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及其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最长的调整期。此间经济增长乏力,民间需求极度萎缩,通货紧缩状况严重,财政状况空前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泡沫经济”破灭的负面影响所致,但最重要的是现有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日本经济的正常运转。由于这一体制存在的问题根深蒂固,日本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也难能出现根本性改观。因此,日本经济要步入真正恢复的轨道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2.
日本经济在平成景气时期连续保持年平均5.2%的增长之后,以紧缩银根和泡沫经济崩溃为导火线,受资产过剩和泡沫经济后遗症及政府在政策上失误的影响,于1991年下半年陷入战后第11次经济危机。尽管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反危机政策和措施,而且在库存调整、民间投资、工矿业生产方面微见效果,但总的看,这场资产膨胀和生产过剩危机至今复苏乏力。据预测,在日本政府作出充分的政策性努力,采取综合经济对策和利率相继下调等条件下,日本经济将在1993年下半年逐渐走上复苏。日本政府预计1993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3.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为2.3%,日本主要金融机构和调查机构预测为2%左右。舆论普遍认为,1993年日本经济形势仍很严峻。  相似文献   

3.
日本经济形势展望王红军一日本经济"阴雨连绵",在低利率、低股价、低地价和高汇率的"三低一高"形势下,除住宅建设投资外,1993年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了历史性滑坡,成为战后少有的又一个负增长年(迄今仅1974年出现负增长)。"平成萧条"现已持续近32个月...  相似文献   

4.
日本经济形势展望王红军一日本经济"阴雨连绵",在低利率、低股价、低地价和高汇率的"三低一高"形势下,除住宅建设投资外,1993年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了历史性滑坡,成为战后少有的又一个负增长年(迄今仅1974年出现负增长)。"平成萧条"现已持续近32个月...  相似文献   

5.
自1991年5月开始,日本经济跌入了历史上罕见的萧条期。对此,日本各界纷纷做出了多种解释,如周期性因素论,结构性因素论,“经济泡沫破灭”论等,但这些都没有切中要害。事实上,导致日芩长期萧条的真正原因在于经济存量与流量的失衡,而萧条前的“平成景气”经济又是导致这种失衡的原因。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刺激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试图恢复经济景气,然而这反而导致了日本巨额的不良资产,进而也阻碍了经济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1999年7月8日,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了日本经济审议会提出的日本未来10年新经济计划白皮书,题为《经济社会的应有状态及经济新生的政策方针》。现将主要内容摘介如下: 关于经济社会的“应有状态” 当前,世界文明正在发生变化,但不是一般的“进步”与“高度化”,而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本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7—1998财政年度的经济严重萧条,不只是景气循环的周期调整,也不只是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经营恶化所产生的经营萧条。在这萧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一直支撑战后增长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规范已跟不上人类文明的巨大潮流。21世纪的富裕国家必须善于利用智慧和技术,很好地支撑国家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7.
全球对有关日本经济究竟病在何处一直迷惑不解,有泡沫经济论、流动性陷阱、借贷平衡表危机、金融系统性风险等,从不同角度分析给出结论。系统性诊断日本经济病,还需借助医学原理,从日本经济久病不愈分析,日本经济根源性问题应该发生在"基因"层面。为此,需要从战后日本经济周期演变规律切入,寻找贯穿始终的主要因素,诊断"基因的病理",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所在。战后日本经历了一次长周期、三大阶段演变,其中政党执政理念、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投资与消费对日本经济盛衰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而不动产、人口老龄化因素发挥了次重要作用。对照"三主两次"的"基因病状",安倍政府的经济政策不过是缓解症状而已,未来日本经济前景还将重回下降通道,甚至崩溃。  相似文献   

