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编辑工作集科学美、劳动美、艺术美、创造美、道德美于一身,蕴蓄着巨大的审美潜能和美学效应,其美学内涵理应得到充分的发掘和研究.编辑审美目标和编辑审美观,即把审美作为编辑的一种境界去追求,使编辑美学的研究在理论思维和观念形态上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2.
意象、意境与境界,为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由李锦云教授主编的《表演心理教程》将其运用到舞蹈艺术审美活动中,提出富有创见的审美三层次说,并以禅宗美学思想为依据,从而增强了文章的信美度与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审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特定的审美文化从属于特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内涵包括群体的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性的物化产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等方面。本文从反传统美学的角度论证了传统美学的重大缺失和根本弊端,并论证了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新的领域”、“重写美学史”、“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及“创建新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性意义。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生活"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在全球美学聚焦于"生活"的主潮中,它可以为当下和未来的"全球生活美学"建构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美学传统是"生活的",另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这就为当下生活美学建构中存在的理论困境——如何超越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灵、艺术与生活、审美与日常经验之间二元对立关系,提供了智慧和理论资源。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人围绕着"物"建构起来的生活空间、方式和观念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刘悦笛提出,"物"之维度,是梳理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重要层面,特别是对明清美学而言,乃是"物的美学"极大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一种围绕"物"的美学体系和独特的"长物"美学传统;"情"的复苏与"物"的丰富,构成了此种"物之体系"(the system of objects)的一体两面,是"物"与"心"的内在勾连之所在,这就为当下的"生活美学"超越实践(生产)美学敞开了方便之门。乔迅在阐释明清时期的器物及其美学观念时,格外强调人与物的互动,尤其是器物凭借其"魅惑的表面",同人之间所建立起的"器物—身体"的互动互惠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装饰"首先意味着感官的吸引和愉悦,进而引起学者和玩家的移情与同思,借此调动身心的整体自觉。赵强认为,"物",尤其是"长物",业已成为明清时期衡量生活质量、审美品位和人生境界的重要尺度;也正因此,围绕着"物"的尺度,不同阶层人士之间展开了生活、观念和话语方面的角逐。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生活"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在全球美学聚焦于"生活"的主潮中,它可以为当下和未来的"全球生活美学"建构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美学传统是"生活的",另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这就为当下生活美学建构中存在的理论困境——如何超越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灵、艺术与生活、审美与日常经验之间二元对立关系,提供了智慧和理论资源。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人围绕着"物"建构起来的生活空间、方式和观念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刘悦笛提出,"物"之维度,是梳理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重要层面,特别是对明清美学而言,乃是"物的美学"极大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一种围绕"物"的美学体系和独特的"长物"美学传统;"情"的复苏与"物"的丰富,构成了此种"物之体系"(the system of objects)的一体两面,是"物"与"心"的内在勾连之所在,这就为当下的"生活美学"超越实践(生产)美学敞开了方便之门。乔迅在阐释明清时期的器物及其美学观念时,格外强调人与物的互动,尤其是器物凭借其"魅惑的表面",同人之间所建立起的"器物—身体"的互动互惠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装饰"首先意味着感官的吸引和愉悦,进而引起学者和玩家的移情与同思,借此调动身心的整体自觉。赵强认为,"物",尤其是"长物",业已成为明清时期衡量生活质量、审美品位和人生境界的重要尺度;也正因此,围绕着"物"的尺度,不同阶层人士之间展开了生活、观念和话语方面的角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生活"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在全球美学聚焦于"生活"的主潮中,它可以为当下和未来的"全球生活美学"建构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美学传统是"生活的",另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这就为当下生活美学建构中存在的理论困境——如何超越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灵、艺术与生活、审美与日常经验之间二元对立关系,提供了智慧和理论资源。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人围绕着"物"建构起来的生活空间、方式和观念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刘悦笛提出,"物"之维度,是梳理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重要层面,特别是对明清美学而言,乃是"物的美学"极大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一种围绕"物"的美学体系和独特的"长物"美学传统;"情"的复苏与"物"的丰富,构成了此种"物之体系"(the system of objects)的一体两面,是"物"与"心"的内在勾连之所在,这就为当下的"生活美学"超越实践(生产)美学敞开了方便之门。乔迅在阐释明清时期的器物及其美学观念时,格外强调人与物的互动,尤其是器物凭借其"魅惑的表面",同人之间所建立起的"器物—身体"的互动互惠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装饰"首先意味着感官的吸引和愉悦,进而引起学者和玩家的移情与同思,借此调动身心的整体自觉。赵强认为,"物",尤其是"长物",业已成为明清时期衡量生活质量、审美品位和人生境界的重要尺度;也正因此,围绕着"物"的尺度,不同阶层人士之间展开了生活、观念和话语方面的角逐。  相似文献   

