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乔之:"献身东南亚研究事业,我无怨无悔" 本刊编辑部: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陈乔之:暨大的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起源于1927年上海时期的暨南大学建立的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当时暨大聚集人才,开展南洋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可以说是开了中国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之先河.抗战期间暨大沦陷,南洋文化事业部停办,人员也失散了,其中一些人到了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学会,继续从事东南亚和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以后来我们跟新加坡南洋学会的联系比较多.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本文首先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与研究机构.其次,从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中国新移民等视角,阐述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有代表性的成果.再次,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透视支撑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社会现实基础,探索促进研究重心与特点变化的深层缘由.最后,提出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3.
程希 《东南亚研究》2005,18(1):73-78
本文指出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对于华侨华人研究日趋关注的现象,认为这主要是由持不同立场的学者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认识引起的.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华侨华人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认为对于华侨华人"特殊性"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华侨华人作为移民群体所具有的个案意义,从而引发对移民所具有的"普遍性"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消除关于华侨华人研究的政治敏感性,并拓宽华侨华人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七七”事变到南洋沦陷期间,南洋千万华侨同仇敌忾,对祖国抗战捐资助饷,不遗余力。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不例外。单单捐款一项,新马华侨就占南洋华侨捐款的大半。①新马不仅具备完善的筹赈组织,而且还是南洋华侨筹赈团体的领导中心,其他各种形式的爱国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本文拟探讨新马华侨抗日救亡热潮的部分历史与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5.
抗战进入1943年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开始显现,中国知识界未雨绸缪,掀起了一场关于战后如何处理南洋华侨问题的讨论。他们比较系统地讨论了战后处理南洋华侨问题的原则及策略,尤其重点讨论了与战后国家建设有密切关系的南洋华侨经济复兴问题。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国抗日战争爆发50周年。卢沟桥畔一声炮响,揭开全面抗战的序幕。海外侨胞旋即在侨居地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高潮,为祖国神圣的抗战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东南亚各国华侨的抗日行动唤起了当地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的警惕,动员、激励着当地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侵略者作斗争,并在反对日本占领者的斗争中与当地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仇敌忾,并肩战斗。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是祖国抗日战争的一条重要战线,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业绩永垂青史。值此抗战50周年之际,本刊谨以下列一组文章作为一簇小花,奉献给这个富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日,并以之表示对华侨抗日历史功绩永志不忘。  相似文献   

7.
作为海外华人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王赓武先生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了研究;在对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中,他十分强调对华人移民生活背景的分析,从文化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分析是其主要特色。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即中国和移居国的政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华人移民对中国和移居国的认同、华人对中国发展的贡献。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华侨华人的具体知识,更主要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侨乡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研究的瓶颈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缺少理论体系的支撑.郑一省教授的<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一书力图从侨乡研究最薄弱的理论环节入手,在"网络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多重网络"概念和理论,对海外华人与侨乡关系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新探索,"从理论上弥补了侨乡研究的不足",也对推动华侨华人学科的理论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努时期,缅甸华侨中存在国籍(选择)问题的主要是第一代移民、一代和少数二代以上的侨生.这一时期这部分华侨入籍并不积极,入籍比例较低.这主要是缅甸民族主义政策对华侨的影响,吴努政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实践,中缅关系的亲善,中国对缅甸华侨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南洋华侨的文化认同与适应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本文对1929年6月由国立暨南大学组织召集的第一次南洋华侨教育会议,以文化认同与适应为视角进行初步研究,旨在探讨教育对华侨的文化、社会认同与适应的建构、贡献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翟韬 《东南亚研究》2020,(1):134-151,158
美国在冷战时期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是冷战国际史学界最新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美国对外宣传史、华侨华人史、中美关系史三个领域交叉的产物。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经历了从中国政策向东南亚政策的转变,以香港美国新闻处为核心宣传机构实行遥控指挥,并把《今日世界》杂志为代表的书刊纸媒作为主要传媒手段。美国对华侨华人文化冷战的主题和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台湾声誉,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反共宣传,用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宣传美国价值观,和台湾合作与中国大陆争夺侨生教育。美国对华侨华人的宣传主要并不集中在对政治、外交事件和美国政策的报道和阐释上,而是把重点投注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情感的塑造上,其根本观念以及核心的宣传思路是直接诉诸塑造华人身份认同,把冷战意识形态建构为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此举于今仍有影响。研究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对认识和理解当前的中美关系和大国竞争态势可以提供一定的镜鉴。  相似文献   

12.
