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百年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儒学研究均认同<论语>的思想,因此<论语>宜于成为今日儒学各派求同存异的基础.为了强调<论语>的基本性和普适性,有必要首先区分由儒学(四书五经和宋明理学)与仁学(孔孟原始思想)所分别代表的两个不同"学科对象".仁学对象和儒学对象的区隔,或仁学从儒学中的分离,还可有助于孔子伦理学思想和现代社会-学术-思想的实际"接轨",以使作为纯伦理学思想的仁学得以有效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思想理论交流.仁学除了作为孔孟学之原始对象外,经合理的现代化解释后,还可以作为人类普适的现世伦理理想模型而推广于世界.儒学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历史经验,仁学则内涵着一种普遍的人性经验.  相似文献   

3.
仁、义、礼、知、信、恕等思想构成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仁与义、礼、知、信、恕一起维系着社会的安宁与和谐。信是和谐的凝聚力,恕是和谐的人际基础,礼是和谐的行为规范,知是和谐的伦理保证,义是和谐的价值标准。孔子学说从根本上是要求人们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表现在境外因素与境内因素相互勾联,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相互混杂。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矛盾的广泛与复杂,矛盾的缓解与激化,矛盾的量变与质变。和谐社会视野下多元化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构建涉及民意表达、情报信息、风险评估、矛盾排查、矛盾调解、危机管理、责任追究、理论研究等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产生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根源于商品经济私人本性和社会本性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根源于人性中恶与善、理性与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一运动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关系历经两个多世纪历史演变和社会治理不断创新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必然伴生物。这一运动的主旨在于通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缓和、缓解资本与劳动、资本与大众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确保劳动者与大众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正在扬弃着传统“经济人”假设、传统公司法理念和新自由主义,正在推进着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走上与人性相契合的现代民主法治道路。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社会治理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在企业劳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中国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社会治理的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第一人,其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区分以及处理矛盾的方法,对于当前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人类,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当中,有三对基本矛盾:一是人与自我的矛盾,二是人与他人乃至社会的矛盾,三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构建和谐人生环境,协调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专家、学者对社会矛盾问题的深度解析,给公安机关正确认识、分析和调处社会矛盾以借鉴和启示。公安机关应深刻反思传统矛盾调处的目标、主体、手段和心态,重构一个以"善治"理论为支撑,以动态平衡为目标,以制度化容纳和调处为特征,以矛盾增量防控机制、矛盾存量削减机制、矛盾变量调控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长效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法治进程关系中国能否实现法治的总体大局。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社会进程中,中国农村的法治进程充满三大矛盾:一是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二是乡土社会与市民社会的矛盾,三是臣民观念与公民观念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当是中国法治进程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体系中,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占据了突出位置,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历史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在某些方面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脱节,甚至产生了对抗与对立.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具有暂时性和阶段性特征,发展过程中人的自我异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人自我作用于自身时,这种主客体的对象化活动间接地作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在实践活动中,只有实现自我主客体博弈关系的内在的扬弃,才能克服人的自我异化,以此来改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