7.
在嵇康的整个美学思想中,“游”是其核心,它代表了嵇康美学真正的品格和精神。在其诗文中,几乎篇篇有“游”。在嵇康看来,“游”不仅是怡情悦性、游目骋思,更是澄怀观道、游心太玄、以目击道存的赏物方式,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情调中体悟人生境界。一“游”字体现了嵇康的独特人生观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等比机制”是对两极分化和绝对平均两种极端不平等机制弊端的扬弃,是对人的才能和奉献绝对差别性的如实承认及追求幸福平等的普遍要求的本质表达,也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和整合,而又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一种社会和谐机制。当前情况下构建等比社会的机制主要须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实施重点突破:一是构建经济收入上的等比机制;二是构建政治社会地位上的等比机制;三是构建精神上名声上的等比机制。由于等比机制和境界要求条件的复杂性和当前中国国情条件的诸方面制约,等比机制和境界的营建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奋斗过程。  相似文献   

9.
学报编辑在文稿初审中不可缺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学报编辑在文稿初审中缺位的原因、表现和弊端,指出编辑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加强知识积累,提高信息素养,运用编辑学方法与技巧,自觉做好文稿初审工作。  相似文献   

10.
境界用主体知觉给客观之景划了一个界围,主体进入客体,主体的知觉界围就是客体进人境中的界围,客体进入主体知觉,客观之景成为知觉之境。境是主客观的合一。旅游美审美境界的分类研究,目的在于找到旅游审美现象中主客观meeting的结构形式,建立旅游美学的基本词汇,为旅游美研究的精细化奠定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1.
浅谈美学在期刊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既有内容 ,又有形式 ,是二者的统一。美学在期刊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分析、研究、探讨美学在期刊中的体现 ,对于提高编辑素质 ,增强创作美感意识和设计艺术 ,进而提高办刊质量 ,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精美的期刊所体现出来的美是多方面的 ,“四封”美、版式美、标题美、和谐美都是美学原则在期刊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审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特定的审美文化从属于特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内涵包括群体的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性的物化产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等方面.本文从反传统美学的角度论证了传统美学的重大缺失和根本弊端.并论证了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新的领域"、"重写美学史"、"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及"创建新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性意义.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大气豪放的对联是对联艺术的主旋律,以其崇高的思想性、可贵的独创性和壮丽雄浑的美学境界激荡着联海之波.泱泱大国,江山多娇,人文荟萃,时代腾飞,万民奋进,需要也定能产生作为时代强音的大气之联.  相似文献   

14.
公安学报既要服务公安教育及公安一线实践,又要引领公安教育改革和公安理论学术进步。学报编辑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学报的政治责任、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要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在编辑工作中善于审时度势,不断更新编辑工作手段;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在编辑工作中视野要宽广,信息要灵通,追求境界要高,要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5.
郭昭第《审美智慧论》在深入反思传统美学学科困惑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系列摆脱学科困惑的新尝试:一是整合西方美学、中国美学和印度美学资源,尝试构建世界美学的新格局;二是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核心关系,尝试构建和谐美学的新思路;三是抓住一元论与二元论的知识美学与智慧美学的根本分歧,尝试构建智慧美学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6.
试论学报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审美追求应成为编辑的自觉追求。作为联系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一种重要载体,学报不仅应向读者传递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应使读者得到高尚的审美享受。立意高、胸怀大、特色鲜明是学报出境界的主要条件,和谐美、简单美、形式美是学报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7.
强调文化和学术自身的独立价值,是王国维毕生为之呐喊的人生目标,他强调知识分子应当以超越功利主义的学术胸襟和生命旨趣对待文化事业,这是现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基本职业态度。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借助于人文教育净化生命情趣、提高人生境界。在这一大前提下,王国维赋予了“可爱而不可信”的“纯粹美学”知识在思想独立和人格自由方面的巨大的人文教育功能,触及到了文化现代转型所不可回避的价值理性层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几千年的发展史 ,其实也是中国画论美学的发展史 ,前人之述备矣。南宋谢赫的《古画的品录》堪称经典著作。他提出的“六法” ,对中国画的发展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气韵”与“骨法”四字 ,见解精辟 ,高度概括了中国画的深邃博大和所要追求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阮籍是魏晋时期一位杰出的音乐理论家。其《乐论》一文综合并超越了儒家、道家的理论,对音乐的本体、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审美境界等问题作了新的论述,是同一时期除嵇康《声无哀乐论》之外的又一音乐理论名著,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首先对编辑工作进行概述,阐述了编辑工作的职业目的、编辑工作的价值以及新时期编辑工作的特征;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详细论述了编辑工作中常见的哲学思维方法,并对每种哲学思维方法中的要点进行概括;文章的三部分是作者从编辑工作实际中总结出来的哲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形式,并在其中探讨了应用哲学思维方法进行编辑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希望文章能够为编辑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