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3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我闽赣省首府黎川失守,省党政军机关撤至建宁,闽北苏区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联系被切断。是时,以闽赣省委宣传部长黄道同志为首的省委代表团正在抚东一  相似文献   

2.
我是1933年底到光泽、1934年1月到闽北崇安的。闽北崇安这边叫分区委,原属于闽浙赣省委,后来黎川、资溪、贵溪、建宁、泰宁、光泽等地区为红军解放后,与闽北苏区一块组成闽赣省。到敌人第五次“围剿”之后,红军向建宁这边撤退(原省委在黎川),成立了抚东分区,司令员郭如岳,政治委员黄道。  相似文献   

3.
1930年秋冬之交,蒋介石派遣大批别动队和杂牌兵,趁闽北红军到赣东北参加组编红十军,兵力空虚之机,大肆“围剿”闽北苏区。面对敌人的凶猛“围剿”,苏区军民进行了殊死的抵抗,但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闽北苏区大片土地被敌人占领了。消息传到赣东北后,中共赣东北省委决定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正处于激烈斗争时期。蒋介石在第一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失败后,又纠集几十万军队向我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更大规模的二、三、四次“围剿”。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处于艰难时刻。方志敏、周建屏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采取“集中兵力,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两次挺进闽北,既保存了  相似文献   

5.
我是1941年底到闽北来的。当时,省委在邵武的樟树源,不久搬到谢坑。电台和警卫班也搬下来了。1941年到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在闽浙赣三省边境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反共高潮。对闽北根据地、游击区发动了三次军事围攻。省委为了加强对农村和城市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基本地区工作委员会。  相似文献   

6.
1934年7月初,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刘少奇临危受命,来到汀州,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突击扩红,弥补实力刘少奇上任的第二天,省委机关附近的水东街遭到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刘少奇将省委、省苏等机关迁往城郊,省委设在东街的仓楼。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兵员损耗较大。为了补充实力,福建苏区和闽赣苏区所属各县响应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扩大红军的号召。刘少奇接任省委书记后,  相似文献   

7.
华英在狱中     
华英,江苏无锡市人,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入团,三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初期,她积极参加“无锡青年流亡服务团”,在南昌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后由华东局分配到赣东南工作。一九三九年七月,福建省委党代会在崇安坑口召开,华英作为赣东南党代表参加省党代会,会上被推选为省妇女委员。一九四○年下半年,国民党顽固派对我闽北游击区实行封锁,抓捕进出山人员。华英当时在崇安省委机关附近一所小学任教,从事妇女工作。一天,当她从省委机关下山时,被巡山的特务抓捕,旋即押解三元羁押所(今三明市)。为了不暴露身份,华英化名“王清  相似文献   

8.
闽赣省是1933年4月26日由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0次常委会批准建立,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开辟的新苏区。1932年10月,中央红军利用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鄂豫皖和湘鄂革命根据地,对中央革命根据地暂未进攻之机,进军建(宁)黎(川)泰(宁)地区,创建了建黎泰革命根据地。次年2月,蒋介石掉头进攻中央根据地之广昌,中央红军在黄陂东陂战役中消灭敌近三个师,俘敌师长二人,缴枪万余枝,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从此,建黎泰这块新的革命根据地与原来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根据地及以资溪为中心的信抚根据地连成一片.当时,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他们实行的是占领城市的所谓进攻路线,他们认为“争取这一广大区域成为巩固的苏区,实为夺取抚州、进攻南昌的必要条件”,“在政治上军事上均占重要地位”.(见《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十次常会》)于是,即决定将这三块根据地合并,建立闽赣省.并任命作霖为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邵式平为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亲自提议把闽赣省委机关设在黎川的湖坊村。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二年十月,红四方面军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过了京汉铁路,在一个小镇上,我认识了蔡威同志。蔡威同志和电台的人马先到这个镇上,我们也跟着赶到那个地方。结果刚到那里,就遭到敌人的袭击,大家都忙着冲破敌人的包围。那时,我正好走在蔡威同志的后边,大家都赶着往前冲,我看到他从皮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一面走一面往嘴里嚼,一面走一面吃,我当时,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二年六月,蒋介石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调集了六十三万人马,向我各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敌人五个师的兵力东至浙江江山、玉山,西至贵溪波阳,向赣东北苏区猛扑过来。当时福建闽北崇安、浦城、建阳、松溪地区敌人有一个师的兵力(地方军阀刘和鼎的五十六师),而我们在这个地区只有一个团的部队,对敌威胁不大。赣东北省委决定留下一个独立师配合地方游击队和农民赤卫队在苏区与敌人周旋,红十军渡过信江河直插崇安浦城地区转入敌后在外线作战,取胜后调敌离苏区,  相似文献   

