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战期间,台湾农业由于肥料匮乏导致农产品产量急剧下跌.光复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一方面努力恢复台湾肥料工业的生产,但进展缓慢,另一方面向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申购了大批救济肥料,以满足台湾农业的需要.长官公署特设了台湾省肥料运销委员会负责救济肥料的配销工作,但在配售肥料过程中受到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驻台人员的质疑.这批救济肥料基本解决了光复初期台湾的肥荒问题,提高了台湾农产品尤其是稻米的产量,但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2.
简论光复初期台湾的专卖制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光复以后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设立专卖局 ,对樟脑、烟草、酒、火柴、度量衡器等物资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 1945年至 1947年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专卖。专卖制度自最初实行即引起台湾民众的普遍反感 ,并最终成为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和导火索。“二·二八”事件之后 ,专卖局被改组为烟酒公卖局 ,其余物资则不再实行专卖。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湖北省善后救济业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因其交通枢纽地位而成为抗战胜利后难民返乡的集散地,故其善后救济业务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湖北省善后救济分署从救济着手、从善后着眼开展各项业务,有力地促进了战后社会秩序的恢复和经济的复兴。  相似文献   

4.
光复初期(1945—1949年)的台湾社会与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复初期(1945-1949年),台湾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动荡以及和中国大陆的迅速的整合。在这样的社会人文环境中,台湾的文学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阶段。本文探讨、论述了当时台湾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作家们面对新的环境的所想所思以及他们各自的主张,当时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等等,并对这一时期台湾文学的发展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5.
光复后不久,台湾即遭遇粮荒,主要表现为粮价高昂。粮荒源于日据时期的粮食短缺,主要原因是战争破坏了台湾农业生产的条件。台湾粮食匮乏程度不如大陆严重,但价格高涨,对习于配给而又极少经历粮荒的台湾民众来说,形成巨大的心理震撼和生活压力。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先是沿用日据时期的食粮配给制度,后放弃配给制度,允许粮食自由流通,但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与此同时,政府积极洽购粮食和肥料,试图增加粮产缓解粮荒。长官公署的种种措施有利于缓解粮荒。  相似文献   

6.
台湾光复以后,福建与台湾两省的关系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1945-1949年短短四年间,抗战爆发后全面断绝的闽台经贸关系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在闽台两省交通、邮电和汇兑恢复的基础上,光复初期的闽台经贸关系在多个层面得到迅猛发展:两省频繁互派经济考察团并举办博览会,商业贸易和物资交换渐趋活跃,技术合作和相互投资蓬勃开展。这一时期的闽台经贸关系,呈现出形式多样、互补性强和受时局影响较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后两省社会经济和生产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战后中原解放区的善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林 《理论月刊》2004,(10):54-56
善后救济是关系到战后被侵略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的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原解放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善后救济任务繁重。中原解放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获“公平施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在国民党一党统治、国共两党地位不平等的历史背景下,“公平施救”的原则终不能真正实现。中原解放区的善后救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共两党的全方位斗争。  相似文献   

8.
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条件,闽台两地人民血脉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因此,福建成为培训和提供接收台湾人才的基地.台湾光复初期,福建为台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重要的行政干部,也为台湾培养和提供了大批师资,更有众多的闽籍专业技术人才赴台工作.大批的福建人为光复初期台湾社会经济的恢复以及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闽台两省人事关系的密切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相似文献   

9.
二二八事件是所谓台湾“悲情”的源头之一,当前流行的所谓日本殖民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论调的建构,也与光复初期有关。这一时期的台湾,民族矛盾、省籍矛盾、阶级矛盾、现代化程度的差异等多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只有把握其主要矛盾,才能对它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当前的一些流行论调加以正确的辨析和批判。日本投降后中日民族矛盾退居次要位置,所谓台湾先进、大陆落后的说法也并无事实根据。这一时期台湾社会主要矛盾与整个中国一样,是广大民众与官僚统治集团的阶级矛盾。省籍矛盾固然存在,但它更多的是上述阶段矛盾的特殊表现形态。因此,台湾民众所谓“悲情”的指向,应是当时的官僚统治阶级,而非所谓“外省人”、中国大陆、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
近60年来,岛内关于光复初期台湾经济政策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兴衰特征。最早的研究,自台湾重光之后即已展开。1949年蒋介石退台后,岛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长期处于落寞状态。80年代以来,岛内学者的研究兴趣“似有复燃之势”,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但岛内学界对此题的研究,大多自台湾一地的角度来研判当时的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忽略了总体国情。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体上起步于80年代。近年来,大陆学者对光复初期台湾经济政策的各个层面展开了探讨。目前,该课题尚有足够的空间可供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陈仪从在重庆主持台湾调查委员会工作开始,一直到担任台湾省行政长官期间,都十分重视台湾光复后的文化重建。他提倡“心理建设”和“文化建设”,重视国语、国文的推广和普及,尤其注重学校的文史教育;同时,他还很重视对民众的宣传和宣导,重视公教人员的培训,以及学校教材和社会读物的编译等工作,努力消除日本殖民文化在台湾的影响。可是,学术界对陈仪主持下的文化重建工作却有一些截然不同的评价,针对这些评价,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陪都重庆确定了收复台湾的目标和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设立了四个对台工作机构,加强了对台湾革命团体的领导和支持,并以重庆为主阵地推动并开展收复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抗战胜利后台湾的顺利接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义勇队奉命组建的三青团,实际成为培养抗日、复台干部的组织,光复后又在台湾发展了大批三青团员,为光复初期维持台湾社会治安和协助接管做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界定社会救助的概念并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观念偏差,认识不足;政社不分,政府全能化,垄断社会救助事务;社会救助法制化建设滞后;救助范围有限,救助标准偏低。针对现存问题,探讨了优化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四条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录自福建(包括台湾)方志和谱牒的明、清、民国时期之冥婚案例为据,就迁葬与归葬、嫁殇和嫁于殇而言之,描述和论述闽、台冥婚旧俗之种种情况:尸归夫家、身死夫家而葬之,上门守贞、望门守贞,从安排死者联姻到包办生者与死者缔婚,以及合丧、苗媳守贞、过门待嫁而嫁于殇、延婿入赘而嫁于殇、夫家移柩从于女而合葬等特殊事例。归葬和嫁于殇专以未婚女性的性命和幸福为牺牲,是冥婚旧俗极端劣质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儒学在台湾,长期以来一直走着一条十分独特的发展之路,尤其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儒学无论是作为一种官方哲学思想而为当局统治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传统文化的基础,还是作为为了实现现代发展而走融会中西思想之道路的新儒家思想,都越来越深入地融进台湾的现实社会发展进程。在这样一种进程中,儒学思想一方面对台湾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实实在在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儒学自身的思想体系与基本范畴也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因此,对台湾的儒学研究只能将之放在客观真实的台湾政治社会及思想文化发展的具体环境进行思考与分析。同时,也由于台湾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而提供了一个儒学区域发展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