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要立足国情、校情,积极探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要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问题。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积极探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此基础上,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长期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一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中国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极为复杂的背景下展开,这些背景的综合作用构成了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教育、宣传等方面,为我们呈现了多维的实现路径,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与启示:理论创新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发挥教育引导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化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引导、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T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致力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宣传普及的队伍、对象、内容、渠道、方式、机制、领导等各个方面和环节。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关键是要努力实现宣传普及的队伍优质化、对象层次化、内容通俗化、渠道多维化、形式多样化、机制健全化和领导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课题,只有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重点抓好三项基本工作:(一)切实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支撑;(二)准确把握大众需要致力于维护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认同基础;(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社会制度创新相结合,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营造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7.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现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从“真善美”三个维度出发,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并从内容、对象及宣传、教育、传播手段方面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三条:一是强调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群众、武装群众,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注重群众实践鲜活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三是必须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实践鲜活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存在着现实的理论困境,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一项战略性任务,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此,理论界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要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延安整风运动原因,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和彻底肃清教条主义的需要;延安整风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包括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创作、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报在推进大众化的作用、对大众化对象的层次进行合理划分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和纪律规范;延安整风运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有:理论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加强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新闻媒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分清大众化对象的层次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手段、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经典作家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背景下,重新梳理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其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其中红色文化就是主阵地之一。以红色文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了解、挖掘红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经验,进一步提炼和升华红色文化,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只有正确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找出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主要挑战,才能更加顺利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是我们党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我们在艾思奇的家乡腾冲县隆重集会,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几天前,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共云南省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高度评价了艾思奇同志为党的理论工作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被接受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是: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创办进步报刊与多种宣传形式的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农村拥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大的群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农村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现实需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农村的大众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实加强农村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拓展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的载体,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我国农村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不仅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指南。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决条件是创新发展两个交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价值要义在于共筑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根基,并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其基本原则在于系统化、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相统一,理论斗争和人民利益实现相统一,同一性、差异性相统一;其基本路向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依托有效介体,重视学生群体。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对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高职生,积极探索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交融式、分层式、开放式实现路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大众化的基本内涵。科学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该是特指和泛指辩证统一的"复合论"。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大众"的现实形态和发展趋势,是事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前提,唯此,才能使理论更加亲近主体,可以有效避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狭隘化、庸俗化和空洞化的错误倾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要求我们详尽探讨其"化"之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