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在苍山洱海之间诞生的南诏国,是彝族在公元732年建立的。公元738年唐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即云南郡王)确定了南诏地方政权在云南的统治地位,一时威名显赫,不可一世。崇拜鲜花的彝族  相似文献   

2.
突厥、回纥是唐代活跃在北方的两个很有影响的少数民族。它们和唐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往频繁,互有影响。对其作一些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民族关系史的深入研究。(一)约在公元五、六世纪以前,突厥在我国北方兴起。突厥兴起后,与唐既有友好往来,也有战事发生。回纥的兴起晚于突厥。公元八世纪逐渐强大后,也曾和唐发生过战事。但是,突厥、回纥最后都统一于唐。然而,它们统一于唐的方式和手段则是不同的:突  相似文献   

3.
丽水     
丽水地处浙南腹地。据史料记载: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临海、永嘉二郡为县,分松阳东乡置括苍县,置处州,设括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永嘉郡为括州,括苍、丽水二县属括州,丽水之名始见于此。八年(公元625年)丽水入括苍。天宝元  相似文献   

4.
从樊绰《云南志》论唐代傣族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志》,又有《蛮书》、《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等名称,是唐朝人樊绰所著。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蔡袭代王宽为安南经略使,樊绰为从事。他认识到南诏地方政权和唐朝关系的重要性,对南诏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山川、交通等方面,做了一番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参考唐代在他以前去过云南的袁  相似文献   

5.
张汉武 《今日民族》2005,(10):28-31
我国的民族分布具有既集中、又分散,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脚下的酒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先后有月氏、匈奴、回鹘等古代民族辛勤开拓,繁衍生息,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裕固族就是这众多民族中的一员。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一般认为,裕固族主要来源于唐代后期(公元9世纪中期)西迁到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鹘人。其族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或铁勒,秦汉时期的悠久的历史丁零。他们初到河西…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道教的创始者。关于老子,《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与孔子同时代。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任楚国守藏室之史,掌管着古代历史文献。在其故里鹿邑县,至今还保存着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后经历代修葺,存有唐代道德经注碑和宋真宗书碑的太清官和传说为老子升仙之地的老君台。老君台高13米,呈圆柱形,台上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老子修道德经,其学说以自隐无名为务。因见周朝(公元约前11世纪-前771年)渐衰,便辞职隐居。关于老子隐居之地,无确切史载。一  相似文献   

7.
仙居     
仙居,位于浙江省东部,地处括苍山脉中段。全县面积2000平方公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总人口44万。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分始丰县的南乡(今仙居县境)置乐安县,归临海郡,从此,仙居为县一级行政单位。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乐安废,仙居为永嘉郡临海县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临海置乐安,仙居又为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开府治事,治理蜀汉朝政,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逝于北伐军中,前后达12年之久。其间,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实行对内以法治蜀,对外联合东吴、共抗曹魏的战略方针,维持了蜀汉政权与魏、吴两国鼎足而立的局面。诸葛亮死后,其培养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先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直至炎兴元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  相似文献   

9.
安史之乱期间不仅是唐代诗歌,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转折点,应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但实际上人们对此仅做了些浅耕粗作。在这方面作点细致的研究,可以使学术界对安史之乱期间的唐诗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闽东北的政和县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地灵人杰、民风淳朴。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因出产贡茶白毫银针获皇帝赐县名为政和县,沿用至今。在中国2700多座县城里,皇帝赐县名的屈指可数,可见当时政和声名之显赫。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朱熹之父朱松进士及第,授迪功郎,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首度来闽任政和县尉,并携  相似文献   

11.
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式成立贵州省,“设贵州布政使司,而以长官司七十五分隶马,属户部。置贵州都指挥使,领十八卫,而以长官司七隶马,属兵部。”这是贵州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贵州省境域由此前漫长岁月的闭塞、分散状态变成为政治、军事、经济统一的一个行省。贵州历史上的这个转折,是经历若干世代,特别是十至十五世纪初的五百多年间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至元末(公元1368年),贵州境城的政治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七至九世纪的唐代,今贵州境域的绝大部分属于黔州都督府(中间曾一度改为黔中道),是“化外”“羁縻州”,除曾在播州(今遵义)、庄州(今独山)短暂地设立过都督府以外,政治中心一直设在黔州诒所(今四川彭水)。唐代三百年间省内一直未形成一个政  相似文献   

