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晟 《南风窗》2014,(25):36-40
法治,作为一种理念,也许可以形成一套能让全世界所有人都接受的论说;但作为实践的法治,一定是干差万别的。 司法审查制度是美国特有的,也被公认为是好的制度。很多国家,包括不少与美国文化背景相近的欧洲国家,曾经力图移植这一制度,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4,(25)
<正>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了其法治。法律是世俗的规则,法治是世俗的事业,这要求我们去低调而务实地推进法治建设。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一出,法治成了热词,媒体所描述的"法学家很忙"的现象生动地表现出法治在当下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举国上下对于法治的普遍关注与高度期待,无疑是件可喜的事情,但正是这种关注和期待,也要求对于法治的更深刻理解。要把"法学家的春天"真正转化为"法治的春天",不能满足于赞美法治,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4,(26)
<正>我们都曾经"苏力"过。18年来,秋菊的形象,始终支配着中国的法学理论议程,我们甚至可以依据对秋菊的态度把中国的法治道路分为两途。反秋菊论者认为秋菊恰恰是法治的障碍。只有剥离了人情:"哭哭啼啼的多不像话",只有舍弃了道德:"伦理纠葛谁也拎不清",只有简化了准绳:"天下熙攘莫不为利",只有操练好法言法语法槌法袍:"田间坑头何来威严"。简言之,只有割舍了国家、政府、公权、人民,这"法治的天"才是"晴朗的天"。《探寻中国的法治》专题的5篇文章是当前法治讨论的一个新起点。宽泛地说,它们都是支持秋菊论者,但支持的却并不是同一个秋菊。李晟的《回到本源说法治》是苏  相似文献   

4.
王江雨 《南风窗》2013,(13):95-95
新加坡的法律制度虽然暗合了法家的不少主张,但法家并不是新加坡法治的思想源头。说实话,几乎完全由英文教育的精英所统治的新加坡,恐怕在成为法治国家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人懂得或有兴趣去了解何为"法家思想"。新加坡作为一个华人社会不同于传统中国社会(如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最大特征是它的法治,这一点新加坡自身深以为傲,也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李光耀曾经指出,新加坡成功的关键是法治(rule of law),以法律在今日新加坡社会至高无上的地位来看,可以说这一点并非虚言。  相似文献   

5.
介于美国鹰派"围困中国龙"论调有所抬头,[《波士顿环球报》网络版2月25日文题]尊重中国(作者: 专栏作家H·D·S格林韦) 拉姆斯菲尔德前不久称中国是一个"我们希望和祈祷她按部就班进入文明世界"的国家,这话让我感到茫然。五角大楼的一名发言人立即跳出来解释说,国防部长的意思并非中国不是一个文明国家,只是她一直闭关自守,现在逐渐登上全球舞台。的确如此,但看来"文明国家"越来越多地用来指按布什政府的旨意行事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贾智杰 《法制博览》2013,(7):125-126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是德国资产阶级宪政运动的产物,其意思是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行政法治无论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还是一种制度实践,都是法治的主要部分。本文将从法治政府的理论出发,讨论控权的必要性,结合西方各法治国家的实践经验,探究我国构建法治政府过程中法律对行政权力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希腊人不仅把政治视为一种理性的活动 ,同时也把法治作为一种理想的政治状况加以追求 ,但他们这种不仅试图创造理性的政治、而且试图创造理性的法律秩序的努力却让希腊的政治生活走向了法治的反面。在希腊文明的后期 ,亚里斯多德终于意识到法治也许是一种与希腊式的理性政治正相反的范畴 ,但他自己也未能找到一种法治的制度化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规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国家治理体系与法治体系的协调与统一,可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的相互促进,是铸就现代化强大国家、实现"法治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美国人来谈论中国的事情,首先我想澄清的一点是:我并不认为我自己对所有的重要问题都有现成的答案。我也并不认为根植于一国的制度可以被移植到另外的国家。西方的制度不能仅仅只是从美国连根拔起然后不加修剪地栽入中国的土壤。关于这一点,我想说明:除了我的国家之外,涉及别国我都持这一观点,甚至涉及象加拿大这样一个与我的国家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化和美国殖民地史的国家也是一样。如果我到加拿大去,游说加拿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政治现代化是以政治革命为先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从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理论上对现代化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同义表述,是在扬弃西方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创新。国家治理既不是去国家化,又不是强化政府治理,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和"党建国家"的政治逻辑,中国政治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国家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通过新能源获取技术优势的重视不是奥巴马时代才有的,但不见得是要通过新能源来拖垮别的国家。中国之所以做新能源不是为了国家形象,不是为了让外国人高兴,更不应是为了抵挡外国的贸易制裁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美国奥巴马政府将发展新能源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其经济刺激计划中,涉及新能源的部分高达500亿美元。其中100亿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为新能源并入(火)电网创造物质条件,其余400  相似文献   