11.
1933年下半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形势严峻。闽北革命根据地进入艰难的岁月。这时候,黄道接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他根据闽北苏区的实际,抵制“左”倾错误,采取积极防御的军事方针,灵活开展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阵地、保存了革命武装,保存了革命组织,为闽北三年山地游击战争的胜利,为巩固、发展闽北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同时加紧对中共福建省委所在地闽北地区进行“围攻”。他们担心新四军突围部队到武夷山区与福建党组织会合,便抽调3个团的兵力,对福建省委机关驻地崇安等地发动了疯狂的进攻。这时,我闽北红军游击队早已全部编成新四军第五团北上抗日,没有留下武装。为了保存党的有生力量,省委和闽北特委机关被迫撤离崇安坑口岭头山。  相似文献   

13.
闽北的抗日反顽斗争是十分艰苦的。顽军不停地。围剿”游击队,搜索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他们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方圆几十里的山林被砍倒、烧毁,成片的小村庄被并到了大村庄。由于不停地转移,省委与东南局电台、交通人员的联系都中断了。省委书记曾镜冰心急如焚,决定派机要员孙竹云去苏皖边区寻找东南局(后改为华中局),恢复电台联络。  相似文献   

14.
1930年11月,我从红五军三师九团调到红军总部特务队,任副班长.当时,红一军团和三军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朱德任总司令.第一方面军也称中央红军.调到总部不久,便开始了第一次反“围剿”战斗,到1931年9月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向我们中央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围剿”,红军陷入了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中.由于国民党同时实行了经济封锁,红军的生活更加艰难,伙食费从每人每天一角伍分降  相似文献   

15.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反第四次“围剿”会议旧址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城郊南屏山朝斗岩寺大雄宝殿。 1932年2月18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长汀召开第四次反“围剿”紧急会议,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局“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的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决议要求充分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展开武装斗争,积极地配合中央红军,争取获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6.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闽赣省党政军机关撤出黎川,向建(宁)泰(宁)根据地挺进。途中,省委机关曾在闽赣交界处——邵武金坑乡黄土关驻足办公。金坑是老革命根据地,隘上、湖汉、黄土关等村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敌人觊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克服了第二次“左”倾路线后,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又有了发展和扩大。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蒋介石从一九三○年十月开始,对我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继我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七月又相继对我发动了第二次、三次“围剿”。当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五年一月,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闽北分区机关撤出了大安,当时,天寒地冻,遍地冰凌,我们身着单衣,在崇山峻岭之中,与敌人周旋。吃的是据点里群众节食下来的粮盐,但更多的是靠山上的野菜充饥。我们女同志由于生理上的原因,自然比男同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在前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失败后,于1933年5月在南日设立行营,调集100万大军、20架飞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其中50万军队直指江西,用以剿灭中央红军。 黎川,位于中央苏区的东北部,靠近福建的武夷山,是当时的闽赣省委、省政府和闽赣军区的所在地。 对于黎川这个中央苏区的门户,蒋军志在必夺,当时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中央军委则志在必保,似乎一场大战将不可避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蒋军三个师进击黎川时,驻守黎川的肖劲光手下却只有70个兵,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  相似文献   

20.
在白色恐怖的30年代,闽北苏区纵横百里,到处响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围剿”的枪声。1931年3月,数以万计的凶残敌军扑向我闽北苏区。几经恶战,红军游击队终难抵挡敌军的猖狂进攻,以致坑口丢失,闽北分区党政机关撤到大王凹、王府岗一带打游击,新收复的苏区也相继被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