两制关系”理论上的元哲学创造,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史观的中国版本。  相似文献   

15.
李北方 《南风窗》2014,(8):46-49
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回首百年前,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回答应该是,统治这个世界的精英们如果还不能放下"致命的自负",仍可能再次遭受致命的失败。在《昨日的世界》一书的开头,斯蒂芬·茨威格这样写道:"倘若要我今天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我希望我这样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那个黄金时代正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百年和平"的晚期。当时的欧洲上流社会享受富足,迷信进步,以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一、二百年,世界处在西方列强统治的时代,整个东方在世界历史上表现不出重要的分量,中国更是处在“东亚病夫”的悲惨境地。但即使那个时候就有西方的战略家曾预言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这个狮子醒来,全世界将  相似文献   

17.
南方朔 《南风窗》2013,(17):95-95
重建的那烂陀大学不会只谈佛学,而会谈佛教价值影响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人文问题,它已有佛学现代化的意涵。16世纪后,世界进入海权时代,在此之前是欧亚大陆主导的陆权时代。当时从地中海东岸到中国,商队来往频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光明与黑暗进行殊死较量的时代。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各种英雄豪杰辈出,奸佞小人泛起,形成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历史活剧。在光明到来的时刻,历史铸就了许多闪耀的将星。他们是光明阵营的杰出人物,是光明力量的重要代表。开国将军刘少卿就是他们中的一员。2006年5月,中共党史出版  相似文献   

19.
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要方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显著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近五年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为现实根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视界展现其深刻的时代意蕴,以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回溯揭示其深远的世界意义,在"不忘初心"的历史探索中升华根本宗旨、核心立场、历史使命和奋进路向。  相似文献   

20.
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已经迈进信息化时代的门槛,中国军事科学也酝酿着重大突破。推进中国军事科学的时代创新,是我们这一代军事理论工作者担负的历史责任。首先是推进军事理论建设的时代转型;其次是引导军事理论体系的结构调整;最后是要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