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范毅 《现代法学》2005,27(3):151-159
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领域里,自决权是一个难以明确界定的有争议的概念。它的内容、主体和适用范围始终在不断适应国际政治的变化和发展,它的重心也必将随着其内容、主体和适用范围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移。这一重心转移的过程,既是自决权从外部自决向内部自决回归的过程;也是自决权由以国际法原则为重心转移到以国内法原则为重心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决权自身内涵不断扩大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决权先后主要是独立权、国家主权、人权、发展权、人民主权和自治权。自决权的内涵及其重心转移说明,台湾当局企图分裂国家,搞“独立公投”的所谓“自决”,既违背国际法原则,也违背国内法原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2.
徐久生 《北方法学》2013,7(5):91-100
费尔巴哈是集哲学和刑法学研究于一身的伟大学者,被誉为"近代刑法学之父",其研究成果被视为犯罪心理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石。他坚持不懈地将刑法理论与国家统治的合法性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形式的权力根据以及形式理性为依据的法理论,试图以此来抵制等级社会中各派的影响,为市民社会建立框架条件。对于德国刑法立法和刑法学的发展而言,费氏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刑法思想对19世纪至20世纪的刑法学具有深远影响,对刑法理论和刑法科学而言具有方向标的意义。他提出的形式法理论尝试突破当时社会现实的束缚,关注社会各阶层的权益,对现今的中国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某种意义上说 ,法经济学的产生实际上掀起了一场法学研究范式的持久性革命。本文具体讨论了法经济学的范式基础 ,逐次分析了法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基本方法、基本范畴和基本定理。本文总结了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框架 ,包括法律成本效益理论、法律市场理论、法律供求理论和法律均衡理论 ,进而就法律均衡的意义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论证。本文最后提出了法经济学研究的可能性及其限度问题 ,即在于尽可能得出一个关于法经济学研究的客观的和科学的结论。余论在简要回顾了法经济学在中国大陆的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实际状况之后 ,提出了中国法经济学的可能贡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凯尔森纯粹法理论的基本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凯尔森所创立的纯粹法理论中 ,基本概念的界定已经成为其理论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通过对“法律规范”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严格界定 ,凯尔森不仅自圆其说地阐明了法律学科的独立性与独特性 ,建立了具有原创性的学理思想 ,而且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本对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关系的现代和后现代的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处于现代和后现代性双重夹击下的心理学发展,既要继续贯彻实证主义原则,又必须对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倾向做出积极的回应,重新定位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心理学研究无需在现代和后现代性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强制性选择。建立心理学的中层理论是正确处理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减少它们之间相互分离的一种恰当方法。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成因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犯罪成因研究的主要领域.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相当复杂,已经广泛涉及到了生物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策等层面,迄今还没有令各方一致满意的定论.作为犯罪行为产生的最直接的因素--心理层面的理论研究则是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中非常有特色的领域.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成因理论研究逐渐采取了科际整合的观点,结合各领域各个学科的研究对各类青少年犯罪进行研究.青少年危险模式包括了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因素,提供了多元化的取向.我国的学者长期囿于传统的横断研究,鲜有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纵贯研究者,需要进行青少年犯罪纵贯研究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慕亚平  林昊 《政法学刊》2004,21(1):10-12
2002年11月7日,英国属地直布罗陀就其主权归属问题举行了全民公决,99%的居民对英西共享直布罗陀主权的计划 投了否决票,引起了此次公决结果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疑问。从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理论和原理上,此次公决并不背离传统的民族自决 权原则,具有充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placed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on a path increasingly concerned with ascertaining the legitimacy of a determinate individual, parliamentary or popular sovereign. As early as Shakespeare, however, a parallel literary tradition serves not to systematise, but to problematise the discourses used to assert the legitimacy with which control over law and government is exercised. This article examines discourses of legal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spawned in early modernity. It is argued that basic notions of ‘right’, ‘duty’, ‘justice’ and ‘power’ (corresponding, in their more vivid manifestations, to categories of ‘heir’, ‘celebrity’, ‘martyr’ and ‘monster’) combine in discrete, but always encumbered ways, to generate a variety of legitimating discourses. Whilst transcendentalist versions of those discourses begin to wane, their secular analogues acquire steadily greater force. In addition to the Shakespearean histories, works of John Milton, Pierre Corneille, Jean Racine, Friedrich Schiller and Richard Wagner are examined, along with some more contemporary or ironic renderings.
Eric HeinzeEmail:
  相似文献   

9.
