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石勇 《南风窗》2014,(16):62-64
<正>如果可以,我们不妨把这一种"报复社会",称之为当一个社会在阶层结构、财富分配、价值观念上出现问题时,它的"自我报复"。社会机制和人的心理机制配合,生产出了个别在心理上比较特殊的人,然后他们反过来破坏社会。  相似文献   

2.
唐小兵 《南风窗》2014,(10):12-17
<正>"抵御、融入、逃避、顺应……法律青年们选择这样与这个时代相处。时代在他们那里是一个自变量,而他们则成了因变量;时代塑造了他们,而他们对于时代无能为力。"这是《南风窗》第九期封面报道中对于一个特殊青年群体的世相与心态的描摹,呈现了青年人在阶层日益固化和流动空间窄化的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困顿、焦灼与挣扎。青年文化是一个社会的风向标,这正如李大钊在民初发表的《青春》一文所揭示的那样,若青年人都有昂扬、蓬勃的生命情调和创造精神,则中国社会就能新陈代谢而趋向  相似文献   

3.
廉思 《南风窗》2014,(24):55-57
<正>正是中国相对畅通的"横向"人口流动,缓解了日趋固化的"纵向"阶层流动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有效减缓了纵向流动变慢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稳定的冲击。阶层固化,向上流动的管道缺乏,导致社会活力下降,这是中国一个沉重的话题。还有阶层流动的可能吗?或者说,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吗?"洄游青年"们来了镜头回放一下:2014年春节的一个网帖引发了无数青年的关注和讨论。这个网帖来自著名网络论坛"知乎"上用户"王远成"的一篇文章——《背井离乡,为何仍要打  相似文献   

4.
吕德文 《南风窗》2014,(18):38-41
<正>在身份制并未完全消除的今天,稍有不慎,来自下层的政治风险就会随之而来。今天中国的社会下层,已经不是过去的下层了,分散在多种职业群体中,其阶层处境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市场能力,而不是相对稳固的身份制,但其命运却同时受到制度和市场的影响。他们具体是由哪些群体构成?如果给他们描画一幅社会学肖像,那会是什么?他们又通过哪些社会机制,来影响社会接下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2014,你好吗?     
《南风窗》2014,(1)
<正>当2014年到来的时候,我们的脚步踏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大幕已然拉开的时代不知会有多长。它并不仅仅是以时间为标志,而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由高层对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一系列布局,以及社会整体心态,各个阶层心态的转变所开启。未来是什么,从来就取决于人们怎么做,但首先取决于他们怎么想。不仅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包括他们的性格、心态,也是影响,甚至决定社会如何演化的重要变量。无论一个人身处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在认知和心理上,仍然停留在过去,已经跟不上形势变化和新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中国社会的演化,我们能够迎来什么,需要新的认知架构,也需要心理基础。无论过去有多么不满,或者失望,新的社会变革进程,总可以被我们赋予  相似文献   

6.
我的大学     
《南风窗》2016,(15)
正中国社会,尤其是中下层社会,始终对大学保有一份善意的想象,在大学作为精英教育承载者的时代,这种想象甚至带有某种神圣的味道。因为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知识和思想都是社会的奢侈品,是由一股超验的力量通过天赋来配给的。进入大学这一事实本身,似乎就验证了一个人是否具有配给的资格,这就是所谓的"天之骄子"。  相似文献   

7.
石勇 《南风窗》2012,(6):54-57
阶层固化、社会结构锁定,正是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下,制度、政策在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时,偏向了他们或者"权力亲缘群体"的结果。这导致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不正义。无正义,则无未来。  相似文献   

8.
楼市心理战     
《南风窗》2016,(8)
正现在,正是人们在社会价值排序上相对焦虑的时候—害怕锁定在"无房阶层"、"小房阶层"、"非学区房阶层"上。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样的心理背景,成为楼市上涨的强大"需求"。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提供一个从心理博弈去看房价涨跌的角度。但还是先来看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股市弥漫着两种心理:贪婪和恐惧。它们是影响股市涨跌的重要变量。我发现,这两种心理,传染性都很强。你的贪婪会激发我的贪婪,你的恐惧也会触发我的恐惧,一旦某种心  相似文献   

9.
50年过去了,人们从未见过这样的事:一个特殊利益阶层能够针对一份可能不利于其阶层利益的文件,公开发表反对言论;一部分市场化色彩相对浓厚的媒体不仅为持反对意见的阶层代表提供舆论阵地,还能为他们提供讨论批评红头文件的平台;反对派的意见和舆论干预的合力竟然最终影响了一份红头文件的走向。且不论反对者的理由是否充分,也不论红头文件本身是否有缺陷,这样的现象本身已足够我们激动。121文件就像一块试金石,它不仅测出了中国新富阶层影响社会舆论干预政府决策的能力,还测出了一个渐趋开放社会对反对意见的宽容。121文件的遭遇,还提醒政府,在公共选择的制度安排上,应该更多地靠近民主市场化社会的法则。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影视剧《人民的名义》火了!这部影视剧给社会带来的正能量不容否认,在反腐败的大背景下固然起到了坚定人民反腐败信心的作用。可是这部影视剧的观众却出乎意料地同情剧中的反派角色,主要原因是他们来自社会底层,在上升过程中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由此,这部剧引发了社会对于阶层固化问题的讨论。在阶层固化问题引发热议的同时,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也同样值得我们反思。毋庸置疑,社会分层是任何社会都无法避免的现象。但是,社会分层需要加以控制,避免出现阶层固化,上升通道趋窄的  相似文献   

