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们党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探索,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并已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基本路线,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此,我们必须确立以下六个观念: 一是确立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物质生产力的历史,同时也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历史。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改革不适应甚至阻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80年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和调适,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注重生产力要素的提高和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继续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因而必须认清形势,积极应对,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3.
我国所提倡的管理创新,其涵义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科学管理原理,紧密结合实际,对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陈旧落后的管理,进行改进、改革和改造,逐步建立起一套新型的、先进的管理。管理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改革发生的深刻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不适应会引起改革.由于不适应的基本状况不同,会使改革的模式不同.所谓改革的异向模式,是以生产力为中轴,以改革过程中生产关系向生产力靠近、适应的不同方向来区分改革的不同内容和方式,进而把改革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凡是从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变革滞后的生产关系从而使其同生产力发生趋前性适应,这种改革模式就是趋前型改革.凡是从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变革生产关系,从而使其同生产力发生回应性适应,这种改革模式就是回应型改革.  相似文献   

5.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探讨党建工作的新课题武振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深远的历史变革,它不仅使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也给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原则,给党的思想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要由思想观念的变革作为先导,同时又会促进思想、道德的进步。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相似文献   

7.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观点,不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当旧的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阻碍和束缚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只有通过革命砸碎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由不适合变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形态中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打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因而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同样是历史进步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一、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个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革命的活跃的因素,是不断进步变化的,而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则是相对稳定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变革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劳动力作为商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资本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中,它表现出了资本化的趋势。这一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自身调整的必然结果,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自发产生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它尽管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劳动者被奴役、被剥削的历史命运,却使他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本化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确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实施按劳分配原则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建国初到十三大,我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维经历了两大阶段,即从以生产关系变革为出发点认识生产力发展,再演变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出发点认识生产关系变革。考察这一发展过程,对于我们自觉地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一)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党在总体上是以生产关系变革为思维立足点,强调通过生产关系变革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1952年,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具体到我们的经济活动中,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针.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必须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制度中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对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3.
十五届三中全会为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路径,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首先,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业生产的规律决定的,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的规...  相似文献   

14.
寇艳华  景超 《求知》2001,(8):17-19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建议》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高度,明确指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清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使生产关系、经济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5.
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介质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聚昌 《理论探讨》2007,1(3):69-74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有一个历史的源于生产力水平的介质结构在起作用。介质结构有两项内容:由生产力或其发展产生的新的利益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资源配合组织的经济有效性原则。这两项内容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特定组合,既决定了生产关系及其变革方向,也同时规定了这种生产关系得以存在和再生产自己的经济形式和经济组织方式。从生产力发展中析炼出介质结构,有助于用唯物史观回答当代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改革是动力"的一点认识咸阳南委党校王春正,赵素萍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我国17年改革的实践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总规律中,还存在着两条基本规律:(一)社会生产力性质决定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如原始农业伴之...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内容、形式以及变革,并以生产关系为中介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状况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或迟或早发生变革。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要确立它的历史地位,并最终战胜旧制度,必须创造比旧制度更高的生产力,否则就不能把历史真正向前推进一步,最终会被历史所否定。因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生产力才是判断历史和上层建筑的存在和变革是否合理,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所有制实现形式作为…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经历了三次变革,随着生产力社会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的形式也在相应变化,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资本主义形式。为了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要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相应有过三次较大的调整,即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到私人垄断资本再到国家垄断资本的转化,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三次调整表现出在其自身范围内有过两次“部分质变”的情形。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两次“部分质变”,使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上,日益强化上层建筑,特别是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这是当代资本主义上层建筑调整的新趋势和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核心内容。我们学习马克恩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如何能够克服经济建设中的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的老毛病,正确指导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协调发展,关健在于正确坚持生产力标准。回顾四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总的来说,我们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处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所以我国才能在旧社会遗留给我们一堆废墟上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任何历史唯物主义者都应该承认的客观事实。在这四十年中,每当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我们党就及时变革和调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组成部分,同样是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出一个“总合力”推动的。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的动因,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是二级推动力。本文仅从经济关系的变革来探讨初级阶段发展的经济动因,以请教于大家。一、生产力的发晨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双向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方面引起社会经济形式的演变,即从自然经济一商品经济一产品经济的转化;另一方面,也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更替,即从原始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