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国有组织犯罪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威胁,需要国家间采取协调的行动予以应对,但"失败国家"成为国际合作的短板,并为有组织犯罪提供了主权下的庇护。军事强国倾向于采取军事行动打击外国领土上的犯罪组织,这种做法违反国际法。失败国家领土上的有组织犯罪问题可以在联合国集体安全框架下解决,在安理会授权下,由参与维和行动的联合国警察承担在战后国家里预防、阻止和消除有组织犯罪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从《国际法》中国家取得领土主权的主要方式、国际条约必须遵守原则、“公民投票”的法律界定等足以证明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客置疑,中国的内政不容干涉。  相似文献   

3.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晚清国人切实体会到了被迫以签订国际条约的方式来解决和国际社会种种纠纷的痛楚与无奈.条约也逐渐成为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纠纷及政治冲突的主要方法.晚清时代国人对国际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靠近的转变,无不体现出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西方国际法”时的“主权”意识.  相似文献   

4.
陶迎 《理论月刊》2000,(7):22-25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但近来“台独”势力先后抛出“公投论”“两国论”“台湾主权独立论”等言论,严重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本文从国际法基本原理出发,论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合法性,并揭示出“台独”谬论的实质是对国际法的违反。  相似文献   

5.
雷蕾  周斌 《协商论坛》2016,(7):52-55
2016年7月12日,应菲律宾单方面提出设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罔顾事实,肆意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作出并公布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所谓“裁决”,上演了一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 然而,历史是不容篡改的.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拥有坚实的历史和法律根基.尽管近代以来曾屡遭外敌入侵,但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相似文献   

6.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旅游业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 《新东方》2009,(6):20-23
2000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教授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概念,八年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由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发展为得到国务院政策支持的发展方案。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践进程中,解决好海南旅游业现存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坚持并发展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科学论断 ,对知识分子进行了新的定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是我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科学界定 ,是我党总结历史经验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 ,对新中国知识分子现状进行科学分析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定正确与否关系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制订 ,关系到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 ,也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进程。因此 ,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问题是知识分子问题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核心问题 ,是成功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关键。在党的历史上 ,我党对知识…  相似文献   

8.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从历史上看,台湾虽曾多次遭到外国的侵占,但最终都未能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从国际法上看,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是明确的,根据“主权完整”的原则,中国对台湾享有完全的主权。从法理上看,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台湾的主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只有全体中国人民才有权决定台湾的命运,所谓台湾“全民公投”是非法和无效的,因为它剥夺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晚清国人切实体会到了被迫以签订国际条约的方式来解决和国际社会种种纠纷的痛楚与无奈。条约也逐渐成为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纠纷及政治冲突的主要方法。晚清时代国人对国际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靠近的转变,无不体现出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西方国际法"时的"主权"意识。  相似文献   

1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从历史上看,台湾虽曾多次遭到外国的侵占,但最终都未能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从国际法上看,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是明确的,根据“主权完整”的原则,中国对台湾享有完全的主权。从法  相似文献   

11.
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双方政府及有关学者在国际法方面各持己见.然而,关于领土取得的国际法规则有失明确性,现代国际法与传统“中华世界秩序”之间在领土观念上尚未互相兼容,因此,国际法在解决钓鱼岛争端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不可高估.此外,中日双方难以达成将钓鱼岛争端诉诸国际司法机制的合意,当前国际司法机制实践中的文化偏见与海峡两岸政治互信的不足,也使得国际司法机制在钓鱼岛争端中的作为空间大打折扣.鉴此,未来钓鱼岛争端的解决仍应重视政治手段的作用,并审慎而渐进性采用法律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七十年代初,来自台、港的中国留美学生、学人曾经掀起过一个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列岛主权的运动,并很快发展成为蓬蓬勃勃的“中国统一运动”,高潮持续到一九七六年,尔后逐渐转变成不同方式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这一运动不仅是前此二十多年海外及台湾知识分子思想发展史上一个突破点和转折点,而且在海内外炎黄子孙  相似文献   

13.
宁清同 《新东方》2015,(2):7-12
我国强化南海渔业权之国际法保护具有完全的正当性,有充分、确凿的证据表明:我国在南海九段线内享有自然资源主权,我国渔民在南海享有历史性权利;为强化南海渔业权的国际法保护,须适度调整"韬光养晦""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之原则,转而实施"积极开发,强化主权,欢迎合作,争取和平"之方针;须大力宣传并主张我国渔民在南海之传统捕鱼权,积极行使我国对南海之海洋生物资源管理权,对造成严重后果之侵权国适时采取经济制裁,对经常造成严重后果之侵权国适当运用对等报复措施,努力争取《公约》明确肯定历史性规定。  相似文献   

14.
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完善的国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反垄断的域外管辖权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国际法之国家主权理论出发,探讨了国家主权、国家主权之管辖权与反垄断法域外管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三种主要观点,论述了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应坚持国家绝对主权理论还是有限主权理论问题,提出了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应坚持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台湾的政治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陶 《统一论坛》2002,(1):19-22
台湾问题由来已久,近年“台独”声势一浪高于一浪,其中有不少人提出种种怪论,企图从历史上、法律上否定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下面笔者从国际法的角度出发,让历史和法理雄辩地告诉世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早期台湾历史地位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从近代国际法看晚清政府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渊 《求索》2007,(2):201-205
西方列强东来之后,不断侵扰中国南海诸岛。在与列强斗争过程中,晚清政府收回东沙岛主权,并宣示对西沙群岛的主权。与此同时,晚清政府也提出了“水界”区、渔业区海域观念,这有利于中国南海权益的维护。如何从国际法角度认识这段历史,将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统一论坛》2003,(6):19-21
连日来,海外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纷纷给我会打来电话,发来传真和电子邮件,反映全球各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分别举行座谈会强烈谴责台湾当局借推动“公投立法”,行“台独”之实的卑劣行径,表示坚决支持中国政府为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所采取的一切行动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主权是研究国家理论和国际法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国家存在与否的最高象征。国家主权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其产生、发展是与历史和国家的演变相对应,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家和国际环境变化分不开的,有着历史发展和演进的必然性。传统主权概念经历了从“绝对主权”、“限制主权”到“人民主权”的发展阶段,各发展阶段反映了当时社会趋势和政治事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人权和主权关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和主权关系探索岳海涌人权和主权关系问题是当今国际、国内关心、争论、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它不仅涉及国际政治和国际法领域,也涵盖国内政治和国内法范围,对这一问题如何认识,直接影响处理国际、国内一系列问题是否能得到妥善的解决。笔者以下就对人权和主权及它...  相似文献   

20.
刘士平 《湖湘论坛》2004,17(6):72-73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1 国家主权概念的演进。最早提出主权理论并将主权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是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 (15 30 -15 96 )。他在《国家论六卷集》一书中指出 :“主权是一个国家进行指挥的、绝对的和永久的权力” ,是“公民和臣民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其后 ,被称为国际法之父的荷兰学者格劳修斯 (15 83- 16 4 5 )进一步将国家主权原则从国内推向国际社会。他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强调 :“所谓主权 ,就是说他的行为不受另一个权力的限制” ,即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实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