12.
梨园始末     
戏曲界有个别称,叫"梨园",演员则称"梨园弟子".这种称呼,颇有历史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唐代玄宗皇帝李隆基(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时代.唐朝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诗是遐迩闻名的,而音乐艺术也有辉煌的成就,歌舞大曲代表了唐代音乐的高度发展.歌舞大曲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大型音乐形式,包括乐队、器乐演奏、歌唱和舞蹈的综合艺术.这种规模空前的大曲产生在唐代并非偶然.那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大曲又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自公元二世纪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科学含义坚持民族权利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历来主张一切民族不论其太小、先进与后进并没有高低之分,都应当处于一律平等的地位。列宁为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起草的《俄共(布)党纲草案》关于民族关系的条文中提出了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刘长卿(约709—786至791年),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省)人,一说宣城(今属安徽省)人。唐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和地方小官。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命为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遗著有《刘随州集》。刘长卿亲身经历过安史之乱,所以他的一部分诗作反映了乱后中原荒凉残破的景象,笔调苍凉沉郁。但他的其他诗作大都抒写个人遭遇的苦闷哀怨、羁旅愁怀和各地自然风光等,这  相似文献   

15.
<正> 今陕西礼泉县,青山环绕的昭陵,埋葬着一代雄才——唐太宗李世民。唐代的文臣武将,无不以身后能陪葬昭陵为荣。陪冢中有两位战功卓著的西域名将阿史那社尔与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公元604~公元655年),东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少年时就以智勇双全而闻名,受命统领臣服的东部铁勒诸部。乘西突厥内乱之际,于公元628年(贞观二年)率部迁至西域可汗浮图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占领了西突厥汗国土地的一半,拥有部众  相似文献   

16.
初识京都府     
<正> 2005年5月6日至8日,第七届亚欧外长会、东盟十国与中日韩(10+3)外长和中日韩三方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我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借机游京都府,补历史课。坊间虽有秦始皇曾派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前往东瀛寻觅不死灵丹的说法,但有确切史料记载的中日交往约始于东汉(公元25—220),隋朝(公元581—618)文帝杨坚时期两国交流日渐密切,隋恭帝(公元617)在位两年见过日本遣隋史。唐代中日联系进入高潮。云南乡亲遇事讲"命","命好"、"前  相似文献   

17.
郑和下西洋与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伊斯兰教在全世界的传播路线和时间大致是这样的:自公元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诞生以后,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伊斯兰教便很快传播到西亚、北非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了这些地区绝大多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接着,伊斯兰教又迅速在西班牙(公元8-10世纪)、中亚(公元9-11世纪)、南亚(公元10-13世纪)普遍传播,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宗教。  相似文献   

18.
窦大夫祠     
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处的尖草坪区上兰村。窦大夫,名,字鸣犊,春秋末期晋国大夫,因兴修水利有功于民,后人遂立祠于烈石山下,故又名“烈石神祠”。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窦大夫被宋神宗加封为英济侯,祠亦有被称为“英济祠”。祠创建年代不祥,原建于汾水河畔,唐人李频《游烈石》词有“驻马看窦像”句,可见唐代已有此祠。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6月,祠为汾水所淹,遂北移重建于此,历代都留有碑记。祠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建有山门、献亭、大殿,均为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重修之物。两侧有钟鼓楼、厢房、窑洞、戏台…  相似文献   

19.
丰城,位于江西省中部,面积2845平方公里,人口135万,辖32个乡镇(街道)、540个行政村(社区)。丰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210年置县,史传为干将、莫邪宝剑藏地,故别名"剑邑"。唐代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以"物华天宝,龙光  相似文献   

20.
公元303年,(?)人李特进入蜀川,攻入成都西部,并领有益州北部。公元306年,其子李雄称帝,“号大成,改元晏年”。公元338年,李寿继位,改国号汉,史称成汉。公元347年,晋恒温伐蜀,成汉灭亡。成汉国自公元303年李特起事至公元347年李势降晋,共经历了六世(指李特、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45年。 李氏建立成汉国后,一开始就积极经营西南民族地区,与两晋争夺益、梁、宁三州各郡县,力争把其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内。从公元303年到公元323年,李氏先后收服占领益州的蜀郡、汶山郡、犍为郡、江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