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一新生的知觉心理压力状况,为大学新生适应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指导。方法:采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通过上机测试,对某大学3 913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一新生总体知觉压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性别新生在紧张感维度、失控感维度和知觉压力总分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女生比男生知觉到更多的紧张感和失控感;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新生在知觉压力总分和失控感维度上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学新生感知到较少的压力;性别、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大学生知觉压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是黑龙江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品牌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两部分构成即三年制高专起点的学生和五年制初专起点的学生,两种学制学生无论在职前还是职后呈现不同的特点。对高专和初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究,目的是突破制约学生个人发展的瓶颈。培养掌握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和各种教育手段的高素质幼教人才,为社会输送有能力、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2)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考察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在自我和谐各维度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再考察两者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胡月  何亚慧 《学理论》2014,(11):228-229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连理工大学的35名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使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罗森博格自尊量表进行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被试训练前后心理自评各项目、总分和自尊水平的得分差异。结果:团体辅导后,实验组被试的前后测差异显著,强迫和敌对水平明显降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提高,自尊水平显著提高;对照组心理健康状态前后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问卷》对样本量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各维度的平均分由家庭责任感、生活责任感、学习责任感、集体责任感、政治责任感依次降低;对于总的社会责任感而言,贫困生的生源地差异不显著;社会责任感总分及其各维度与性别、年级、成绩排名等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石小米  范红霞  刘丽  徐慧 《学理论》2011,(29):58-59
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艺术类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里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自身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一些心理特征。以山西大学2005~2008年艺术类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对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进行调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结果显示:2005~2008年大学新生心理应激量表总得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有显著变化;2007年艺术类大学新生在总分及各项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份;艺术类大一男生与女生心理应激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艺术类大学新生心理应激总量表及各分量表得分显著大于其他专业的新生。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偶像崇拜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普通中学 42 8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1 )有偶像的中学生人数非常显著地高于无偶像的人数 ,“歌星影星”与“著名人士”是中学生偶像崇拜的主流。 (2 )有无偶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主效应 ,心理健康各维度在有无偶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 )主要偶像类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主效应 ,不同偶像类型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6)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社交效能感问卷》调查了南京、重庆、盐城等地大学生的社交效能感现状,主要从性别、年级、专业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女生在应对陌生人效能上要显著高于男生,但在社交效能感的其他维度上,男生和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社交效能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递增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大二为最低点,大四为最高点;在专业上,除主动交往效能因素之外,文科学生的社交效能感总分及其各个维度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工科学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新疆地区90后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13年入学的新疆某医学院校新生1683人进行测量。认为新疆"90"后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低于86年全国常模,高于99年全国大学生常模。除强迫、恐怖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99年全国大学生常模。新疆"90"后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应充分了解"90"后医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健康趋势,开展针对性、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该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薛庄林  宁淑媛 《学理论》2015,(5):200-201,22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统计学方法,调查分析独立院校中400名贫困大学生的的成就动机一般状况和人口学特征在成就动机各维度得分比较,结果显示:一是贫困大学生获得成就动机维度水平不高,防止失败动机维度不低。二是特殊贫困大学生在获得成就动机维度与一般贫困大学生差异显著,二年级贫困大学生在获得成就动机、合成成就动机维度与一年级、三年级、四年级贫困大学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陶宇  梁征然 《学理论》2013,(23):289-290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修定版对180名枣庄学院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心理健康情况显著正相关,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班孟丹  郭桐润 《学理论》2012,(20):71-72
为探查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随机抽取的承德医学院2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各维度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支持的利用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5.49;P<0.05),女生的支持利用度要高于男生。同时医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显著(P<0.01),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性(P<0.05)。由此可知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从自我概念的分类、心理健康的划分标准着手,对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从纵向维度进行了综述,并横向探讨了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指出了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彭桂良 《学理论》2014,(5):248-249
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困扰的程度及内部差异,应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365名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困扰情况比较严重,人际困扰总检出率为43.8%,其中9%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困扰;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人际困扰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困扰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四学生人际困扰最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牡丹江师范学院29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其在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专业类型和城乡上的差异状况。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男女生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专业类型和城乡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大学生社会支持在男女生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城乡和专业类型在社会支持的各个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社会支持及其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多个维度都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运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迁。分析了1991年至2015年期间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的74项研究报告,发现量表各因子的均值与年份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份显著提高;当年和5年前的居民消费水平、教育经费、就业人数与各因子的均值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这些社会指标可能是预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相比于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谭才幸 《学理论》2012,(2):39-40
为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压力应对方式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来源、家庭管教类型等人口学变量在压力应对方式和性别角色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二是性别角色类型中的双性化、男性化与压力应对方式中的成熟型及混合型均为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不成熟型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女性化与成熟型呈显著正相关;三是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学生更倾向于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未分性化。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9所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和《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对850名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人际交往困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在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人际困扰总分及它们部分因子维度上存在年级、性别和户籍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杨春苔 《学理论》2009,(30):253-253,248
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团结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支后备力量,已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工作内容。那么究竟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积极影响,而这种积极影响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本研究运用SCL-90对903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加入共青团组织可以提升心理健康状况的客观证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明确了共青团组织促进高职校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减少高职校学生的敌对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5)
作为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个体乃至社会的发展。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普通大学生;高职学生人格特征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职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