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有效性作为合法性的外在逻辑,在政党主导现代化的进程中已成为最重要的合法性资源。执政有效性的内涵在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语境下包括价值、组织、制度、过程、结果五个层面。执政有效性的立体构建需要做到:执政党自主化、执政基础自治化、执政党整合功能完备化、执政文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2.
有效性作为合法性的外在逻辑,在政党主导现代化的进程中已成为最重要的合法性资源。其内涵从执政党建设的视角透视,包括价值、组织、制度、过程、结果五个层面。因此,执政有效性的立体构建需要做到:执政党的自主化;执政基础的自治化;执政党整合功能的完备化;执政文化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3.
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是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加强执政有效性建设,是执政党解决自身合法性危机的基本手段,也是执政党主导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如何不断地加强其执政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我国能否稳定地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文认为:通过增强党的开放性,推进和完善党内民主建设,两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力的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有效性,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拥有的执政合法性资源要素主要有: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认同、政治层面的制度规则和经济层面的执政绩效等。在"革命理论"式解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陷入困境后,从现代性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魅力,是巩固和维护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一个必然选择。单纯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公正,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转变执政理念、巩固执政绩效,超越现代性分裂,维护和重建合法性资源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5.
具有基础地位的物质因素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因素共同支撑着执政党的合法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包括统治的绩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武装斗争的胜利、以及党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积累的巨大的组织资源。党在新世纪面临执政的合法性的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承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巩固来自经济层面的合法性;承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来自意识形态层面的合法性;承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来自社会层面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制度是实现城乡环境正义的根本保障。制度能够有效促使城乡环境正义由理念延伸到实践,协调整合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各方环境利益关系。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方政府角色错位等因素的影响,新时代城乡环境建设进程中环境制度供给失衡,城乡环境正义在实践中陷入制度目标忽视城乡差异、多元的制度实施主体缺乏良性互动等多重困境。在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层面破除城乡环境正义制度困境,逐步消除我国城乡环境保护差距,让城乡居民共享环境保护制度红利。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淑霞 《理论前沿》2004,(14):46-46
执政合法性基础是指政治权威取得合法性的依据。不同时代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具体构成是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期既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提出较高要求,又对执政合法性基础提出了挑战。顺应时代的变化,对执政合法性基础进行整合、重构与拓展,才能巩固和加强执政党的执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济资源、合法性资源、组织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使执政党现有的这些执政资源面临着转型和重构。要应对挑战,就必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地抢占国际虚拟空间的阵地;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制度建设,使党的执政资源在社会转型期始终保持着总量上的大体平衡。  相似文献   

9.
重视和加强对执政党政治合法性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枋意 《理论前沿》2002,(18):45-46
现代化变迁和政党转型将不可避免地给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带来深刻影响。需要中国共产党深化对执政合法性的时代认知,不断拓展和汲取新的政治合法性资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新世纪党的执政地位政治合法性的时代诉求。本文从建构党执政合法性的理念基础、法理基础、利益基础等方面作了阐述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如何维护和加强“合法性”,是任何一个政权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更是执政党需要面对的问题。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不仅为建国之初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对新时期强化执政合法性具有重要启示:党群关系是执政合法性的根本;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执政合法性的源泉;执政的历史方位是执政合法性的依据;有效监督是防止执政合法性资源流失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的治校方略,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德法”并重思想在高校的具体体现,是高校面临的世纪课题。我们必须以强化管理为载体,认真探索、深刻领会,并采取有效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确保高校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耿素德 《理论前沿》2002,(19):32-33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和江泽民同志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七一"讲话,都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浅谈按贡献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实质是按贡献分配。按贡献分配则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 ,即按劳动要素分配与按非劳动要素分配的结合。因此 ,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 ,这个原则既体现了分配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 ,又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充分了解社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有用性和针对性。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如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打造了解社会需求的教师队伍;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第二课堂锻炼平台;加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引入外部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各市场经济国家中,非营利组织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在现实世界里,非营利组织行为机制的不健全或扭曲,其严重程度相对于企业存在的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却时常为人所忽略。本文从非营利性组织的含义出发,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重点分析了非营利组织的“道德人”假设问题与实践意义,阐述了非营利组织的福利经济意义和应有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小华 《理论前沿》2004,(21):42-43
将法作为政府行为活动的准则,程序则是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自然体现,是法得以贯彻实施的保证。依法行政要求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当前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制约着和谐社会建设。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来看,必须加快依法治国进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助推和谐社会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化国家的行政改革经历了从官僚制向后官僚制的发展。在我国行政改革过程中,理论界提出了接纳官僚制或超越官僚制的种种设想。官僚制奉行行政本位与规则中心,而后官僚制则具有行政道德化倾向,体现出公民本位与责任中心的特征。基于中国的社会性质与现实国情,以德行政应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方向。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制度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冯华昕 《理论前沿》2004,(13):40-41
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把握依法执政的时代内涵呢?(一)依法执政即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实质上就是依宪执政,而依宪执政就是通过宪法来设定和规范行政权力,又通过行政权力的运作来维护宪法的  相似文献   

20.
选好人用好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在现实中,不仅要按照“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人用人,而且要坚持与时俱进,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扩大民主,严格程序,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干部选任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