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深化课程改革,改变零散渗透式德育课程模式,在主题教学活动基础上开设系统全面的德育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河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人才培养的辩证法"运用于指导省直机关幼教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开设的课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以史鉴今,加强课程的时代内容,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创新教学途径,把以史育人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根本任务,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课程,又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有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文就如何在高中阶段开设以思想政治课为主导课程的研究性课程的操作过程作初步探讨。1.开设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原则以政治课为主导的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思想政治课在不同年级对不同层次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编排、制  相似文献   

4.
蒋德毅 《辽宁警专学报》2006,(1):F0003-F0003
2005年11月19日至20日,由大连市高等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主办、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首届大连市高等院校跆拳道比赛在辽宁警专圆满结束。来自大连市10所高校的136名全日制非武术、跆拳道的学生参加了13个级别、14块金牌的角逐。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比赛,辽宁警专代表队以  相似文献   

5.
自党的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以来 ,党中央十分重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大学生。1998年4月 ,党中央研究批准的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针 ,明确要求在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程 ,系统讲授邓小平理论 ,要求整个“两课”课程体系要围绕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理论这一中心内容开展。根据党中央精神和教育部会同中宣部对“两课”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作出的新部署 ,结合“两课”课程新方案的实施 ,1998年秋季以来 ,各地高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已先后开设到位 ,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取得了十分…  相似文献   

6.
<正>简介李东宪,1986年生于台湾台南,是台湾台南竹头崎玉山村抗日领头人之一李清吉之玄孙。现就读台湾首府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班,世界跆拳道国际五段,国际三级考官,国际三级师范。在大学期间,李东宪就积极要求进步,在台湾和同仁志士一起主动接触进步书籍。他现任中华跆拳道运动竞技协会两岸交流委员会副主委,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体育委员会主委既台南办事处主任等。他不遗余力地在台湾"三中一青"群体中开展两岸融合发展,高  相似文献   

7.
正一、问题的提出"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在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作为选修课开设,因而,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普遍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6月,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第一次提出要把大学"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1)。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管理理念滞后;课程编制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性;课程评价简单化、缺乏综合性,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建立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淘汰"水课",全方位开展"金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对中国水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原始古朴的水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教育、健身、娱乐、竞技功能.针对当前贵州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将水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贵州高校体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在贵州高校引入水族传统体育对策与思路,对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海军 《公安教育》2002,(10):47-48
一、前言在警体教学训练课程中,开设多种警体训练项目和运动卫生保健学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擒拿格斗能力,强身健体以及预防和治疗运动疾病。而在警体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造成运动损伤瞬间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警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性质和肩负的使命对每一个警察的体质、精神、意志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人们对体育的期望多在于它的生物效应,只看重它对人体质增强的作用。而对公安将士们而言,看重的则是人民警察在其执行任务中战斗能力的提高。现在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体育不仅可以强健人的体质,而且通过强健的…  相似文献   

11.
体育运动作为大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一直未得到大学生的重视,因此大学的体育课程也就成了大学生主要的请假或逃课的科目之一。大学女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运动心理障碍,即使参加体育课程,但是对课程的投入度却也不够,不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导致大学女生的教学成为体育教学的难点。本文通过探讨了大学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女大学生体育教学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华体育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教育中加强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可以同时实施“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这两方面教育。高校教育体系中要重视体育教学,发挥体育精神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要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不怕挫折、奋勇争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刘春芳 《青年论坛》2009,(5):132-134
大学的本质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要求大学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彰显人文性;“语文”必然具有工具性,应该用人文性引领带动工具性,工具性服务于人文性;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及加强教师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走知识性和素质性平衡的考核之路。  相似文献   

14.
闲暇的空间是理想化的空间,闲暇视域下道德现状是对个体的自由、自为状态追逐下的时代精神和德性特征的真实诠释。闲暇视域下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却陷入了“乌托邦”式的“闲暇”悖论,指导闲暇德育的伦理层次也呈现混乱,美德伦理丧失了闲暇德育中优先序列,德性成份背弃,降低了大学生闲暇德育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重构德性与闲暇的关联,注重“需求、体验和德性”三个重要范畴,建立起打破这一困境的隔离区,这才是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5.
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及心理健康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此,应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两课"教学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及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态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两课"教学应适应形势的变化,主动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对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新要求。理论与实践表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式方法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实践,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进行探讨,这在十八大大力倡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大背景下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在警察防卫控制课程实施中进行遇抗训练对提高警察警务实战能力水平,使学员有信心、能合法、安全而有效地使用警察防卫控制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遇抗训练应本着"贴近实战,讲求实用,服务实战"的指导思想,旨在为警察防卫控制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颖的教学训练理念。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不断扩大,受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正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本文根据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有关精神,力求全面、客观地分析影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外因素及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平台,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参与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类社团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为学生搭建生动有效的素质拓展平台,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加强科技创新类社团机制建设,使社团活动适应当今大学生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