犬儒主义是一种对他人真诚和善良动机及行为的不信任倾向,其表现形式有嘲笑和挖苦等。对于犬儒主义的实质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犬儒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另一种观点认为犬儒主义是一种态度状态。犬儒主义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个性犬儒主义、组织变革犬儒主义、职业犬儒主义、雇员犬儒主义、社会犬儒主义、政治犬儒主义以及消费者犬儒主义等方面。本文以情绪事件理论、组织公平理论、情绪感染理论、心理契约理论为指导,剖析了犬儒主义产生的深层机制。目前犬儒主义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未来应更加关注中国文化背景下犬儒主义理论构建及应对策略,注重研究方法多样性,重视犬儒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开展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和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蔡守秋 《现代法学》2001,23(4):85-95
文章分析了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认为该理论是说明环境法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理论 ,是对环境法的长远发展、总体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理论 ,是将环境道德与环境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环境法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冲突法上的适应问题是一种法律关系的准据法同他种法律关系的准据法分别属于不同法律秩序时,应如何调整两者在适用上可能产生相互矛盾及不调和的问题。增强准据法的适应性或者说对准据法加以调整是当代冲突法的一个新动向。可以说,适应或调整程序浓缩了确定准据法的技术,冲突法上的某些制度本身就是适应观念的体现。在适应问题的解决方面,目前还难以制定统一的一般准则,总的来说,有冲突法的适应方法、实体法的适应方法和比较法的适应方法。适应问题不仅存在于法律适用阶段,而且也发生在管辖权协调和外国判决执行方面。  相似文献   

12.
市场规制法是实体法和具体行政程序法的结合 ,市场规制法以公法为主 ,兼有公私法融合的特点 ,其私权救济部分通过民事诉讼实施 ,其刑事制裁部分除独立性的散在立法外已归入刑法典 ,均通过刑事诉讼实施 ,而其基本的实施方法则是行政和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法律思想是他的社会理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基于理性 ,对现实社会及其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批判和否定 ;他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同样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他把法律看成人类社会的一种暂时现象 ,这种观点根本上来源于他对工业化所开辟的人类社会历史前景的乐观态度。因此 ,马克思法律思想的深刻性与他对现代性问题的洞察是分不开的。换言之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问题性 ,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本土法与外来法:美国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法的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继受外来法到形成发展美国本土法 的漫长过程。这一过程是有机的、渐进的、不可任意割裂。17世纪早期殖民地的法 制状况具有多元化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点。18世纪殖民地大规模、全面系统地继受 英国法。独立战争至19世纪中叶美国本土法形成。在移植外来法、形成本土法的过 程中,美国人重视法律本土资源,坚持可适用性原则。在法律移植过程中,最先被本 土化的是初级规划,次级规划则较晚被本土化。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农村法治资源的发现、重组与良性互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者将农村作为一种社区分析空间,并将法治具体置于其中,利用各种分析或理论框架对其展开讨论,目的在于发现农村法治资源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探讨农村社会与国家在互动过程中法治资源的重组及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汤黎虹 《行政与法》2012,(6):99-104
任何法部门都要有理论基础。经济法理论基础应当以讲求法意理论、突出经济法特征和承认其他部门法理论基础为立论之本,并从经济法价值层面推衍出来。以往学界关于经济法理论基础的研究还没能够符合这些条件,故诸说成立的根据不充分;而民商法、行政法、社会法等理论基础对于从经济法价值层面推衍的"整体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及覆盖的法内容,又无力支撑。于是,寻找经济法自身的根本理论支撑就十分关键了。笔者研究发现,经济法为了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必须不断解决个体性经营无序带来的"整体"损害问题,于是,经济法配置的整体性经济权应当是限定个体性经营权的职权。笔者将这一理论称为"限权论"并定位为经济法理论基础。这一理论也是在与民商法的"保权论"、行政法的"控权论"、社会法的"扶权论"等理论基础的界分和协调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就研究方法之一的词义解释方法距离揭示经济法本质甚远且存在着方法论上的局限。将经济法描述为“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并不能洞穿经济法的本质。在经济法研究中,将国家与市场视为主客体关系的思维范式与单向度的管制思维均需抑制,“立体型”与“交互式”才是国家与市场关系的真实反映,管制不能统领经济法的全部方法与机制。经济法是调整公共经济关系之法,其有别于调整私人经济关系的市民法。经济法的本质是公共经济法,但公共既可能是一种福利,也可能是一种危险,对公共的规制是经济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国际法学: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国际法学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国际法和国际法学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足,国际法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国际法学研究与国内法学研究脱节,国际法学研究的基础薄弱,国际法学的研究队伍青黄不接等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整个社会对国际法和国际法学确立正确的认识、提供有力的环境,而且在终极上需要所有国际法学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互惠与国际法规则的形成——博弈论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惠在国际法的形成,以及保障国际法的约束力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很多学者已有论及。但既往的研究主要在经验层面上加以描述,并未进入科学层面。近年来博弈论引入国际法的研究,为揭示国际法规则的实质开辟了新的视角。学者们对互惠的含义理解并不相同,帕瑞斯从博弈论视角对互惠的内涵以及它与国际法之间关系的见解深刻。他在对社会存在的五种博弈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把互惠分为结构性互惠、诱导互惠和随机互惠三种。这些互惠模式在缺乏中央权威的国际关系中,可以导致不同形式的合作,形成不同的国际法规则。可以说,互惠构成了国际关系中的元规则。不过,互惠也并非能解释国际法一切规范的形成,强互惠所产生的利他行为就难以在互惠的框架内加以解释,而这却解释了像维护人权和国际共同利益这类对某些国家来说并非有益的价值和制度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龙长海 《北方法学》2010,4(2):86-92
期待可能性理论同规范责任论相适应,同我国通说的心理责任论并不相容;因我国尚未形成特有的罪过理论,加之传统刑法文化的遗失,才致使期待可能性理论备受关注;在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遇到的一些用期待可能性理论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在犯罪动机的范畴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