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法战争时期广东基督教教案与岭南文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法战争期间,广东成为全国反洋教运动的中心,仅在1884年的8月至10月份,就发生"教案"30起。以至广东在教案史的第二个发展时期(1875--1884年),"教案"数高居全国第一。本文对这些特殊时期的特殊"教案"不仅详加考察,而且从岭南文化特性角度进行透视,探究了引发这一时期广东教案的四大深层文化因素,旨在为教案区域性研究的深化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佛教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佛教文化资源极具旅游魅力,特色鲜明,具有可开发的显著优势。开发广东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要结合佛教文化的特色和旅游发展的实际,采取合理、正确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佛教文化资源极具旅游魅力,特色鲜明,具有可开发的显著优势。开发广东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要结合佛教文化的特色和旅游发展的实际,采取合理、正确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4.
发展现代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的关键。金融在宏观上对现代产业发展起到资源配置和要素集聚的作用,并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现代产业的发展高度。广东金融发展模式正处于由商业信贷聚集基础设施与技术的第二阶段向资本市场聚集人力资本与创新的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构建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地方特色金融体系是广东发展现代产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岭南特色文化包括广东文化遗产、岭南民系文化和广东文化精神三种形式。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的确立,为岭南特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而岭南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岭南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必须制定科学、具体的政策规划和措施而将其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与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聂治本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广东农民运动为先导的全国农民运动蓬勃兴起。这股伟大力量的迸发,固然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工作的结果,但也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政策及其对农民的态度不无关系。本文仅就孙中山与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兴...  相似文献   

7.
广东佛教目前已进入稳定、正常的发展时期,宗教活动渐趋正常,自养能力大大增强,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软件”建设,佛学教育正兴起热潮。广东佛教发展呈现两方面的特点:大力倡导“人间佛教”,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与海外佛教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东佛教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后辈僧才的任务仍未完全解决;佛学教育亟待规范化、系统化;寺庵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封建迷信活动仍未完全禁止,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广东宗教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国民革命时期的广州工会统一运动,在当时主客观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其经历了兴起、发展和挫折三个时期,对国民革命时期广东革命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通过对广州工会统一运动这一侧面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共领导的中国工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斗争历史。  相似文献   

9.
广东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中国共产党在广东早期的党建工作值得重视。黄学增是广东省早期共产党员之一,是广东四大农民运动领袖之一,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是深圳地区党组织的创始人,对花县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重建西江党委的主要负责人,是土地革命时期广东西江、苏维埃政权的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由对图书出版业双重属性的分析入手,立足广东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实际,对其面临的精品打造、数字化冲击及读者消费需求改变等形势作了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广东图书出版业的思路:一是以内容为本,对内容产品进行立体开发;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开展业态间的合作;三是对市场进行细分,紧密围绕读者需求出版图书。  相似文献   

11.
吴越文化在历经东周方国覆灭、民族大离散之后,由于话语权的缺失,其自身除了地域因素之外在物质意义上的文化传承能力基本丧失,而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中原文化解释系统对其的外部叙事却在某种程度上为吴越文化的传承在文献上连接起了这中断的一环。中原外部叙事一方面保存、还原了某些吴越文化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以“礼制”为文化解释核心的中原文化立场叙事框架下的认同重构与文化整合意识,表现出一方面极尽对吴越文化的歧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却又积极寻求对某些文化共性的吸纳的双重姿态,吴越文化的东周转型正是在排斥与吸纳的双重叙事的中原文化认同重构与文化整合之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在稻作文化的框架下,从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具体翔实地论证了越族与臼本倭人的紧密联系。本文使用的“鸡血石”、“蟠螭纹谷纹璧”以及越语与日语关键词的语音对应等证据都是笔者的新发现,据此而提出的许多观点也是前人从未提出过的。结论是:公元前222年,越国“子爵”从杭州湾逃往日本九州岛南部,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方国,而且他的四世孙经过“东征”,最后终于在日本本州岛的奈良盆地开创了一个新王朝。  相似文献   

13.
浙江德清人俞樾为清末中国著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学界已对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通过挖掘俞樾健在时日本对他的有关记载,来分析俞樾在当时的学术地位和历史意义,从而弥补前人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海沿岸地区的文化与东亚其他国家关系极为密切。生活于这一地区的吴越民族,经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渠道,将自己的文化形式与文化习俗东传到日本、朝鲜、韩国等东亚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促进这一地区与东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因素,主要有移民、商贸、外交等等。在历史上,这些活动都曾对中国与东亚各国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发展文化产业是广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抉择。区域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广东文化产业,具备了若干基本条件,其中文化存量是基础,人才是创新源,环境是保障,政策支持是关键,资本是增值码,技术是助推器。研究总结这些基本条件,对各地发展文化产业决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越文化的越俗、越艺、越学三大构成要素入手,把握越文化质朴骁勇的心理特征,开疆拓土的价值取向和求实创新的实践努力,分析浙商在文化理念上对中国传统人文品格吸收突破后的原创特质,深层次揭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传承创新的越文化品格对浙商精神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文如其人"与"潘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最不具有遮掩性的“欲盖弥彰”的“人格控制”活动,是最自由、最全面地表现创作主体的本质,最充分、最完满地展示其主体性的精神创作活动。文学创作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创作主体的主导性,呈现出“文如其人”的基本情状;同时也体现为创作主体的精神超越性,导致了“潘岳现象”的发生。创作主体的现实人格与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人格有基本的一致性,也有某种程度的区别与距离。“潘岳现象”不是对“文如其人”的否定,而是文学创作的主体精神超越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广东省出现第一例非典型性肺炎的感染病例至今,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血与泪的教训迫使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审视过去。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中存在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非典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刑法关于“传染病防治失职罪”规定有一定的弊端,从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以及对该法条规定的犯罪主体的范围加以分析,希望刑法能够随着国家和社会情况的变化而改善,从而为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更坚实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的制度环境下 ,广东与香港的应然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竞争关系 ,而这种合作关系又是以粤港双方的政府合作这一制度平台为根基的。粤港双方的政府合作 ,从根本上看是双方政府公共决策行为的合作博弈过程。这种公共决策的合作博弈现象 ,有其生成的逻辑必然性和存续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刖刑就是采用残酷手段强行将人体下肢的某一部分截断的刑罚。刖刑从产生到被废除,经历了一个逐步轻缓化的过程。这种由严酷走向轻缓的过程,既和西周统治者的"明德慎罚"思想密切相关,也与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耕战"政策密切相关。废除刖刑是中国古代刑罚由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