2007年4月27日,日本最高法院做出"根据中日联合声明中国国民的请求权已经被放弃"的判决,使得二战受难者在日民间战争赔偿诉讼陷入僵局。此种境遇下"和解"成为战后遗留问题工作者寻求突破的无奈选择。安野和解正是在此背景下达成。虽然和解取得了如企业承认强掳劳工的历史事实、表示谢罪、经济赔偿等一些成果,但受日本政府态度的影响,和解只能存在于受难者与企业间,就必然使得和解带有不彻底性,这也恰恰成为和解饱受争议的根源。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以诉讼推动战争赔偿立法,以实现日本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上承认强掳华工法律责任基础上的全面解决,诉讼的根本目标及意义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张永福是南洋华侨民主革命的先驱,早年为支持孙中山革命不遗余力.但抗日战争时期,却拥护汪精卫投敌叛国,为世人所不耻.本文论述了张永福的生平及政治活动,分析其拥汪叛国的几点原因,并对其一生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日据时期,为配合日本政府的南进东南亚的战略,台湾总督府展开了对南洋华侨的全面调查活动。随着日本南进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其调查活动呈现出四个阶段性特征。总督府调查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对日本政府制定对南洋华侨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推动作用与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有日渐增强之势.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他们不仅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经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桥梁作用,无形中也推动了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中国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的介绍和引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中国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的支持与解释等方式,在促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借用这一资源,减少并消除相关制约因素,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赢,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一向以重视教育著称,二战结束后,面对一片废墟,把发展教育放在首位的举措,更是令世人折服.但是,日本教育政策的另一面,即在重视发展本民族教育的同时,限制、排斥异民族的教育,则反映了日本教育政策的狭隘性,与标榜自己为教育大国的称号是不相称的.二战后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学校教育法>.按照<学校教育法>的规定,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不属于"正规学校"系列,而属于"各种学校"系列,致使华侨学校的发展受到了束缚和限制,这反映了日本政府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世界侨情报告:2011—2012》是一部以反映当前海外侨情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报告类出版物,力求及时研讨全球传统及最新华侨华人居住国侨情动态变化情况,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侨务政策建议。该报告具有涉及面广、时效性鲜明等特点,但也存在对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侨情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武田泰淳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战后派作家,二战期间作为辎重兵参加了日军的侵华战争。武田泰淳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创作了多部战争题材小说,同时还写下了大量的战地纪行、日记和信札,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军侵华的暴行,并对侵华战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通过研究武田泰淳的中国战争经历和战地作品,可以窥视以武田泰淳为代表的日本知识分子战争前后对华态度的转变以及对侵华战争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领导的访谈,笔者认为华文媒体在国际舆论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们帮助华人融入当地文化,互相沟通;积极传播大中华文化;与中国媒体相互配合,扩大有利于中国的正面国际舆论。但是华文媒体也存在受众面窄、规模小、观点偏激、缺乏高度和影响力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华文媒体首先要掌握对媒体的主导权,另外要加强华文媒体之间的联合、与当地主流媒体的合作以及与中国各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海外留学生的规模是引人注目的,中国的侨务政策是独特的.留学人员作为有着较强跨国"流动性"和一定"海外关系"的群体以及潜在或可能的移民,中国目前对于他们有着怎样的政策,这些政策与中国原有对待其海外移民的侨务政策又有着怎样的关联与不同?本文试图着眼于此,在概述和评估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生派出及回国政策的同时,以身份认定作为探讨政策导向及其预期目标和影响的基本出发点,对中国留学生政策与侨务政策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