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梁文静  彭祎飞 《美国研究》2020,34(2):104-128
位于“铁锈带”地区的美国印第安纳州中镇在20世纪下半叶经历了其他美国“铁锈带”城市的相似遭遇。2009年博格华纳中镇工厂关闭,成为中镇去工业化的最后一个重要事件,其关闭原因主要来自地方工会和全球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在去工业化给个人与社区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中镇各方曾经尝试各种新产业,部分中镇精英在新形势下积极寻求再工业化。它的再工业化基本由私人部门主导,政府配合,采取多元、整体的经济发展策略,大学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不断引进国外的社会发展新理念、新思想,并不断推进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实践,掀起了新工业化的浪潮。中国应该积极借鉴日美等国家新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加速新工业化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布什主义"与美国新保守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琪 《美国研究》2007,21(2):7-27
“布什主义”以先发制人、政权变更、单边主义和追求仁慈的霸权的外交政策为标志,其思想基础是美国新保守主义。九一一恐怖主义袭击使布什接受了新保守主义,把它当作对付恐怖主义这一新威胁的新方法,而新保守主义者则通过他们在布什政府中同“美国民族主义者”和基督教右翼组成的鹰派联盟来影响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新保守主义者同传统保守主义者一样,信奉美国的两个基本意识形态:美国例外论和古典自由主义。他们提倡美国使用武力来追求其理想和利益。然而,“布什主义”及其新保守主义理念所存在的问题使“布什主义”的最终破产成为不可避免。随着美国伊拉克战争的困境加剧,新保守主义同“布什主义”一起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日本新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日本陷入工业危机后,提出了"知识价值社会"、"循环型社会"、"环境立国"、"生物产业立国"、"纳米科技立国"等社会发展新理念,其本质是启动新工业化.但是,日本的新工业化发展至今仍缺乏清晰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李志东  梅仁毅 《美国研究》2006,20(2):83-105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潮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场颇具规模、富有活力的思想运动,其主体是一群为数不多但相互联系密切的知识精英,他们有共同的世界观和一致的外交政策目标,构建了一整套政策实施原则,并以思想库为基地,通过掌握和影响媒体,创建政治行动团体,甚至参与政府决策等方式,大力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对美国近年来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显著影响,成为当今美国政坛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7.
也谈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卫峰 《美国研究》2002,16(2):109-120
20世纪初发生的新黑人文化运动是美国黑人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黑人知识分子以复兴黑人文化和自尊为手段,争取黑白融合和黑人融入美国社会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为后来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国际上的"认同黑人文化传统"运动奠定了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对外政策决策体系中,思想库在政策理念创新、人才储备、打造政策辩论平台以及教育和引导公众等方面具有非凡的作用。新近兴起的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对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影响巨大。该中心的亚洲政策研究强调务实的态度,注重美国对亚洲事务的重新"参与",倡导强化和升级美国在亚洲的联盟关系,推动美国积极介入地区多边制度,其政策建议通过"旋转门制度"等对当前美国的亚洲政策决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美国的新中亚战略及中亚地区战略格局走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地区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由于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1997年以来,美国开始实施“新中亚战略”,逐步取得一定的优势地位,从而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大国力量分布态势,导致地区格局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借贷型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经济是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这种主要依靠借贷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反映出美国经济金融结构的严重失衡。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通过双边贸易、美元以及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为此,中国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以便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中美经济贸易往来中更好地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东亚FTA战略及其对地区秩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国友 《当代亚太》2007,28(11):34-40
美国在东亚的FTA战略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本文认为,美国的东亚FTA战略背后有着深层的经济、政治和安全意图.为实现其战略意图,美国的东亚FTA战略表现出三管齐下的特色.其东亚FTA战略不仅会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会外溢至政治和安全层面,深刻塑造东亚的地区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民主制度在韩国以宪法形式正式确立下来,此后,在制度层面和法律条文上,民主制成为唯一合理的政治体制。但是,由于国际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介入,韩国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经历了颇为艰难的过程。韩国政治变迁是国际政治国内化的一种反映。由于朝鲜半岛南北分裂,韩国必须长期仰赖美国的军事保护、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这种战略需求,使美国成为影响韩国政治走向的关键因素。美国对韩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以美韩政治关系为基础,美韩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决定了美国对韩国政治发展影响的内容、方式和限度。  相似文献   

14.
美国思想库普遍认为,在美国实力下降的大趋势下,获得韩国的支持是维系美国霸权的必然之举。韩美同盟有助于遏制朝鲜,更有利于围堵中国,也有益于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总之,美国必须因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来改造韩美同盟,劝服韩国为己所用。当然,也有个别思想库学者认为韩美同盟是个两败俱伤的同盟,理应放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化"成为澳大利亚维护其文化认同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这种状况在二战后加剧.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导致了澳大利亚反美情绪的发展,但这种包含着现代消费理念的文化同时也在澳大利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17.
18.
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建新 《美国研究》2003,17(1):64-80
70年代以来 ,因受年度性双赤字困扰及美国产业向后工业化过渡 ,美国贸易政策理念在国内产业集团的强大压力下发生了变化 ,从传统的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走向公平贸易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80年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发展为美国贸易政策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日半导体和美欧商用航空器争端这两个案例说明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介入可以改变战略性博弈的结果。战略性贸易政策不仅可以帮助本国企业实现利润转移 ,而且可以创造“外部经济” ,从而增加国家经济福利。 90年代 ,克林顿政府以战略性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流经济学 ,实行“出口能动主义”战略。尽管未能消除贸易赤字 ,但美国出口能力大幅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经济恢复国际竞争力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