12.
王大鹏 《南风窗》2012,(12):38-39
尽管干部任命制在现阶段不可避免,但空降的最终目标不是让任命制不断强化,它只是走向民主法治的过渡手段。一提到空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从天而降的伞兵,在军事上,空降兵一般都是作为特种兵,在战场上起到突然打击的作用。"二战"时期,美军的101空降师和82空降师,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声名显赫,就缘于他们的突击性。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也需要域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美国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至关重要。通过研究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及外交关系委员会学者的观点发现,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虽包含一定客观理性的成分,但基于战略谨慎的认知仍占主导地位。目前美国已明确表态愿与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上合作,但其内在动机仍是竞争,意在维护其自身利益及霸权地位。基于此,中国的策略选项包括:构建"中美利益共同体",深化中美"一带一路"对话交流,拓宽美国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渠道,挖掘中美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周边争端,主动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4.
赵亚洁 《法制博览》2013,(5):114-115,52
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追求国际法治,国际法院是国际法治的重要环节。但国际法院自身管辖权制度还不完善、第三世界国家对国际法院还不够信任,以及国际社会中某些国家尚无能力利用国际法来解决争端等因素让国际法院每年的案源数量稀少,成为了一个"未被充分利用的工具"。为了走出案源瓶颈,法院进行了适度的调整,但要切实缓解这一问题还需要对以上各个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为最终实现国际法治的美好愿景从理论上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5.
法治政党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准,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方面。作为转型国家法治建设的一部分,我们应当把政党法治化作为重要指标,明确提出法治政党建设的命题。法治政党最主要的一个面向是政治生活的法律化,是宪法和法律对政党的规范和约束;法治政党建设的另一方面是党内规范法治化,政党通过良善的自身制度加强自我约束。法治政党的关键是依宪执政,未来要通过推进党的领导权法制化、深化党的机构改革、深化党委决策制度改革和推进党内治理法治化等重点举措来完善党依宪执政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6,(1)
正我们都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这个"人",包括了"我",但更多地指"他人"。在《让直觉和世界的真相相通》(见本刊2015年第26期)这篇文章中,我在破解著名的"电车难题"时说,"岂能尽如我意,但求无愧于心。"在到底是让失控的电车按既定轨道撞死5人,还是由我们选择拐向岔道,拿无辜的1人生命去救5人,我们都是极其痛苦的,是无法尽如我意的,但再痛苦也得选。这个时候的判断标准就是"无愧于心"。这两句话,都在说:我们对做一件事最终应该听从的,不是头脑的想法,不是他人的意志和压力,而是我们内心的声音,是内心深处的直觉。这是一  相似文献   

17.
作为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带有明显的法律方法论属性。从方法论的角度解题,需要对命题之中的"融入"进行恰当的理解。"融入"不是硬性推行,而是要找到符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求的进入方式。这就需要借鉴中外历史上已有的法律思维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具体方法。立法是最为简单的融入方法,可以直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到法律规定中;但立法也是一种必须审慎使用的方法,而且也无法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常态化问题。因此,通过司法、执法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法律解释、法律论证和法律修辞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友国在哪儿     
《南风窗》2014,(10):35
<正>两次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有句名言:"一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但美国在二战后打造的盟友体系,似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奥巴马4月下旬高调访问日韩菲3个东亚盟国,尽管是为了挽回外界对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已成"鸡肋"的印象,却也着实让中国舆论感受到来自海上的地缘压力。中国学界已在研讨如何应对美国在亚太的同盟体系,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中国也要营建自己的友好国家体系,反击美国在中国周边"挖墙脚"的行为。5月份,中国总理的非洲四国行、"主场  相似文献   

19.
石破 《南风窗》2014,(22):11-11
<正>近年来,官员公开道歉逐渐多了起来。中国的官员并不是不习惯道歉,事实上所有的中国人都习惯于道歉,因为我们从小就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之下学会了"写检讨",这项技巧将会伴随我们一生。只不过"检讨"一般是对上道歉,是传达一种顺从、谦卑和温驯,是对自己卑微地位的进一步确认,而不是表达诚意——不是让受伤害者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使双方站到同一个平面上。  相似文献   

20.
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及其动向事关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将对中美关系、台湾地区与美国的关系、海峡两岸关系产生直接影响。特朗普政府有别于奥巴马政府,台海政策不在其施政的优先位置;台海政策从属于美国的对外战略、亚太战略与中美关系,但突出台湾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台海政策整体上服务于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同时服务并服从于"让美国重新伟大"的目标;这些构成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的主要特征。基于此,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主轴仍是"分而不独、和而不统";不会"弃台",不会放弃"一个中国政策",但也不会严格按照"一个中国政策"行事,更不会支持中国统一;不希望两岸关系紧张或发生军事冲突,也不会让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障碍。影响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走向的因素既包括特朗普本人及其团队和官僚体系对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的认知,也包括中美关系的发展,还包括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对美活动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敏感问题,但在不同阶段其敏感程度有异,这取决于中国大陆对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调整的反应与反制程度,以及特朗普政府是否明确中方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