11.
唐小兵 《南风窗》2014,(18):80-82
<正>现在是大众文化胜利的时代,但大众文化胜利也并不是说精英文化就被消灭,它只是变成小众化,变成了"副集合"。精英文化也只是文化中的一种,认为一些人有特定需要就为他们定做。整个20世纪从启蒙到革命后,知识人与大众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五四"时期的"到民间去",体现了知识界对底层社会的浪漫主义想象,知识精英承担了启蒙的任务,"群众"成为精英主义理念下的他者。到20世纪下半叶,民粹主义思潮汹涌,知识精英  相似文献   

12.
正他们是一支对社会充满关爱的团队;他们车容车貌整洁,待人热情有礼,肯于付出时间和金钱,只为让爱在社会传播;他们为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点对点菜单化志愿服务,人人都有故事可说。他们就是京城人传颂的最美"的哥"——北京天坛出租汽车公司雷锋车队。作为"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全国工人先锋号",在"向社会传播爱"的道路上,他们从不曾缺席。  相似文献   

13.
石勇 《南风窗》2011,(16):21-23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发展到今天,一个由各界名流所组成的精英阶层已经发育。在早就存在的"政治吸纳"之外,如何让他们作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一个稳定社会必不可少的"多元共治","贵阳模式"成为一个无法绕开的观察点。  相似文献   

14.
何蕴琪 《南风窗》2014,(21):11-11
<正>这个问题的提出,似乎就已经暗示了它背后的观点——在"经济基础"稳固的社会环境,"上层建筑"的存在不言自明,只有在经济还不足够发达、社会还有更多更迫切、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的环境中,艺术的作用才需要被讨论。然而事实上,艺术存在于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不论其经济和政治结构如何,只要想象一下,一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千百年来歌声与舞蹈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意义从来改变,就会对艺术的作用,甚至艺术的定义产生更贴近真实的看法。那么,在一个工业化/后工业化的城市里,艺术有什么用?每一天,各种艺术  相似文献   

15.
张墨宁 《南风窗》2014,(18):45-46
<正>生活处于下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失意,但失意的阶层往往诞生于下层。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动和加剧固化催生了新的下层群体,这些新的下层群体无论在自我认同还是行为逻辑上,都与传统划分中的下层特征有了很大不同。如何看待新的社会格局,从制度层面回应他们的诉求?本刊记者就此访谈了中国社科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变化《南风窗》:今天的社会下层似乎在壮大,加入了一些新的人群。他们是这个社会中最失意的群体吗?  相似文献   

16.
据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柯瓦列夫斯基教授(1851~1916)统计,1912年,俄国有自治机构的省份有40个,在自治机构中的人约有8.5万人.他们在其社会实践中真正做到了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切切实实地解决了农民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成为在俄罗斯大地上真正深入社会的知识阶层,改变了"城里有文化的人听不懂、甚至排斥农民的语言,农民也听不懂城里人的标准语.他们彼此不了解,没有任何共性……形成两种文化、两个世界"的状态.19世纪后25年,"第三种人"也曾经按照民粹派提出的要把农村建成"反对私有制的堡垒"的思路做过一些努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发展渐趋主流,摆脱中世纪的宗法传统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就成为这些农学家——组织者"具体工作"的指导方向,他们摸索出了一套具有俄国特色"社会实践"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7.
狄马 《南风窗》2011,(16):8
南方朔先生在《精英阶层要有该有的样子》一文中强调"当个统治阶级,在言行举止和道德标准上就要有个统治阶级的样子",这当然没错。可问题是,如果他们"没有样子"怎么办?南先生说让他们"自杀谢罪";可如果他们不自杀呢?不但不自杀,而且还洋洋得意地  相似文献   

18.
张铁志 《南风窗》2011,(16):8-8
南方朔先生在《精英阶层要有该有的样子》一文中强调"当个统治阶级,在言行举止和道德标准上就要有个统治阶级的样子",这当然没错。可问题是,如果他们"没有样子"怎么办?南先生说让他们"自杀谢罪";可如果他们不自杀呢?不但不自杀,而且还洋洋得意地  相似文献   

19.
叶竹盛 《南风窗》2013,(21):7-7
当年高衙内要是在大街上喊一声"我爹是高俅",管用程度肯定远超如今的一句"我爸是李刚"。过去千年的皇朝社会,除了一两百年才来一次的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皇帝基本稳坐龙椅。文武百官只要伺候好皇帝和上峰,基本也能高枕无忧。那个"超稳定"的时代显然已经过去了。尽管存在阶层固化、贫富差距、制度锁定等现象,但是相比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个人的际遇显得更为动荡。昨天还是参与扫黄的女警,今天就可能被误认为是"小姐"而遭警察殴打;  相似文献   

20.
石勇 《南风窗》2014,(11):50-52
<正>医患社会冲突内在于两者关系的重新建构中。换言之,他们的社会冲突,不过是体制、市场,以及社会利益群体分化进行"设置"的结果。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身患疾病的人,他们的家属,和医护人员在医院这个社会空间里相遇。大多数时候,他们的相遇平淡无奇,医院保持着特有的秩序—包括医患在博弈能力上并不对等的秩序。但有时候,这种秩序会骤然间被撕破,就像有汽车在十字路口闯红灯引发交通事故一样,医患的相遇,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冲撞。它们构成了剧烈地冲撞人们心理的社会事件,这些年来接连不断地发生,并在公共领域得到传播和放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