8.
日本经济90 年代以来的长期萧条,从总体上讲是由于战后以来的经济体制过度疲劳所致。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现存制约因素,这种“体制疲劳”的具体表现,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独特的银行信用制度、“优秀”的官僚队伍等因素的存在。面向21 世纪,日本只有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放宽限制,改建“小政府”、弱化政府的经济职能才能使经济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本经济经历了50年代的恢复,60年代的起飞,到80年代初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经济强国。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经济”终结,日本经济开始陷入走走停停的“怪圈”之中。东亚经济发生危机以后,国际社会对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日本的期待与日俱增,那么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是什么,前景又如何引起世人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日本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循环周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8年日本经济受到了较关欧更为严重的冲击,股市暴跌,出口骤减,工矿业生产迅速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失业率攀升,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在恶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尚在蔓延,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出口依赖度较高的日本经济可能在2008年度和2009年度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但由于日本国内金融秩序仍较稳定、经济社会基础层面尚好,日本经济本身依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陷入类似20世纪90年代的长期萧条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及其经济萧条的长期化,决定了日本市场经济制度转型的必要性。转型的原则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发挥制度的功能。而转型动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内外部环境对市场经济制度产生冲击的性质。转型的根本方向是要通过增强日本市场经济制度的适应性来提高其质量。  相似文献   

12.
产业空洞化是日本“泡沫经济”的重要表现之一。“产业空洞化”在日本已存在许多年,在最近的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不仅推动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削弱了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对东亚经济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因此可能改变东亚经济的走势。  相似文献   

13.
从国家社会转型的视角,同时采用体系、国家和国内社会三层次结合的结构分析框架 对战后日本发展历史进行透视,可以发现,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完成经济赶超成为世界第 二经济大国后,未能从经济赶超式的“发展主义国家”向成熟的制度型“三方制- 福利国家”转型,乃 是导致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日本长期萧条的根源。在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这一历史的十字 路口,日本国家社会转型的延误或者说失败最终换来的是其后巨大的社会代价。因此,日本并不成 功的国家社会转型对中国具有重要的警示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1989,(2)
经过1945—1955年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独立”,战后日本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走过了与东南亚地区各国恢复和发展关系的历史进程。在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30年间,它与东南亚的关系跨了两大步。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逐步走向政治合作。纵观战后日本的东南亚政策及其实施过程,大体上可以归纳出三个大的特点,那就是: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日本从废墟上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成为与美欧鼎立的“经济三极”,进而要求在各领域发挥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国际作用,这就是所谓“日本的崛起”。冷战结束以后,日本把谋求大国地位作为主要外交目标之一,在21世纪将继续这一努力。一、重筑经济实力基础,发挥经济大国作用  日本要谋求大国地位,首先要重振经济。自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复苏乏力,舆论称90年代是“失去的10年”。1999年春季,日本经济总算走出谷底,但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振,经济增速缓慢,又背负巨额债务(到2000年底预计公…  相似文献   

16.
日本正经历着一场战后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衰退。这次经济衰退表明80年代后期以资产(股票、房地产等)价格暴涨为特征的所谓"泡沫经济"及其崩溃,给日本实体经济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日本经济迟迟不能恢复,也给与其经济联系较广的正在快速发展的东亚国家的经济,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地方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相似,这使得我们考虑中国经济会不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覆辙。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出当前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我国应该积极借鉴日本泡沫危机的经验教训,一方面努力治愈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弊病;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向,保持我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正面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与金融风暴,萧条的狂风暴雨把这个曾号称"金融大国"、"资本大国"、"贸易大国"的经济帝国刮得山摇地动。自1997年9月以来,日本经济连续两年负增长。6月11日,日本经济企划厅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9%;在政府干预和强烈刺激下,经济衰退势头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要走出困境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19.
20 0 3年 1月 1 4日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突然参拜靖国神社 ,引起中、韩等国及日本国内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小泉是 1 985年中曾根康弘后第二位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 ,并连续三年参拜 ,其中既有其个人政治需要及历史观方面的因素 ,也反映了近年来日本政治生态方面的一些变化。首先是“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的延续。 2 0世纪80年代 ,在日本经济实力大增、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的背景下 ,中曾根任首相期间 (1 982 -1 987年 )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 ,核心是使日本摆脱战败国阴影 ,成为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政治 (包括军事)大国。以该口号为…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日本掀起了战后罕见的全方位改革 ,被誉为日本版“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的“小泉革命”正在改变着战后日本资本主义模式。但改革的震动和守旧势力的抵制以及亚太地区环境的变化决定小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其“政治自立”、“经济自助”、“外交自主”的整体国家战略目标 ,亦将对亚太格局变动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